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无相皖南司空演真谛∵∵微妙法门古刹重辉耀乾坤
重振祥宗祖庭司空山二祖无相禅寺
释能文
夫安徽省,取安庆、徽州之首字也。然安庆者,滚滚长江下游段之北岸,取安乐吉庆之意也。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青山秀水、城美人佳。真乃天地之造物,精美之绝伦。安庆又称宜城,宜城之西北部有天柱山,汉武帝刘彻封天柱山为南岳。在古南岳之右畔,有大山、其名曰司空山,此山居大别山腹地,堪称精典之极,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司空山虽立长江之滨,属亚热地带,却夏无酷暑,敢与塞北五台清凉山相媲美;司空山看似典雅,又能与东岳泰山之雄伟挺拔、大气磅礴,令人仰目而视之势而共颉颃。春来山花烂漫、百鸟啼鸣;夏至山雨蒙蒙、烟云变幻,使悬崖峭壁、山峰树杪时隐时现,出没于云端,神秘之极;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涓涓水流之声环绕耳畔;冬天白雪皑皑、千树万树银花盛开。真是美不能胜收,赞不能撷言。站在山上,顿觉吾人之藐小,登极四望,千峰万峦,绵延相连,不能不让人感叹:大哉、壮哉、奇哉、美哉——司空山。
经上云:法不孤起,仗缘方生。
司空山之盛名天下,全赖佛法住世而成佛教盛地,禅宗之祖庭,二祖慧可道场。吾今集书此文,说是诠释古刹,追寻圣迹,振兴我祖庭,弘扬我正法,庄严我国邦,示之于众人,告之与诸佛子,今将重辉古刹,表盛世之时代。谨此之缘,必有万众之响应,能以庄严之日,即是以飨后世之时。
我佛释迦牟尼,以大因缘出世,化导群迷,相续延伸已三千载矣。昔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波罗花献佛,并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众皆默然,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架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始之摩诃迦叶成宗门初祖,后迦叶以心传心给阿难***,于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般若多罗度南天竺婆罗门族摩诃至王第三子达摩,达摩排列到二十八祖。般若多罗告之宗门将在震旦兴盛,汝应去。
于是菩提达摩就在我国南北朝的南朝宗武帝刘裕篡晋,:国号为宋,世称刘宋(公元420—479年)灭亡前到达宋境今广东番禺。许多书上说: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祖师来华,至南京,梁武帝召见,因话机不契,遂过江到嵩洛,谒少林示面壁,越九年。有僧名神光达少林,立雪断臂,求法于菩提达摩。
经达摩对神光多年考察,认为可契,乃告之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辗转嘱累,乃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记住二百年后,衣止不传,法周沙界。”又云:“我今授汝法名,慧可。”是为二祖。
二祖慧可,谧名神光,俗姓姬,公元48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汜水镇。年少时就博览群书,对老庄学说及诸家典章也非常精通。出家后勇猛精进,内外典籍无不通晓。约四十岁时,闻达摩名,造访嵩洛,遇祖师于少林。达摩面壁时,慧可立雪断壁向达摩求法,达摩器重。后慧可随达摩研学六年,得到了达摩所传的正法眼藏。达摩传法给慧可后就前往禹门(今属山西)行化,于公元536年10月5日(西魏文帝大统元年,也就是梁武帝萧衍大同元年)在禹门千圣寺示寂,门人奉全身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葬于该寺后,遂易名空相寺,寺址在今河南三门峡熊耳山西麓,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与白马寺同期。)
二祖慧可得菩提达摩所传正法眼藏后,回到洛阳龙门香山,依依拜别后离开香山,离开了他的剃度恩师宝镜和尚。前往今天的河南安阳、河北磁州一带,多次宣扬“情事无寄”的教义。如是教理反复演示,被人妒嫉。有的书说二祖慧可大师的左臂,就是安阳一带说法被非理屠害、遭贼断臂的。几至于死,初无一恨,以法御心,不觉痛苦,以火烧所断处,止血裹帛,乞食如故,不曾告人。由此可想当时弘法之难。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者达摩以前,盛行弘讲,能抛经引典被视为大学问。无不立文字之禅定法门,忽然有之,必生讥谤;二者当政及社会对此无所重视,邪说他教多加伤害。故而慧可的行化,何等之艰难。试想在这种环境下,二祖慧可不得不隐身南移,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年)前后几经辗转来到安徽省太湖县境内的九龙山,后又到今日岳西县境内的司空山。在司空山找到了他理想的栖身之地。二祖慧可在此地搭设茅篷,隐身修道,并留下了一首自白诗:“跃过三湖七泽中,两肩担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肌时嚼雪充。”
