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萼与普陀山之因缘考

李广志

摘要:日本僧人慧萼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的因缘,自古以来广为流传。宋宁宗嘉定七(1214)年,普陀山正式成为观音菩萨道场。尽管日僧慧萼的籍贯和世寿不详,但文章通过详尽的中日史料,客观、准确地阐述了慧萼入唐求法巡礼、缘起普陀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慧萼;普陀山;不肯去观音

日僧慧萼活跃于九世纪中叶,曾经三四次入唐,周游五台山和天台山等灵地。日本承和(834~847)初年,慧萼奉橘太后之命来唐,由雁门登五台山巡拜圣迹,后参谒杭州灵池寺齐安国师,转达太后之旨,延请义空禅师赴日弘扬禅法。齐衡元年(854),慧萼再度来唐,登五台山,于岭顶得观音像。唐大中十二年(858),归日途中,经海路补陀洛伽山边(宁波故昌之海滨),船忽不动,及请出圣像,船始能行,师遂止而建寺奉像,号补陀洛伽山寺,为南海第一名刹。慧萼在唐期间,白居易亲笔题字赠送《白氏文集》七十五卷,题曰:“会昌四年五月三日夜,奉为日本国僧慧锷上人写此本”。关于慧萼的名字,史书中亦有惠锷、慧锷、慧谔之称。

“普陀”之名,源于梵语“普陀洛迦”、“普陀罗伽”“补陀洛迦”等,意为“美丽的小白华(花)”。出典《华严经·入法界品》,印度南部有座“补怛洛迦”山,观自在菩萨讲经说法之圣地。普陀山在西汉年间,称“梅岑山”,因道士梅福隐居此山,修道炼丹,自此称为梅岑山。宋代又称宝陀山。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赵顼钦赐“宝陀观音寺”额并赍银建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慧萼从五台山请来观音像,途经明州(宁波),置像普陀的故事,中国方面的有关文献有:《佛祖统记》、《佛祖历代通载》、《定海厅志》、《补陀洛迦山传》、《重修普陀山志》、《重修南海普陀山志》等。这些文献从南宋至清代,内容相似而不同。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大中十二年载:“日本国沙门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道四明将归国。舟过补陀山,附着石上,不得进。众疑惧祷之曰,若尊像于海东,机缘未熟,请留此山。舟即浮动。锷哀慕不能去。乃结庐海上,以奉之(今山侧有新罗礁)。鄞人闻之,请其像归安开元寺(今人或称五台寺。又称不肯去观音)其后有异僧。持嘉木至寺。仿其制刻之。扃户施功,弥月成像。忽失僧所在。乃迎至补陀山”。

这段文献讲述,大中十二年(858),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礼佛请到一尊观音像,途经四明(宁波)准备带回日本。所乘之船到达普陀山时,附着海上礁石,不能前进。众人慌恐疑惧,祈祷道“如果把尊像请到海东的日本时机尚不成熟的话,恳请菩萨留在此地”。于是,船立刻就能行驶了,慧锷哀慕不愿意离开,就地建立精舍,供奉圣像。宁波府鄞县的人们闻之此事,请回尊像供奉在开元寺内。此后,有一位奇特的僧人,手持嘉木来到开元寺,模仿雕刻圣像。紧闭门户,一个月后雕刻成像。僧人突然失踪,其雕刻的观音像敬奉在普陀山。

另外,大德年间(1297~1307)《定海厅志卷二十七》和元代至正元年(1341)《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中,关于慧萼请观音像一事,均有类似的表述。《佛祖历代通》载:“补怛洛伽山。观音示现之地。有唐大中间,天竺僧来。即洞中燔尽十指。亲睹妙相,与说妙法,授以七宝色石。灵迹始着。其后日本国僧惠锷,自五台得菩萨画像,欲还本国。舟至洞辄不往。乃以像舍于土人张氏之门。张氏屡睹神异。经捐所居为观音院(昌国志云梁贞明二年始建寺)。郡将闻之,遣慕宾迎其像。到城与民祈福。已而有僧,名即众。求嘉木,扃户刻之。弥月像成。而僧不见,今之所设是也”。这里描述的有关内容与《佛祖统纪》略有不同,它把“观音像”表述为“画像”;“郡将”取代“鄞人”;“开元寺”没有出现;“异僧”之名为“即众”;还出现了“土人张氏”。这段文字,把事情的缘由交待得更详细了。此后的资料还有元代(1362)盛熙明述《补陀洛迦山传》、明代(1607)周应宾所修《重修普陀山志》、清代(1739)许琰撰《重修南海普陀山志》等。相关内容均与上述文献类同。

日本方面,有关慧萼及其与普陀山之因缘的文献主要有:《入唐求法巡礼》、《元亨释书》、《本朝高僧传》、《续日本后继》、《日本文德天皇实录》、《金泽文库旧蔵白氏文集》等。涉及普陀,最早见于1322年虎关师錬着的《元亨释书》,该书卷十六《唐补陀落寺慧萼传》载:“大中十二年,抱像道四明归本邦。舶过补陀之海滨,附着石上不得进。舟人思载物重,屡上诸物。舶着如元。及像出舶能泛。萼度像止此地,不忍弃去,哀慕而留。结庐海峤,以奉像”。

《元亨释书》的作者虎关师练曾在一山一宁门下学问十几年。据《师练传》载,一山一宁问师练日本国本朝高僧事迹,师练却知道甚少。一山一宁说:“你对于国外的事,说得头头是道,而对本国本国是,却疲于酬对,这是为什么?”师练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广搜国史及杂记中的佛教史料,写出日本第一部系统的佛教传记体史书《元亨释书》三十卷。

这部书,成书的年代晚于《佛祖统纪》20多年,另外,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它所记载的事实与构文词句等均沿袭了《佛祖统纪》的内容。但是,其内容并没有完全照搬《佛祖统纪》,个别地方有所改动。文中改变了奉祀观音像的内容,没有提及“不肯去观音”,而是“舟人思载物重,屡上诸物。”慧萼“不忍弃去,哀慕而留”。通过这两部书的异同,能够感觉到作者为赞扬日僧慧萼,故意删改了一些内容。

此外,日本史料还有一些记载慧萼途经明州,在普陀山供奉观音像的事迹。从内容上看,后来的这些史料都出典于最早的《佛祖统纪》。《佛祖统纪》本身成书于咸淳五年(1269),若以大中十二年(858)慧萼请来观音像计算,其他资料的成书年代均在400年后,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传说性质。然而,就慧萼自五台山请来观音像、途经明州、慧萼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之缘起来讲,只有《佛祖统纪》具有权威性,真实可信。

此后,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僧俗参拜不绝,观音菩萨保佑过往船只及航海安全。佛教思想的普及与传播,影响到更广阔的地区,自唐代以来,中国东南海域以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地区,观音信仰极度盛行。

参考文献

[1]华严经·入法界品.

[2]佛祖统纪·卷四十二.

[3]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三.

[4]释氏稽古略·卷三.

[5]元亨释书·唐补陀落寺慧萼传.

[6]神野富一.観音浄土∵补陀洛―海と山の信仰[J].日本甲南女子大学研究纪要·第37号,2001.

[7]张坚.普陀山史话[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广志(1966-),男(蒙古族),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日思想史、佛教、宗教思想及民俗等。

出自:∵《神州民俗∵》∵2009年3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