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恩师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授(时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介绍,我有幸拜访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赵朴初居士不仅是我国佛教界卓越的领导人,还是我国的佛门龙象、释教大德;他集佛学理论、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身,造诣颇深,堪称一代宗师。在交谈之中,赵朴初居士曾提及上海昔日的留云寺,他希望爱好地方史的我尽力搜集相关资料。嗣后,我多次探寻这座已消失的寺院故址,又查阅许多志书和前人着作,逐渐对它的沿革有些了解,并向赵朴初居士作过汇报。最近,我无意中翻到自己过去的札记,遂将它们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历尽百年沧桑

留云寺,位于上海南市小南门外,清朝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由杭州海潮寺住持显振来沪创建,初为杭州海潮寺下院。显振法师系浙江慈溪人,童年出家于钱塘法华庵,修持勤苦,戒行精严,后礼杭州海潮寺普照和尚为师,得传临济法脉。他刚到申城设立该寺时,仅有茅屋五间,非常简陋。

显振法师决心在沪开创十方丛林,以方便四方僧侣。关于显振法师在申城托钵募化,有这样的传说:显振法师每天早晨都去上海道台衙门,并在门口站一会儿,敲几下木鱼,诵几声佛号。一天,道台返回衙门,瞧见门口有两个带血迹的脚印,马上询问看门人,看门人回答:“有位赤足的化缘和尚每日来此敲木鱼念佛号,眼下正值严寒,他的十趾被冻裂,所以留下了血迹。”道台觉得有点奇怪,第二天早晨等候在衙门口,遇到显振法师就了解原委,他告知:“上海乃赴浙江普陀山之要津,却无丛林供云水僧挂单,我发愿在此建一个十方丛林,供三宝结缘。”道台闻言颇为感动,于是出面邀集地方豪绅富商,请大家共襄善举。不久,一座初具规模的寺院落成,许多名人为之题写匾额。其实,留云寺得以较快扩建,主要是显振法师偕观月、融通等弟子四处奔波的结果。

观月法师系浙江萧山人,光绪初年来沪依显振法师剃度出家,后继任留云寺住持。在观月法师负责寺务期间,留云寺的殿堂寮舍达数百间,并从北京请得《龙藏》一部,成为上海四大丛林之一。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观月法师命弟子应干在寺后创设留云小学,招收贫民子弟入学,按程度分班施以义务教育,这一善举深得社会的好评。民国初年,观月法师示寂。高僧圆瑛曾写了这样的挽联:“诛茅海上,创丛林,兴学校,真俗同观,尘界沙门沾惠泽;执拂云间,续正法,阐禅宗,解行相应,诸山后进仰高风。”

随即,应干法师继任留云寺住持,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宁波天童寺住持敬安发起筹备中华佛教总会。一九一二年四月,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在留云寺举行,与会的除敬安、应干法师外,还有在佛教界颇具影响的谛闲、静波、铁岩、圆瑛、太虚法师等百余人,大家推选敬安法师为会长。中华佛教总会(后更名中华佛教会,一九一八年被北京***取消)起初所需的活动经费,大部分由留云寺捐助。

一九一四年,月霞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今上海展览中心)内创办华严大学,不久遇到困难,应干法师热忱给予帮助,让全体师生迁至留云寺暂住。经过应干法师联络,杭州海潮寺住持虚孔专程来到上海,他们与月霞法师共同商议后,决定三方合作办学:月霞法师负责教学,杭州海潮寺提供房舍,留云寺承担经费。这样,华严大学就由申城移往杭州,曾培养出数十位佛教贤才,如后来弘化一方的常惺、慈舟、智光、霭亭、戒尘、了尘等都毕业于此。

应干法师在留云寺主事时,曾买下良田千余亩,保证了佛事和慈善活动的经费;又监铸重两千斤的铜钟悬挂于钟楼上,使它成为该寺的一个标志;根据培植僧才的需要,还办过佛学研究社,请谛闲法师主持,并邀请不少高僧大德来讲经。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他在为留云寺辛劳十余年后示寂。

