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第一古刹——常乐寺

曾经是河朔第一古刹,曾经是僧侣集聚的家园。什么原因在一夜之间使它变为荒芜。如果不是这些精美绝伦的红砂石雕像摆在我的面前,如果不是那尊憨态可掬的睡罗汉引我心动,我也不会跋涉着去寻找这座已经消逝在人们记忆中的古刹。常乐寺,一个永远难忘的记忆。

家住峰峰矿区通二矿的王大爷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到矿井东侧不远的山脚下活动一下腿脚,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王大爷去的地方过去是一座古老的寺院,现在除了一座九层的砖塔外,别的几乎看不到什么。院子里到处是残缺的石碑、倾斜的石柱、破损的石像……

我在傍晚寻找到这座古寺的时候,王大爷正坐在院内一块高大石碑的龟座上与人闲聊。看到我奇怪迷离的眼光,王大爷主动向我介绍起这座废墟和他身后的这块石碑。

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这是一块金正隆四年(1159年)撰刻的石碑,碑头上写着《金正隆四年重修鼓山常乐寺三世佛殿碑记》,碑文中记载,“文宣帝常自邺城至晋阳,往来山下,故起离宫,以备巡幸,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初名智力寺,宋代改名为常乐寺延续至今。规模也越来越大,民国之后,为了建造当地的一所学校,先生带领着一帮学生将这座千年古刹拆毁,将拆下来的砖木改建成了教室。常乐寺变成了现在的废墟。从现在建筑的基址还可看出常乐寺当年的辉煌。

“常乐寺在明代号称河朔第一古刹,在中原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庙。”王大爷一边陪着我在常乐寺旧址上参观一边不无遗憾地向我炫耀着曾经的辉煌。常乐寺在辉煌时期曾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绀殿、地藏王殿等等建筑。据王大爷讲,最大的建筑是位于寺院正中的大雄绀殿,大殿的大梁上可以容纳四个成年人坐在上面打牌,而在下面还看不到人影,可见规模之大。大雄绀殿粗大的大梁已经变成了学校教室的栋梁,而遗存下来的石柱仍能感受到大殿的宏伟。从柱础结构看,大雄绀殿为减柱移柱造,将中间的柱子向侧间外移,增加了中间的空间,内部空间一下子变得空旷高大,殿内的神像也就威严起来。大殿的石柱大多孤傲地耸立在原来的位置,虽然有些突兀和凄凉,但它却向游人们传递出历史的声音。大殿门侧的石柱是在砰然倒地后摔为三截的,上面雕刻着不能续读下来的对联。仅存的个别文字苍劲有力,与大殿的雄伟浑然一体。大雄绀殿内原来供奉着四方佛像,东西两侧的墙壁上供养着用红砂石雕刻出来的五百罗汉。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像都在横扫一切的年代被当地人填到常乐寺旁边的一口枯井内,下落不明。三世佛殿供奉的三世佛造像,由于过于高大,无法搬动,只将其头部砍杂下来,使其身首分离,充满智慧的佛头已经杳无音信,无头的躯干像战士一样守候在早已坍塌的佛殿内期盼着回归。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的文物专家来到这里,掀开了废墟掩盖的常乐寺面纱,开始寻找河朔第一古刹的真容。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一尊尊精美的佛像从砖砾瓦烁中被挖掘出来,她们带着久别的微笑,带着历史的沧桑,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她们将一个远逝的时代直接带到了现代,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不经意间碰撞,璀璨的火花使现代的人眼光迷离,所有人都产生了怀疑,在那个只有日光和月光的年代,人们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辉煌?

有的佛像已经残缺,只剩半边面部。有的菩萨或罗汉像也是缺头少臂。佛残了仍然是佛,菩萨罗汉弟子残了仍然是菩萨罗汉弟子。只是她们从一个整体幻化成无数的佛身。也许仅仅是一节残缺的佛指,也许只有碎裂的一个臂膊,佛经中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降魔成道,在成道的一瞬间周身放光,每一个汗毛孔都放出一束光芒,每一束光芒中都端坐一尊佛。佛经中将这些佛叫做千佛。而一个完整的石佛,在被碎裂成无数的碎块之后,每一个碎块也都将变成一尊尊佛,不管在那里存在,不管在哪里消失。她们都将是一尊神圣的佛。

王大爷在对我讲述当年的考古发掘场景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伴着一尊尊雕刻精美的残佛出土的是一阵阵惊讶的欢呼声。其中,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尊憨态可掬的睡罗汉。那时,已经是傍晚时分,考古队员准备收工,民工们也放下手中的工具准备抽袋旱烟歇息。那时还是一个棒小伙的王大爷也在其中。他手拿铁锹,随着收工队伍来到常乐寺的大殿基址外,所有人都积聚在这里,等待最后收工点名。忙碌了一天的民工们此时是最放松的时候,他们有说有笑,插科打诨地嬉闹着。王大爷将手中的铁锹使劲杵插到地上,也要加入到嬉笑的队伍当中。铁锹穿过地面的浮土,随着王大爷的力气使劲向地下插去。突然,铁锹的尖角“当”的一声,触到一个坚硬的石头上,铁锹被弹出地面。王大爷又使劲地将铁锹插了一次,依然没有将铁锹插入土中。生性倔强的王大爷索性将土面揭开,看看是什么硬物阻挡了铁锹的进入。几锹下去之后,一个略带红色的石头呈现出来,几天的挖掘使王大爷知道,常乐寺的佛像大多是红砂石材质。这也很可能是一尊佛像。考古队员闻讯后也赶了过来,小心翼翼地取出了这尊造像。

这是一尊高约五十厘米的残像。左侧身躯微微倾斜,头部向左低垂。两手垫在左脸的下部。左臂搭在一个支撑的架子上。从头部和服饰上看,这是一尊罗汉造像。罗汉面容恬静,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扬,像是熟睡的少女。在她的梦中充满了安详和幸福。他们给她起个名字叫睡罗汉。我是在博物馆的展橱里看到这尊罗汉的,那时,已经距离这尊像的雕刻时间约一千多年,距离这尊像的出土时间约三十多年。隔着厚厚的玻璃,仔细端详这尊神态安详的罗汉。一颗浮躁的心逐渐安静下来。世事变迁,谁能在变幻莫测的俗世当中,在名利欲望的尘世之内,保留一颗恬淡的心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之后,常乐寺共出土了大小数百尊红砂石造像。这些造像大多是唐代的遗物,面相丰圆,体态饱满,表现出有唐一代盛世的风范。被清理出来的佛像搬到了“新居”,并罩上了玻璃,安装了防盗设施,佛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她们在严密的展柜中向游人陈述着河朔第一古刹的辉煌。但我知道,这些残缺的佛更向往那所蒿草丛生的的家园,虽然圣殿已经坍塌,可灵魂还在。在废墟的上空,无云的日子,也会有风吹过。

惠风和畅之后,常乐寺的天空会莫名地响起呜呜的声音,那是风的重量,它在召唤迷途的羔羊吗?不是,我知道,它是在启迪我们,让我们赶快去构建新的圣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