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千年古佛寺

本报记者∵列来拉杜∵余大锐∵摄影报道

尽管已入深秋,西双版纳总佛寺却是绿色盎然。午后的阳光洒在草地上,暖暖的;些许微风轻拂着佛塔边的小树。塔前,一群头戴红花、身穿红衣的“卜哨”(姑娘)脱掉鞋,正带着她们的男友向佛塔献供蜡条和自己做的礼品。随后,花儿一样的“卜哨”列成整齐的队形,按照统一的步伐和姿势绕塔游走,祈求幸福和平安。斜阳晚照,草地上扬起欢乐而又缥缈的傣语传统民歌。

乘着歌声的翅膀,时光倒流。据傣文史籍记载,西双版纳总佛寺“瓦坝洁”最初建于公元615年,先后经历四次重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最早的一座佛寺。当时,佛教在西双版纳已传播了300多年。“瓦坝洁”以及后来各地佛寺的纷纷建立也标志着南传佛教经过与当地原始宗教长时期的斗争与融合后终于站稳了脚。

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为“巴利语经典系佛教”。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后发展起来的,然后又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等地。相对于其他部派,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教义上强调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更多地保持了原始佛教的思想,被历史学家称为“一种文化的化石”。

据傣文史籍《释迦牟尼佛教》记载,传入西双版纳的佛教有两个派别:摆坝派和摆孙派。这两个派别对佛法的解释并没有区别,但在对戒律的解释上则存在不同的意见。最初传入的是摆坝派,又称山林派。这一派别主张在山林中修行苦练,教义较严,并没有被群众接受。摆孙派,即菜园派。这一派把佛寺建立在村寨附近,教义比较宽松,出家还俗较多而且自由,与村民往来频繁,常主持宗教仪式,逐渐受到百姓欢迎,成为佛教在西双版纳地区的普及派。经过漫长的时间,佛教逐渐遍及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聚居地,取代原始宗教,成为两个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虽然佛教教义要求佛寺僧伽远离政治,但在以前傣泐王权政体下僧伽还是与当地的王权政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西双版纳召片领或召勐一直是当地高僧受职唯一的赞助人,充当着佛教保护者和僧伽庇护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召片领依赖僧伽使之王位合法,达到政治整合的目的。西双版纳僧伽和王权政体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惠和共生关系,这一关系也是佛教能为傣族和布朗族全民信仰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傣泐王国政体被摧毁,佛教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作为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的作用已不复存在。同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这一新宗教政策的影响下,一座座村寨中的佛寺已成为翻身做主人的大众百姓独立、平等、自由地进行佛教信仰的场所和象征。

据统计,目前西双版纳全州共有佛寺577座,佛塔184座,共有僧侣4800余人,信教群众30余万人。在西双版纳,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下的佛寺,笔直高大的贝叶树,身披黄袈裟的沙弥与比丘,各种仪式的主持“康郎”,“升和尚”中武士服打扮的小男孩,佛柱旁虔诚跪拜的老婆婆,给佛寺供饭的妇女,还有咚咚的象脚鼓与嚓嚓响的芒锣……(余大锐∵编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