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作者:浦玉生

素以“城市山林”之称的镇江,“三面翠环起伏,一面大江横陈”,金山以其绮丽着称,美丽的神话传说引人入胜。当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驻跸金山,不禁为之叹为观止:“历览诸景,江山之胜,未有逾于此者。”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始建于东晋,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改称江天禅寺,她与我国佛教禅宗四大丛林的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齐名,其建筑傍山而建,规模很大,从山脚到山顶,殿堂楼台层层相接,远远望去。只见庙宇不见山,因此,从明朝起,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对金山寺的了解,是从那则家喻户晓的“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开始的。

“天下名山高僧多”。金山寺声誉日盛,高僧辈出,仅以自称“菩萨”皇帝的梁武帝肖衍来说,他曾四次去南京同泰寺为僧,并宣布佛教为国教。

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也曾在这里当过方丈。最有名的是唐代高僧法海,现存古法海洞,相传法海是唐宣宗,宰相裴休的儿子,人称裴头陀。他来到金山,驱走白蟒,住在山洞里参禅,立志修复古刹,曾燃指一节,以表宏愿。寺成,法海被尊为金山寺的开山祖师,倍受僧众尊崇。

顺着石阶而上,金山寺北麓玉带桥旁有白龙洞。洞中有白娘子和小青的石像,传说此洞可通西湖断桥,法海扣留许仙就关在这个洞里,这使我想起了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寺的故事。相传,许仙被法海骗上金山,白娘、小青脱绣花鞋抛江为舟,引东海之水,以水漫金山寺与法海斗法,法海急忙脱下袈裟化成一条长堤,把波涛万顷的海水拦在堤外。白娘子斗法失败,只好收兵,退回杭州西子湖畔,侍机报仇。这时看守庙门的小和尚同情白娘子与许仙的境遇,私放许仙从白龙洞逃往杭州,许仙行走了好久好久,竟然到了洞的尽头,出来一看,正是杭州的断桥,白娘子与小青早已守候在那里,夫妻两人得以相见,这就是戏曲舞台上“断桥相会”一节。这一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据《绮丽的金山》的资料,《白蛇传》故事中的白娘、许仙确有其“真人真事”。历史悠久的“白蛇”民间传说,原出于镇江和杭州二源,两者融合为一的痕迹,在久已定型的传世小说、戏剧、故事中都很清楚。尽管《白蛇传》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其人物和某些情节,也不是毫无真实“影子”的。

在明初,镇江确实有个名叫许仙(宣)的青年,本在当时的商业闹区五条街磨盘巷太和药店当学徒,因干活不合刻薄、奸诈的店主的心意,常受老板的打骂虐待。于是许仙发誓自立门户,要开一座济世利民的药店。为此,他就跑到西湖注重游玩时,意外地遇见原镇江白守备的独生女儿白素贞,两人都非常高兴。随即白素贞便邀他同乘小船游湖揽胜。忽然淋雨,许仙就叫船家把船查到就近的姑∵∵家门口,独自进屋拿了把∵∵,借给白主俾二人回去。隔日,白素贞来还∵∵,恰巧许仙一人在家,她就询问许仙来杭的缘由,许仙就把往事详细说明。白素贞看中许仙为人诚朴、可靠,赞同他开业“济民”的志向,立即表示愿将全部家财资助他开一座大药店。同时,两人也就订下了终身大事。许仙得姑∵∵和白素贞的合力支持,当即重返镇江,在太和生药店附近开了座“保和堂”药店,经售道地药材,货真价廉,加上接待生意热心、和善,服务态度很好,故而营业十分兴隆。那座太和生老药店生意则日益清淡到衰败不振∵∵。原店主气极了,就去金山寺祈祷菩萨保佑,并将此事歪曲真相地告诉了方丈法海。于是法海就亲自出面,请许仙上金山,面劝许仙“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然而许仙却拒绝了法海的“规劝”,坚定地和白素贞完成了婚事。

由于当年号称“银码头”、水陆交通汇集、商业繁盛的镇江,有了这件不寻常的“趣事”,经过民间职业说唱世人、群众长期讲传、附会、增益,流传四面八方。并把它和金山历来流传着僧龙(蛇)相斗的故事揉在一起,就形成了《白蛇传》的故事的雏型。后又经很多世人、作家的加工,塑造而成为一个追求爱情幸福、婚姻自由的着名神话故事。当然,就其原始“本事”来说,也还是一个具有着那个时代里反封建传统礼教的进步意义的故事。

金山寺,经历了自然的沧桑变化,留下了历史的累累印痕。秋游其中,寻觅其中,你能感到它香火袅绕、金钟鸣回的过去,又能看到它几遭战火、几处动难的遗迹,享誉古今、蜚声海外的江南名山古刹几经倾毁,屡倾而屡建,屡废而屡兴。

纵然,一代又一代高僧圆寂入空,一次又一次神殿倾圮灾异,但只要有人民在,民间故事总是十分迷人、脍炙人口,金山寺的佛光是不灭的。

1996.12.4.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