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光寺文物∵作者/刘锦

慈光寺距城东二公里许,位於万松山之巅,建於明朝天启年。乙已之变,禄昌贤反清,吴三桂平宁,寺几拆毁,赖寂乾极力保全,才存至今。

该寺前环爪水,后依土林,左邻春雷古硐,右峙正白塔。山青水秀,古木参天,殿宇巍峨,景致深幽。历代高人咏士,选胜登临,遗留多少名篇。

出东门,经甸尾,至迎春桥。此桥据刘家逵《红树山庄诗草》载有记事诗:“长桥一载费经营,小部笙歌庆落成。望去虹霓生异彩,踏来士女尽欢声。平铺白石堪通马,待种垂杨好听莺。岁岁迎春春过此,合刊新碣赐嘉名。”据考证,此桥为同治时刘家逵倡举所建。因州人有迎春牛时俗,每岁立春前一日,官绅士庶由万松山迎春牛过此,故名迎春桥。

桥前为黄龙山麓,地处龙珠河、白龙河、永恩河交汇之处,形如"爪"字,曰爪水,沿山脚东流。每遇夏潦秋霖,飞湍暴涨,怒浪奔腾,吞没良田,时人认为蛟龙兴妖,建塔以镇之,故名锁水塔。此塔建於元朝至正年,清嘉庆十五年整修基底,1991年窃贼“盗宝”毁顶,人民***重修。塔身中空外方,底宽4.8米,顶宽1米,七级浮屠,每级四面开窗,高16米。白垩危檐,城砖砌筑,彩陶装饰,远观似黄龙献笔。至明,宁州文风大振,明出三张(海、西铭、法孔)二王(元翰、士昌),清出三刘(大绅、家逵、有光)一朱(家宝),名臣循吏,骚人墨客,专家学者,层出不穷。州人认为是“文笔点斗”,故锁水之名淡忘,以文笔或白塔呼之。

复前行,沿林荫小道,蛇行数百步,达慈光寺.殿宇为三进二排,红墙白书“阿弥陀佛”。大门悬红底金书“慈光普照”扁额。门联为万松山人魏文轼题书:“双环合照谁能系;万壑齐奔此独收”。柱联为雨亭朱家霖题书:“西来佛法凭心印;东去川流任爪分”。

.进门,两旁分供四大天王,泥塑,高八尺.英武威严,令人生畏。

院中植有古松老梅绿竹.青松挺且拔,翠竹千竿俏,红梅傲雪开,只把春来报.称三清园。

上阶,为华藏楼.中供弥勒,笑脸坦腹盘膝而坐,铜铸金身。上悬“别有洞天”扁额。旁挂后学秋江张飞鸿敬书“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对联。此联极尽喜笑怒骂之能事,寓意深远,任君回味,且得彷“二王”之妙笔,实为珍品。

后供韦陀,铜铸金身,英姿站立,乃护法之神。

楼上,藏有“藏经”一部,明太史王元翰在此阅经,又名“阅藏楼”。经不知所终,仅存王元翰因指佞弓奸,被诬而愤然挂冠回乡。《游慈光寺》中堂一副:“弹指初开华藏楼,慈云慧日共掩流,孤松解领西来意,近水清磨老去愁。落叶故依僧舍静,归鸿远别汉宫秋。面壁好寄浮生迹,清梦犹惊绕帝州”。.窗外分悬“宝”、“藏”二字,红底金书,系明礼部尚书董其昌以家藏米芾“宝藏”二字刻赠扁额。.传为因产权纠纷与通海公诉多年,实为华宁文物珍品。

后殿为大佛殿,供释迦牟尼等大小佛像二十余尊,皆铜铸金身.系乾隆时奉旨在暮车开采炼铜,年贡铜一万二千斤(润年加一千斤),余者铸造铜像。常僧十余人,设经坛于此,暮鼓晨钟,按时参拜。门悬经田朱家宝题书“坐一个蒲田,晤到面壁功成,自有明明白白地步;听坐山松韵,飞渡爪江涛涌,顿开浩浩荡荡天怀”对联。

东厢为方丈室,中悬寂乾法师像,鹤发童颜清瘦慈祥,集高、清、雅为一身。柱悬华亭思白黄其昌题书“江声任日夜,树色无冬春”对联。

西厢为迎宾室,为游客食宿之所。中悬中堂一辐:“好友相招不待秋,万松深处共登楼。病无捷足山疑远,老有闲情地转幽。云气欲沉花影碎,风声初歇鸟声柔。情深又订重来约,满院天香一袖妆。恭禄寄庵先生《友人招饮慈光寺》。.后学扬起熬敬书”。双柱悬蓉村徐士珩题书“桂子联新蕊,松风选早凉”对联。

院中植桂树二株,置春兰、夏蕙、秋枝、雪兰数盆。僧告曰:老桂伴幽兰,寂乾亲手种,秋气蒸金粟,时有暗香送。名曰沉香院,取高雅静之意。

往东行为玉皇阁,中供玉皇,铜铸金身,重千余斤.玉女相陪,尊严至上.中悬红底金书“求民之莫”扁额。阶旁植紫薇二株,花坛植牡丹、芍药。“妖姿含露垂玉佩,醉态迎风舞霓裳。天香国色堪第一,雍容华贵领群芳。”名为天香台。

前殿供南海观音,慈祥坐莲。悬“慈航普渡”扁额。柱挂“白莲台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仙”对联。院中植桃李杏梨。颇有“昨夜春风才入院,今晨红杏色更佳。.松涛伴奏清平乐,满院桃李舞飞花”之感。曰听松楼。

空山新雨后,天气分外晴,深阱寻仙麂,突现丈人石.此石生得怪,米颠身下拜。龙钟策杖扶儿孙,步履维艰往前迈。饱经风霜披苔衣,洒向人间一遍爱。

寺东小山丘之上为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革命和建设中牺牲的93位烈士,并安葬杨圣德等七位烈士。塔高6.25米,墓碑为拱门形。四围环山绕水,苍松翠柏,曲径通幽。塔前有迎春花一丛,以示"含笑迎春"之意.春秋佳节,瞻仰拜扫者络绎不绝。

今闻慈光寺列为“八五”规划的旅游景点,查阅年青时在慈光寺寄读的笔录,参阅《华宁史料类编》,欣然成文,望能对建设慈光寺,继古创新有所禅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