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古寺话沧桑

●市中区政协∵李文馥

西林寺,位于城区沱江左岸,西林古渡,蛰龙山向南延伸余脉西林山巅。弃舟登岸,分东西两路上山。东路,经黄桷山垭便是上山正路;西路,绕圆顶山坳就是上山小路。

绕山平台,四周边沿,曾是蒺藜繁茂,连绵无间。阳春三月,万物萌发。蒺藜叶茂,深绿弥漫。远处遥望,宛如一条碧玉佩带环缠山腰。

西林寺,依山而建,顺势而立。前殿大门,正中竖书“古西林寺”。两柱对联:“圣境无双地;川南第一山。”源自着名书法家余农治之手笔。主体建筑,由弥勒殿、文昌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以及尼众佛学院、厢廊、僚房、贯堂、住房、客厅等组成。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翠柏苍松,参天蔽云。巍峨屹立,清幽雅静。伫立寺前,俯视沱江。蜿蜒横去,绕城东流。如驻足若虹桥隔河远眺,俨然是一幅张大千笔下洒墨泼彩的中国山水画。

古有“西林高刹凌空,远胜东林,旧志不列其中,今酌改‘东林晚眺’为‘二林晚眺’以配‘三堆’(耸秀)”之说。故有“西林晚眺”之誉。

后人有“西林浮云飞动,翠屏细雨朦胧(曾列“翠屏小雨”一景)。”徐丰称为:“翠屏北耸”。刘汉谓之:“云横北郭”。

西林寺,始建于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庙宇殿堂,已具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邑人参政刘■募款捐资扩建,历时40余载,造成上下两寺。万历七年(公元1583年),邑人象岩刘氏漫书照壁“紫霞境”、牌坊“西天圣境”、“百丈名山“。明相大儒赵贞吉手书的《严楞经咒》石刻。这些,无疑给西林宝刹,平添了几分儒雅的翰墨情缘。明末,不幸毁于兵燹。

清代康雍时期(公元1662年~1735年),僧释习明、释谦三募资重建。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僧释慧耀复为修缮。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僧释能光、释天泰嗜吸鸦片,变卖房产。尼释圆慧以540块银元购于天泰之手。从此,西林寺由僧人居住,改变为比丘尼主持。以前,民间有一说法:“僧居寺,道住观,尼姑守的是尼庵。”

圆慧师,聪颖干练,治寺有方。联络各界人士,筹措募资捐款。使濒临破败的西林寺重披新装,焕发容颜。

西林下寺,因何缘故,荒于何时,缺乏资料,无从细考。在上世纪30年代,时届县***,连同太白楼,创办“上东乡中心小学校”。

1958年,被四川省人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内江市人民***作出决定,将西林下寺和太白楼,辟为“西林公园”。

1985年10月,着名书法家余农治,邀集我市墨客、诗人、书法家、绘画家聚会西林,畅叙交流。挥毫洒墨,纵情唱和,共商振兴“内江书画之乡”有关事宜。同时宣布正式成立“西林书画室”。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更加英明正确,给西林寺的振兴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历任主持释圆慧、释慧明、释本诚、释果聪等,积极开展佛事活动,筹集社会募捐资金。先后增建了斋堂、藏经后楼、香客住宿楼、旅游纪念品楼。总占地面积8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厢廊堂殿,布置悬挂当代书画名家作品,使这古老的清静禅院,四壁增辉,翰墨溢香。

我市城镇建设,迅猛发展。西林大桥、桐梓坝大桥东西相连,东桐大道顺江横贯于西林山下,这无疑给旅游、观光、朝拜、瞻仰西林宝刹,带来更加便捷的途径。

西林古寺,历经沧桑。在党的宗教政策阳光沐浴下,将重新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