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上香∵∵创建和谐寺观

【编者按】∵2008年以来,国家宗教局提出了“探索和谐宗教理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倡议,宗教界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佛教、道教界将文明上香作为创建和谐寺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信众参与文明上香活动。活动开展后,寺观内昔日烟熏火燎的场面不见了,文明、安全、环保、有序的上香新风正在形成。文明上香活动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广大信众、游客纷纷表示认同和赞赏。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寺观都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文明上香活动为契机,为创建和谐寺观探索新的路径。

明朝周嘉胄《香乘·序》云:∵∵“香之为用大矣哉,通天集灵,祀先供圣,礼佛藉以导诚,祈仙因之升举,至返魂祛疫辟邪飞气,功可回天。”香在宗教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佛教、道教以及很多民间信仰都以香作为表达虔诚的供晶及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颜氏香史序》载:∵∵“焚香之法不见于三代,汉唐衣冠之儒稍稍用之,然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梅檀枷罗盛于缁庐。”佛、道教经典中对于焚香功德的大量记载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民间上香活动的兴盛。

(一)佛教与香

佛教产生并初传于印度,印度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气温较高地区的人大多汗腺比较发达,很容易有体味的问题,同时热带地区蚊虫更多,疾疫更易传播。为了驱除蚊虫、减轻体味对彼此的影响,印度很早就有涂香、撒香、熏香的∵传统,认为香有净洁、圣洁的功用。

从佛教经典中不难看出,焚香或者∵∵以香木供养多是为了表达敬意,是以极珍贵之物供养佛陀的意思。∵∵《大般涅盘经后分》中载:∵∵“佛初成道恒河北岸,一树柄檀随佛而生……佛人涅盘,此一檀树即随佛灭,皮叶俱落。”拐檀即檀香,佛陀的成道、人灭都有梅檀树随生、随枯,可见当时认为香木是颇具灵性的。佛陀人灭前,阿难曾询问如何处理佛陀遗体,佛陀指出应“先以香汤洗浴其身……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阁维之”∵∵。可见在佛陀的茶毗仪式上使用香品也是佛陀自身的意愿。∵∵《大般涅盘经后分》中曾记载佛陀涅盘后,四天王及诸天众、一切世间大众皆持香木、梅檀、沈水等珍稀香木供养佛陀——“尔时,七宝圣棺当人城时,一切大众悲号哽咽,各持无数微妙香木、桷檀、沈水、一切宝香,文理香洁,普熏世界。”佛陀茶毗之时,∵∵“以检檀香薪檀香薪梓樟薪枘薪,高广三十丈,天神鬼龙,诸王人民,皆以华香散薪上”。茶毗所用的木柴亦是香木。香在佛陀人灭后的葬仪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又《佛说柄檀树经》中载“空中烧香,供养十方诸佛”。可见,香在佛教中多是供养、表敬重之用。

佛教传人中国后,用香的原初作用和含义逐渐发生变化,吸收了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关于焚香表示诚意、沟通天—人—神的观点。这种吸收融合发生于何时已不可考,但通过僧众在早晚功课或法会中所念的《炉香赞》∵∵(“炉香乍熟,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来看,焚香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供养,更是信息通达的途径。

对于香供养所获功德,佛教经典《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有如下记载:∵∵“是人以少香,其微如芥子,以决定信心,而兴于供养,所获之功德,今当听我说,永离诸垢秽,坚固清净心,除病恼忧悲,容仪极高爽,得作转轮王,具大智威德,随其所至处,福力皆成就,若王若人民,咸乐常尊奉。”

(二)道教与香

道教认为,焚香是表达对神灵诚意的一种仪式。∵∵《上清灵宝大法》载:∵∵“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再如《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记载:∵∵“烧香之理在乎五行之性,凡朝真焚香者,诚心藉由火气而上升。”认为敬神的诚意能够随着烧香产生的烟火上升直达于神。在道教中,焚香除了表达诚敬之意外更多是为了实现神与人之间的沟通。∵∵《太上黄篆斋醮仪》记载:∵∵“香者,传心达信,感应于神。”可知祀神祭鬼,可藉焚香来达到神人交流之目的。

在道教斋醮科仪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香的应用,如在早坛功课经的天地科仪中拈香时需念诵:∵∵“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可见,香是修行者与真、圣传达信息的媒介。∵∵“伏以,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众神,香云达信,传香有偈,宝号称扬。”以诸种好香焚烧后可以上通下达,既可表达诚意又能求得真、圣临坛。元代赵孟俯《寄题杜尊师白云庵琼秀亭》诗云:∵∵“清斋诵道德,焚香降神仙。”

据道教有关经典记载,烧香是有功德的。《玄门朝科》中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家门迪吉,眷属平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观颐自乐,御履相欢……”的记载,可见烧香的功德能利人利他,带来吉庆平安。因此,道教有“九天之上,惟道***,万法之中,焚香为先”之说。