这首诗记录了二祖慧可在司空山艰苦的环境下,安贫守道,潜心参悟,可见一代祖师之风范。更奠定了司空山祖师道场的历史地位。如是二祖慧可在司空山参禅越十年,六十四岁的慧可由于担心法脉问题,于是就在北齐文宣帝天保年初(约公元550年)又一次回到河南安阳一带,恰好在此时遇到了僧璨。
关于僧璨,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典籍少有载录,今择一二,罗列于下:
在《祖堂集》里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居士,不说几年,有四十(书上说有十四,吾认为是笔误),及至礼,不称姓名云:“弟子自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居士曰:“觅罪不可见。”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依止佛法僧宝。”居土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之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师知是佛器,而与剃度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据《景德传灯录》载:从慧可得大法的人,除僧缈》,还有十七人,在这十七人当中,尤以僧那,向居士和慧满最为上首。而僧那与慧满都是早年出家的僧人,史料有所记载。向居士却无实料,因此有许多书及学人认为向居士即是三祖僧璨大师。
《景德传灯录》又说: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年间闻二祖盛化,乃至书通好。向居士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影为形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智凡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冈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伏望答之。”
二祖慧可回示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中国佛学人名大辞典》称:“向居士,北齐优婆塞,栖幽野处,潜修禅观,精进迈伦,闻二祖名,致书问道,祖复之……,返故居,不测终。”
《五灯会元》又称: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有一白衣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姓氏,聿来设礼……,隐舒州司空山(今岳西司空山),往来于皖公山(天柱山),北化林野,积十余年无人知者。
三祖僧璨,在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初以“白衣”礼谒慧可以前,对其姓氏、籍贯及出生年月,现存禅宗典籍都是“不知何许人也。”“不言其姓氏”等等。乃是个神秘人物,至今尚没有解开这个迷的充分理论根据。有的书上说僧璨是河南开封的,也有的书说是江苏徐州人,现不论三祖僧璨是什么地方人,试依各典籍大多说他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初以白衣年逾四十来算,大约是北魏孝文帝永平年间(公元508至511年间)生人。这样在僧璨四十多岁时初见刚从皖南司空山回到河南安阳一带的二祖慧可,还是比较合理的(从时间上来推算正好是北齐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前后)。前几次与二祖的书信往来和见面后的交谈,慧可确认僧璨是荷担如来大业之人,便加重点培养。考虑到种种原因,慧可还是将僧璨带到司空山。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也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末年(公元559年)在皖南司空山上传衣法与僧璨并说:“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又说:“吾校对年代,正好落到你的身上,你要记住我对你说的话。我有宿累,今要酬之。”时慧可大师所说的国难,即是传法后十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的灭佛运动。!∵∵综合以上所述,二祖慧可大师在司空山前后卓锡十数年是有史可依,有证可查的。一千四百余载,几盛几衰的司空山佛教已经过去。:∵∵司空山是我国着名的佛教名山,二祖慧可大师的道场,素有禅宗祖庭之称。无相寺作为司空山的佛事活动重地,曾辉煌一时。今司空山佛教宗门已是千疮百孔,百废而无一兴。这与司空山佛教名山,禅宗祖庭的地位极不相符,我想这对整个佛教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公元二OO三年十月二十日
于司空山禅室灯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