留云寺传临济宗,其法系传承以显振法师为第一代,观月法师为第二代,应干法师为第三代,义云﹙朝鲜人﹚、依然、禅定、德浩等法师为第四代;其后,大悲法师接任住持,重兴禅制。抗战以前,留云寺的庙基已占地十三亩,常住僧众最多时达四百余人。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变后,留云寺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大殿被焚,佛像遭毁,《龙藏》等藏经化为灰烬,重两千斤的铜钟坠落摔裂,从此僧众星散,一撅不振。一九五四年后,该寺相继由定耀、德润法师负责,维持了一些年份,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完全被废弃了。

“洋和尚”曾来挂单

在民国前期,靠近上海老城厢﹙今人民路、中华路圈内旧城区﹚的留云寺,佛事之盛堪称上海第一。当时,该寺云水堂挂单僧最多时有两百余人,如高僧圆瑛、持松等初抵申城均在这里居住过。据闻,充满传奇色彩的“洋和尚”照空也曾到该寺投宿。

照空法师原名林肯.特立毕达(Trebitoch∵Lincoln),一八七九年出生在犹太家庭,是个生长于德国的匈牙利人,后取得英国国籍。他早年就接受宗教教育,有志于当犹太教大祭司。一九○六年,他应英国巧克力制造商西庞.朗屈利爵士聘请充当秘书,并与自由党的一些着名人士建立联系。一九一○年,他参加大林顿城竞选,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一九一五年,他因涉案被判监禁三年。一九二三年,他远渡大洋来到上海。

抵达申城,林肯.特立毕达因能说会道、善于活动,被人推荐去做过军阀杨森、吴佩孚的顾问。接着,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九二五年,他前往锡兰(今斯里兰卡)旅游,投身于一座寺院,体验出家生活,学习巴利文和梵文。次年,他获悉儿子被判极刑,赶回欧洲。不久,因丧子而万念俱灰的他辗转到了美国旧金山,在当地佛教协会里开始研究佛学。一九二八年他再来申城,在上海佛教净业社遇见太虚法师,受到很多佛学启迪;旋赴法国南部筹建佛教团体,并与德国慕尼黑的佛教会取得了联系。

一九三○年,林肯.特立毕达又返申城,结识了学识渊博的寂云法师。他在寂云法师所在杭州城隍山准提阁落发,成为第一位在中国出家的碧眼高鼻的“洋和尚”,起法名照空。次年,他在北平白雀寺受戒,并领到了度牒。当时,世界新闻社对此作了报道:“林肯氏最近在中国为僧,完成了出家仪式,此事引起一个问题,即西方人归向东方佛教,已达到如此热烈的程度,原因究竟何在?因此莱恩特氏曾走访照空于北平城中荒僻处的一所中国式房屋中,照空将他头上的十二个香疤给他看,证明他已经成为中国的外国和尚了。他全身都是僧装,布衣布鞋布裤,纯为中国材料所制。他说:‘我在中国出家,就是对这个世界不复感有兴趣了。我今年五十二岁,世味备尝。张眼看这世界,看不到别的,只见苦痛与烦恼,而一般人如醉如狂,沉溺其中而不悟。’”

在北平,照空法师曾发表《我为甚么∵出家为僧》一文,其中说:“今日的西方世界,对于佛教的兴趣及了解,正在日渐滋长……中国及中国的佛教徒应派导师到欧洲及美洲,用佛说的真理教导其人民。教彼等以达到和平快乐之路,教彼等应作善而勿为恶,教彼等求生命之真理,勿妄信幻构之天国。”照空虽然研究过南传佛教,但未曾深入接触中国佛教,尤其对于中国佛教现状了解甚少。据一九三四年法舫在《海潮音》五月号上记述:“忆在北平时,余曾请照空在柏林寺讲演,其所说的道理,纯属小乘佛教……”

一九三二年,照空法师乘邮船赴欧州,希望使佛法西行,并想在法国南部建造一个佛教大丛林,但未能如愿。他于次年重回上海,同行的有十二名欧洲和尚与尼姑,这些僧尼很快在南京栖霞寺受戒。中国佛教会(一九二九年成立,圆瑛法师担任会长)认为,西方人来华接受僧尼大戒,此为创举。

