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卧龙寺

王阿西∵文/图

西安的古迹相当多,稍不留意,就可能会踏进那尘封千年的历史当中。前不久笔者去西安,得到了当地朋友赵鹏盛情款待,之后这位朋友还全盘托出许多西安的名胜古迹,可惜我是一个不喜热闹的人,对那些“大腕级”景点不感兴趣,最后只认准了西安城内柏树林街的卧龙寺。

与周边繁华的街区相比,僻静的卧龙寺显得毫不起眼,不过它却是一处名声显赫的寺庙。说它有名,一是因为此寺历史悠久;二是因为它在闹市当中特有的一处净地,令人向往,更重要的是贾平凹写《废都》,其中的主人公多次来到寺中,求教于此地的和尚,这里每逢初一、十五前来进香问卜的人络绎不绝。

初探卧龙寺

笔者在赵鹏的带领下,绕过护城河南行快到碑林博物馆时,向东一拐,就看见座面北朝南的五间山门,匾上大书“卧龙禅林”。门前的景象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几位老人正座在山门前沐浴夕阳,山门外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出售香蜡等供品的小摊,但却没有叫卖声,他们只是在静静地等候着前来上香的人们。四月的西安,没有特别的佛教活动,所以寺院中的每个院落都是雅静的。山门前临街是一道铁栅栏,为其它庙宇所少见。我们赶到的时候,一僧人正打算锁大门,称已经“下班”了,在我们劝说下,他才勉强放行。居然不收门票,很是意外。山门后是天王殿,正面供着关公,背面朝北坐着韦驮,两边是四大天王。天王殿两旁是钟鼓楼和回廊,内壁嵌有十八罗汉石刻象及资助修缮庙宇施主人名。第三重院子内是五开间大雄宝殿,殿前大铁鼎内香火冉冉升起。再后是大悲殿,供着观音菩萨。西厢是地藏王殿。院内古木参天,各个院子都很整洁,倒有点佛国净土的味道。

赵鹏告诉笔者,卧龙寺初名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时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自元至清,卧龙寺多次重修。现在寺内保存下来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记述了这段历史。∵不过关于该寺的修建年代,笔者大为疑惑,《西安旧事》一书说此寺创于隋代,而《西安的名刹古寺》一书说是创建于汉灵帝时,真不知孰说为是。不过现存建筑大部分是近年恢复的。二书都说寺内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石刻观音像,很遗憾没有看到。

慈禧光绪为何∵重修卧龙寺

1910年8月,慈禧突然在西安发出一道圣旨:拨内库银一千两重修卧龙寺,并建石牌坊一座。重修后的卧龙寺,山门上额横书“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八个镀金大字,石牌坊两旁,分别镌刻着慈禧“慈云慧日”和光绪“三乘叠耀”的御笔题辞。寺内殿宇僧寮,顿时焕然一新,几复汉唐昔日盛况,非西安其他寺庙可比。

慈禧、光绪为什么要行此善举呢?1900年10月26日,慈禧挟持光绪逃奔西安时,其护驾官兵臣仆不下万人。此后,各省“勤王”之师又蜂拥而至,多至数万。为了养活两宫及数万人马,陕西人民每月要多缴纳30多万两白银。另外,两宫的供品、官吏的搜刮和军队的抢劫掳掠尚不在内。于是在天灾人祸的交相煎迫下,陕西人民遂陷入苦海之中。

1900年12月,各县逃亡到西安的数万饥民,多次结队赴巡抚署(两宫所在地)请愿。慈禧闻知此事,日夜惊恐不安,连忙下令开设粥厂,赈济灾民。

在开设粥厂,赈济灾民的过程中,卧龙寺成绩斐然。在此次办赈时,该寺僧伽大力发扬大乘佛教积极救世精神,努力举办施食、施衣、施药等各种慈善事业,活人无数,深受民众称赞。于是,民众争赴该寺顶礼朝拜,一时香火颇盛。

1901年8月,慈禧闻知回銮有望,心中不免大喜,遂下圣旨一道“着赏给卧龙寺僧人内库银一千两着重修庙宇,添盖牌楼,建立碑碣,钦此。”新任陕甘总督升允接旨心领神会,亲自监工重修,工程期月而成。事后,卧龙寺方丈空龄法师将慈禧圣旨和重修经过,分别刻石立碑,置于寺内。这两块石碑,至今仍存卧龙寺,成为两宫重修卧龙寺的物证。

