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古塔窥秘之八:何故这枝斑管笔∵不在天闾——红水河畔访来宾文辉塔

广西日报

本报记者∵罗劲松

静静立在红水河岸边的文辉塔,在广西似乎没多少名气。1月13日,记者乘车经过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扶济村时,突然看到耸立在路边甘蔗林中的这座塔,不由得在心底赞叹:好古朴好气派一座塔!

文辉塔最早建于哪个年代,已不可考。按现今所存历史资料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这座塔已经萎败不堪,当时迁江县(1952年撤县并入来宾)的武举黄文辉出资重建。很快,一座气派的宝塔,又在红水河畔耸立起来。为感念黄文辉的义举,当地人将这座塔定名为“文辉塔”。

八面八角的文辉塔,七层塔身,以青石板为基座,已历经400年沧桑,仍稳稳地挺立着。塔内1~6级均设有佛龛,想来当初应该搭有木梯供人攀缘祭拜。如今木梯早已朽毁,整座塔无梯可登。高达35米的文辉塔,在古时也是“高层建筑”了,于是当地人自豪地夸称:“塔在迁江,影在贵县”!

最令人称奇的是,文辉塔没有像普通宝塔那样设葫芦顶塔尖,而是以一口形如大铁锅的圆形铁盖为顶。当初建塔人何以出此奇招,没留下文字记载。但在迁江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的迁江人有一块“心病”——每当洪水泛滥时,汹涌的红水河便会把迁江地脉的“灵气”冲走,以致迁江财运不保、六畜不兴、人丁不旺……要镇住泛滥的洪水,保迁江平安,唯有在红水河岸边“气脉”上建塔。

迁江人建塔的举动惹恼了河中黄龙,于是兴风作浪。每到塔将建成时,河水便涌上岸来,将塔掀倒,九立九塌。两个过路的神仙见此情景,很是不平,决心出手帮迁江人一把。于是,一个负责建塔,一个负责造桥,约定一百天完工。负责造桥的神仙按期在一百天完工了,连夜来到建塔处,只见塔正在封顶。这神仙突生恶作剧念头,便装起鸡叫。正在全力以赴建塔的神仙一听到鸡叫声,顿时慌了神。急中生智,将工地上一口做饭用的大铁锅抓起,盖在塔顶上——大功告成!

传说归传说。如今看来,古人以铁锅盖顶,倒也称得上是建塔史上一招奇思妙想。可叹的是,1985年6月3日,扶济村一个愚昧无知、利欲熏心的唐姓村民,悄悄爬上文辉塔塔顶,将重达250公斤的铁盖掀下塔来,摔得四分五裂。当地公安部门迅速将破碎的塔盖追回,唐也因破坏文物被依法判刑。

为修复文辉塔塔顶,自治区文化厅迅速拨下专款,当地群众也纷纷捐资。在重铸塔顶铁盖前,广西冶金研究所对原塔盖的铁片进行了化验分析。按照原铁片的金属元素含量,当地厂家开炉铸造,并添入了部分原塔盖碎片。重铸成的新塔盖重达304公斤。吊装塔盖那天,方圆数公里上千群众闻讯赶来围观,塔盖吊装成功时,田野里鞭炮齐鸣,欢呼声在红水河畔久久激荡。

说起来,迁江扶济村还和我国抗战史上那场赫赫有名的昆仑关战役有密切关系。据来宾文史资料记载,位于邕柳公路旁的扶济村距昆仑关90多公里。1939年冬,西南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奉重庆军事委员会之命,在迁江扶济村村后塘禾山敢墙洞内设立行营指挥所,组织指挥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昆仑关战役。洞口修建有厚达40~60公分的防护墙,可抵挡敌机扫射。防护墙内筑成上下两层数间小屋,上层为观察哨所,下层为警卫室,至今仍有部分残墙留存。

当时的迁江指挥所,上可与重庆蒋介石联系,下可与所辖第三(苏、浙、赣)、第四(粤、桂)、第五(湘、鄂、赣)战区沟通,是当时西南七省行政军事指挥中心。蒋介石曾到该指挥所作过战事视察。

如今扶济村的老人们,习惯把自己的村庄叫作“宝塔村”。在他们眼里,文辉塔是神仙帮助建起来的,是“神塔”,所以当年白崇禧、杜聿明才会把指挥部设在这里,连蒋介石也认为这里风水好。不信你看,当年昆仑关大战时日军飞机到处狂轰滥炸,文辉塔却稳稳地立在那里,一点没伤着。有一次两颗炸弹就丢在附近,却硬是不响——这不是神仙在保佑吗!在迁江人看来,昆仑关大战最终我们获胜,就有文辉塔一份功劳!

文辉塔早在古时便是“迁江八景”之一——金塔夕照。记者曾在网上看到一张文辉塔的旧照——夕阳西下时,通体披金的文辉塔光彩熠熠,弯曲的红水河犹如一条玉带,绕塔而去……难怪清代词人望眉当年面对文辉塔时,文思泉涌,随口吟出流传至今的佳作《金塔夕照》:

百尺耸浮图,野鹄盘纡,旁峰夹立正峰扶。绝顶撑持霄汉上,晚景桑榆。形象一锥如,五色棻铺,燃藜太乙照雠书。何故这枝斑管笔,不在天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