一九三九年,照空法师在日伪控制下的上海,曾通过报纸发表声明:“小僧曾被逮捕诽谤,凡二十二年。昔日如小僧之人,咸被钉十字架、下油锅、被毒死,然今小僧仍敢用肉眼窥睹真理。小僧知何人以不公平待我,小僧与一切助我之人均负有使命责任,心存不良者必得恶报!”抗战期间,他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义愤,写了多篇谴责日本天皇、反对日军侵华的文章,发表于欧美的报刊;而且,还想在申城募捐支援抗日。一九四三年秋,他因病在上海仁济医院按受手术,遭日本特务暗害身亡,安葬于第一区﹙伪上海特别市***接收原公共租界后设立﹚公墓。

照空法师活动于上海多年,他慕名到留云寺挂单则是在一九三○年。当时的留云寺,仍然香火旺盛,给这位“洋和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以至他后来多次在言谈中提及“南市的一所寺庙”。

探寻巨刹生感慨

我在童年时代,随祖母居住于上海南市瞿真人路(今瞿溪路)东端的木屋里。这儿离留云寺很近,走过去只需要十多分钟。祖母是位笃信佛教的慈祥老人,她曾多次带着我一起穿越几条小街前往寺里烧香。

那时,留云寺早已失去先前的雄姿,只剩下少量破旧的房屋,场地挺局促,僧人也寥寥无几。有一天,祖母在观世音菩萨塑像前虔诚地叩首后,对我说:“从前,留云寺很大,寺界东至留云寺路,南至陆家浜路,西至桑园路,北至复善堂街。那大雄宝殿十分壮观,巨钟敲响时声音传得很远,香火之盛在沪上首屈一指。都怪可恶的日本鬼子,用炸弹摧毁了这座名寺!”祖母当时的叹息,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在“文革”的动荡中,留云寺终于彻底销声匿迹了。

一九八五年秋,我漫步于南市柳市路(原名留云寺路)、陆家浜路、桑园路、东江阴街(原名复善堂街)一带,试图探寻留云寺的点滴遗存,但毫无收获。最后,经当地几位土生土长的老人指引,我才在柳市路上找到原留云寺山门位置。

一位九旬老伯告知:“过去留云寺山门的门牌为‘留云寺路七十八号’,就在此处。留云寺的大部分废墟,在解放初期建成上海台板制材厂。剩余的狭小寺址,后也都经过改建,找不到原物了。”

另一位年逾八秩的老太则指出:“陆家浜路原先是河道,西接肇嘉浜即今徐家汇路,东注黄浦江,留云寺位于北岸;因留云寺曾是杭州海潮寺下院,民间俗称海潮寺,今柳市路最初就叫海潮寺旁路,附近陆家浜上的一座木桥也叫海潮寺桥;桥南的一条马路,起初叫海潮寺桥南街,以后改称海潮路,被沿用至今。”

我沉思良久,不禁发出感慨:“可以讲,柳市(“留寺”谐音)路和海潮路两个路名,就是昔日留云寺剩下的痕迹了。”

后来,我随上海地方史专家吴贵芳先生去座落在虹口昆明路73号的下海庙,又有了关于留云寺的新见闻。据记载,下海庙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初仅有房屋九间,是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嘉庆中期,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个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抗战初期,下海庙被侵华日军炮火焚毁;一九四一年起,由觉莲师太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吴贵芳先生说:“下海庙因地处下海浦(原吴淞江支流)而得名,而下海浦在同治年间被填平筑马路即今海门路。”我马上问:“那么,有没有上海庙呢?”吴贵芳先生回答:“留云寺因靠近上海浦(原吴淞江支流,后融入今黄浦江闸港至十六铺段),民间也有不少人称它为上海庙。”

上海市佛教协会应四众之愿望,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经批准重建留云寺,并移址于嘉定南翔镇。于是,千年古刹云翔寺和留云寺两寺合一,占地十五亩,建筑宏伟,气势不凡。留云寺沉寂数十载而在新时期得以复兴,实乃申城佛教界之盛事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