宁夏僧人在卧龙寺

西北在中国佛教历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末宋初,西北地区禅宗盛行,律寺、讲寺多为禅林,位于西安城的卧龙寺也不例外,历来道风纯正,闻名遐迩,是一座以禅宗丛林制度管理兼弘各宗的佛教道场。对外佛事频繁,收入可观,常住僧的供养得以丰足。僧人的日常生活很紧凑,每日法师都有开讲,除星期天可休息或出外购物,平常坐禅、诵经、持咒、拜佛、看经的都有,如同一所静修的学府,其律仪之严、学修之精在西安地区可称是独一无二的。卧龙寺每逢庙会祝圣,钟鼓齐鸣,梵韵彻空,车水马龙,人如潮流,堪称西北佛家圣地,许多僧人慕名而去,受具足戒,潜心问道,其中就有不少来自宁夏的僧人。

比如大武口区的寿佛寺的住持释妙诘法师,字智度(俗名许金山),这位1922年2月生于平罗县潮湖堡的高僧,7岁从师洁真和尚剃度,23岁赴陕西卧龙寺受具足戒,长期任寿佛寺监院,文革时受害致残。还有一位僧人,法号寂意,也是平罗人,一向潜心问道于西安名刹卧龙寺,上个世纪60年代,他为保护卧龙寺也作出努力。

笔者在卧龙寺院墙上看到刻于1998年的《寂意法师行状碑记》,碑中记载了大师的生平:寂师系宁夏平罗人,生于公元1919年,幼年孤露无依,常感流离之苦,1933年在马鞍山剃度出家,1945年来到卧龙寺受朗照法师亲点,潜修法事。到了文革期间,卧龙寺遭受重创,寂意毅然秉承朗照大师爱国法脉,不顾个人安然,与寺共存……寂意法师爱国爱教的高僧精神深受人们的敬重。

萧瑟风雨卧龙寺

赵鹏,这位从小在西安城墙脚下长大的朋友们对卧龙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我经常去的地方,和那里的出家人很熟,那时的方丈是朗照法师,周总理接见过的佛家大师。二方丈管理着寺院在南山下的地产,我们叫他“劳动模范”。我们在那里留下了许多快乐的回忆。

文革期间,卧龙寺遭受了破坏,香火暗淡,人气不佳。卧龙寺的整修工程是1992年开始全面铺开的。赵鹏表示,这笔功还得记在如诚和尚的头上。如诚和尚多方奔走,几经周折,在人民***的协助下,收回了殡葬管理处所占用的全部房屋80余间。他以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使卧龙寺的整个工程次第完成。由于卧龙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道风纯正,素为修行僧侣所向往。自修复以来,常住僧已达60余人。

康有为卧龙寺盗经风波

及至中国近代,因为康有为,卧龙寺再一次名声大振。这件事也是康有为一生中遇到最尴尬的事。陕西省图书馆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康有为来西安讲学,参观卧龙寺时发现该寺存有宋版《碛砂藏》且保管不善,便提出归他本人代为整理保管的要求,引起社会舆论及各方面人士的反对。为妥善保藏起见,经各界人士商定,1924年11月,全部移交陕西图书馆珍藏。”

这寥寥百字之后,其实隐藏着当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圣人盗经”。当时上海报章也一度刊登过这样的漫画:卧龙寺外,两人挟着经卷在前面跑,一个僧人在后面追,旁边配着说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语),“康圣人”变身“大盗”。1923年,康有为来陕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勃兴之时,孔道已大受冷落,加之其来陕又是受吴佩孚推荐、督军刘镇华之邀,各界未免对其有所“失敬”。

关于“盗经”,一种版本是,康有为精通儒学,对佛学也素有研究,更是古籍版本方面的专家,他看到卧龙寺有一部海内孤本的宋版佛经《碛砂藏》,经卷生虫且破损,就与寺里住持签定合同,要把这些经卷带走“修补整理”并运到上海进行影印。当他马不停蹄将这些经卷运回当时他居住的中州会馆(今西安五味什字附近),风声走漏,舆论大哗。李桐轩等陕西文化人联合各方力量,散布传单,通电全省,“盗经事件”遂轰动一时,“圣人盗经”成当时报章头条新闻,西安街谈巷议,不少学子还摩拳擦掌,聚集在康有为必经的东门外,准备以武力解决。据说法院最后还把传票送到了中州会馆,直闹得“圣人”狼狈不堪,最终悻悻离陕。

另一种版本是,康有为出现“盗经风波”,完全是因其个性而“坏了事”。康有为常摆出“孔教巨子”的身份以师长口气训人,在西安期间,秉性不改,其傲慢无礼之状,终于激怒了西安各界人士,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诸多故事。

后来有人写文章为康有为“辩护”,称康有为只是想影印《碛砂藏》以广流行,并无盗经念头与行为。但就在运经时,因兵士均系外行且不负责任,致使该经书中夹杂其他经书,沿途又时有丢失,故引起卧龙寺僧人不满,双方遂生口舌,西安各界人士闻讯,群起攻康,一时满城风雨,皆称康有为“盗经”。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康有为“盗经”斗争,在西安展开,一时间,“兴师问罪之声,响彻云霄之上”。“圣人”不得不黯然离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