二、燃香活动兴盛的原因

当上香演变为习俗时,上香祈福便成为习惯性的行为,甚至不必是基于对相关宗教的信仰。因此,寺观中的上香群体并非只是信徒,更多的可能是普通游客。

我国大多数公民是不信敦的,他们对宗教常识和宗教礼仪的了解有限,很多人认为,在烧香时所烧之香越高越好、越粗越好,再加上彼此间攀比心态,往往形成只要自己的香比别人多、比别人大就更能获得神灵的青睐和保佑的错误认识。在此背景下,作为教职人员应当主动承担起化世导俗的职责。以***佛教为例,20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以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禅寺四大道场为代表的佛教团体兴起。八九十年代,***社会财富大量积累,佛教团体的经济实力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同期,佛教团体开始自觉参与环保活动,其中就有针对上香的倡议。法鼓山就是一个推动环保理念的道场,认为烧香虽是供佛的方式,但大量的烟雾会造成空气污染,于是倡导以鲜花、水果等代替烧香。经过数十年的推广,效果显着,在***寺院中很少见到烟熏火燎的场面。

在内地一些地方,∵∵“烧高香”似乎正在演变成一些人求神拜佛的主要方式,甚至成为时尚。然而,通过查考相关文献不难发现,∵∵“烧高香”的原意是指上香人用品质好的香,以虔诚、清净的心态供奉神佛的行为。遗憾的是,一些人将“高香”简单理解为规格巨大的香,甚至在某些寺院一度出现了高达两三米,直径20余厘米的“巨香”,且售价不菲,引发社会热议。

早在2007年“烧高香”问题被广泛关注时,笔者曾走访了某着名寺院。根据连续3天(含周末及工作日)的观察,仅举直径6厘米左右的香为例,该香每炷售价400元,而导游一般会推荐每次燃香3炷,也就是说一次就有1200元的香被点燃。根据笔者统计,由于人流量巨大,几乎每半小时就有9炷左右的香被点燃,就是说每小时内仅400元每炷的香就会带来7200元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香都会燃尽,400元每炷的香体型较大,占据了较多空间,当新香的插放空间不足时就会有工作人员对尚未燃尽的香进行清除,很多香在香炉上停留不足半小时就会被清理。

鉴于香的市场需求量巨大,社会上出现了数量繁多的制香厂,很多厂家仅有几台简单的机器就可以大量生产。由于香的售价与成本比例悬殊,再加上香晶的制作尚无公认的行业标准,准入门槛极低,被很多人认为是发财致富的捷径。大量小作坊式的工厂出现,同时大量不合格香晶(主要指规格及成分)亦伴随而生。据一些在寺院周边经营香晶的店铺老板透露,大部分香都是直接从一些小作坊进货,售价2元一把的平安香,制香作坊批发仅几角钱。5元一捆5把的平安香,到寺观周边可分别卖到15元至30元不等,利润很丰厚。

三、寺观过度燃香

可能引发的问题

燃香虽集敬神佛、怡情、驱疫等诸多益处于一体,但是香晶若使用不当,同样会引发诸多问题。

(一)不当燃香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香的早期使用形式非常简单,就是将一些带有特殊香味或者能够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香味的植物或木材放在火中进行焚烧、烘烤。随着新型香料的产生,为了使香晶更加丰富、香味更加持久、焚烧更为简易,各种香方、合香法、制香法不断出现,当前流行使用的香多为线香。

近代机器制香极大提高了香的产量,诸多化学香料、色素的应用使香的味道、色泽日益丰富。香的成分和制作方法发生了变化,这就使香的诸多效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线香的原料成分非常复杂,通常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有的线香以锯末为材料,用松脂充当粘合剂,同时添加各种化学香味剂),而线香在缓慢燃烧时,这些有机化合物无法充分燃烧,会生成大量有害物质。同时,线香在燃烧过程中会导致空气中微尘浓度大幅提高,容易引发人体的哮喘和过敏反应,并有可能损害血液循环系统。另有研究指出,由植物材料和油混合制成的香,焚烧后可能会产生聚碳氢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苯等致癌物质。甚至有科学家称劣质香对于健康的损害程度丝毫不亚于香烟。曾有法师撰文,认为燃香产生的大量烟雾已经危害到了寺院中教职人员的身体健康。

寺观中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香会和春节、五一、十一期间,香客特别多,香炉前更是拥挤不堪,又粗又长。成把成捆的香如同‘火把’,熊熊的火焰不仅威胁到香客、游客的安全,而且对寺观周围的空气、环境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

(二)燃香活动对古建筑、山林及周边环境的潜在威胁

我国许多寺观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杭州灵隐寺、北京白云观、登封少林寺等。中国传统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极易受到火灾的侵害。很多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附近是禁绝明火的,但国家有关部门考虑到民众的信仰传统,同时为了满足信教群众的需求,寺观中的燃香行为并未被禁止。但从保护文物及寺观财产等方面的角度考虑,对燃香活动进行规范性引导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古语有“天下名山僧建多”之句,今天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以及道教的洞天福地鹤鸣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等无不位于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信众游客对宗教圣地多有崇敬之情,似乎不燃香礼拜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仰慕之情。然而,如果所燃之香不能妥善安置、处理,则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另外,中国民众还有祭祀祖先、祭拜神灵的传统,群众的户外燃香活动相对较多,特别是到了清明时节,由祭祀引发的火灾更是层出不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寺观被纳入了城市圈的范围,处于都市、山林中的寺观必须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若对燃香活动不加以引导和规范,而任其发展,必然会成为山林、景区及寺院周边的安全隐患。

(三)过度燃香对宗教界产生的负面影响

宗教向来以其超越性和神圣性赢得善男信女的敬仰和崇拜。如今,在寺观周围往往会衍生出固定或流动商业摊点,这些摊点多以经营香烛为主业。售香商贩对宗教可能并没有多少了解,他们的目的往往只是单纯地满足民众对于香烛等物品的需要。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他们就有可能在买卖过程中加入(甚至夸大)对燃供香烛等物品获得功德的描述,增加物品的神圣性,抬高价格。要进入寺观需要穿过这些商业摊点,对宗教有所了解的信众一般不会被商贩们误导,而普通游客则很容易被说服。由此,很容易引发“导游—商贩—宗教教职人员”共同诱导游客购买香晶获利的联想。这种售香行为对宗教界形象的影响很大。另外,宗教活动场所烟雾缭绕的状况也会给普通群众造成不良印象。

四,文明上香,势在必行

为给广大信众提供文明、和谐的上香场所,维护古代建筑,保护城市的空气环境,同时避免争烧高香带来的攀比和浪费,积极引导善男信女及广大游客的上香行为势在必行。

(一)宗教界积极倡导文明上香

达摩《破相论》中曾针对烧香问题有过专门论述:∵∵“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熏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沈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又《诸经要集》载:∵∵“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说微妙法。若能修学者,是名真供养。”可见,对于佛法的认真体认、勤谨修学是最好的供养,∵∵“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反倒并不十分重要。

上香祈福已经成为民众的信仰习俗,宗教界应正确引导,向民众讲解上香的内涵,倡导文明上香。

(二)***各部门加强配合

宗教活动场所的上香问题涉及宗教、旅游、文物等多个方面,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规范上香活动是一项政策性强、群众性强、综合性强的工作,涉及环节多,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合作最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横向配合,各分管部门应各司其职,同时要彼此兼顾、充分沟通、同步推进;二是纵向配合,也就是要上通下达、上下联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信众、游客、售卖者要以理服人,以引导、推荐为主要工作方式。

(三)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国家宗教局发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倡议以来,宗教界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文明上香活动亦成为创建和谐寺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界应引导信教群众,使他们正信、正行、正修。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上香活动,任凭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花高价上高香的现象长期存在,宗教界的整体形象和发展难免会受到影响。只有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以积极热忱之心服务信教群众,实现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整洁、宗教活动的规范有序,才能使信教者坚定信心,不信教者产生敬心,树立宗教界的良好形象,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标。

各地寺观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为契机,对寺观内的上香活动进行疏导、清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宗教活动场所门口还张贴了倡导文明上香活动的公告,对上香礼佛的知识做了解释,一些寺观内部还有专门人员进行讲解、监督。在“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等重大宗教节日期间,各地佛寺、道观亦如期举办宗教活动,往日拥挤混乱的烧香状况被整齐有序的上香活动所取代,文明上香活动初见成效。

普陀山佛教协会在普济寺内设立引礼文明敬香服务点,由僧人组成“引礼团”,全天候***引领游客礼佛和文明敬香,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日前,为巩固文明上香成果和推进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浙江普陀山管委会下发了《关于对香棒经营产实行动态信用监管的通知》,从2009年10月起,对香棒经营产信用监管的评分标准进行调整并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各界全方位配合,真正落实文明上香。

福建南普陀寺发布公告,指出“佛弟子敬香礼佛,香不在多、少、高、大,而在人心至诚,诚心礼佛”,通过***赠香,每人限请香一支,谢绝多香、大香,同时调整敬香位置等多种方式,实现“上响应社会绿色环保之号召,下改善寺院烟熏飞尘之现态”,取得良好的效果。

江苏无锡祥符禅寺及灵山胜境自1997年开园之始便重视游客上香活动的规范管理,在技术与管理的双重保障下,积极倡导文明上香习俗,全面推广灵山上香文化。这些举措提升和优化了环境质量,效果显着。

文明上香,保护的不仅是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更是宗教的神圣性以及善男信女们的虔敬和信心。我们希望,各地佛教、道教活动场都能以文明上香活动为契机,为创建和谐寺观添砖加瓦。

(执笔人:刘珏∵∵田悦阳)

责任编辑∵∵田悦阳

《中国宗教》2009年第12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