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观音信仰及其在港澳台的传布与影响

作者:金涛(定海海洋历史文化研究会)

在华夏民族的民间信仰中,观音既是一位菩萨,又是一位最受崇敬的民间神。她是一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拯救人们于灾难中的东方女神。

据悉,观音原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天竺(今印度)已有了“观世音”。不过,那时的观音不是佛,也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是一位慈悲和善、神力宏大的“善神”。到了公元前五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后,观世音成了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此时,他的身份为此一变,从“马童”观音变成了伟丈夫,并使其完全“佛化”。《华严经》曰:“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佛门弟子还为他编造了一份令人置信的“履历”和“火不能烧、水不能淹、有三十二相千手千眼”的佛法神通。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观音菩萨也随之而来,从魏晋北朝,直至唐宋元明清,有关观音的经卷不断地翻译传入,观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并从南北朝始,观音的形象逐步向女性转化,至唐代基本定型。北宋,中国出现了《妙善得道成观音》的故事,观音由伟丈夫一变为妙龄少女,成为妙庄王的第三女儿妙善。印度传入的观音彻底中国化、世俗化了。

一、普陀山观音圣地的形成

从唐代日僧慧锷请观音,首创“不肯去观音院”,舟山的普陀山开始成为中国正宗的观音道场,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圣之地。

那么,为什么普陀山会成为观音道场所在地?其中,有诸多的因素。一是佛教经典。佛教经典中记载的普陀洛迦与舟山的普陀山环境十分相似。佛经中记载,观音的居住地,在南方海上的一个名叫“普陀洛迦山”的岛上,而这个小岛类似舟山普陀山。

二是中日航路南线的开辟。中日航路南线的开辟,使普陀山成为中日海上交通的中转站,为唐朝慧锷请观音途经普陀山,创造了条件。

三是地域环境。因观音道场就在东海的舟山群岛,“就近拜佛”,得地理之便,东海诸岛的观音信仰自当比别地更盛。所谓“海岛处处供观音,观音信仰说不尽。”同时,因东海渔民长年捕鱼在海上,气候异常,风波浪险,翻船死人的事常有发生,因此,在求天不灵、求海不应的情况下,只能求助观音于危难之中。故而,海岛渔民对观音的信仰更为迫切和神圣。尤其是唐宋以后,观音作为善神的化身走下了神坛,逐渐平民化和通俗化,为更多的舟子船夫所接受。因此,观音在佛教中的位置虽低于如来,但她在海岛和海内外的香火却大于如来,更盛于普贤和文殊菩萨。

四是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宋元丰三年,王舜封出使三韩归国后,向宋神宗告知观音之事,宋神宗便在普陀山赐建“普陀观音寺”,使普陀山成为御旨亲封的法定性观音圣地。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王贵朝山进香,开创了普陀山朝山节之先声。明万历年间,朝廷六次派遣官吏代帝王朝山进香,赐金6000余两。清朝的康熙和雍正大帝,曾颁旨天下,赐普陀山观音为“朝廷香火”。从此,全国上下,不论帝后妃嫔,善男信女,无不梯山航海,纷纷到普陀山朝拜。俗语云:“朝山进香拜观音”,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朝山节”之风,日渐旺盛也!

五是观音的异灵传说。普陀山观音异灵传说的流布和传承,对于观音信仰的形成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例如,“观音收红蛇”、“观音跳”、“短姑道头”、“飞沙岙”、“二龟听法”、“梵音洞”、“观音洞”等等,几乎涉及普陀山的主要景点和山海风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历代《山志》中的记载,影响更大。例如,《普陀•洛伽山志》云:“宋神宗元丰三年,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途遇风涛,王舜封即叩念观世音名号,海面遂风平浪静。”又曰:“元泰定五年,舟山九岛大旱,百姓到普陀山向观世音菩萨求雨,结果舟山下了三天大雨。”“清康熙四年,荷兰人抢去观音金像,将归国,船忽自焚,溺海而死。”“北宋司户王躁奉檄往潮音洞祷雨,见大士像,白底璎珞,寥寥可数。”“清康熙二十九年,定海总兵蓝理,巡缉至普陀洋面,见小舟坐一妇人,手提篮,内有鲤鱼一尾。……呼之不应,往梵音洞而去,倏而不见,始知菩萨显灵也。”上述种种,说起来志书有载,细节具体,有名有姓,有根有据,似乎实有其事,不得不令人信服。至1924年,普陀山上共有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三大寺以及“不肯去观音院”等八十八庵院、一百二十八个茅蓬和四千余僧侣,普陀山的观音信仰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期。

由此可见,普陀山观音圣地的形成,不仅有其特殊的地域环境,而且有千余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等原因。我国着名学者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曰:“神灵信仰是一定地区精神与制度文化发育的土壤,是民俗文化的核心部分,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普遍的民俗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取向,以其延续性、稳固性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的依托。”普陀山的观音信仰亦为此理。

二、港澳台观音信仰之传布

据《***风土大观》一书中记载,***寺庙之多,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据1999年统计,***共有寺庙15000余个。其中,佛教寺庙4010座,大都供奉观音菩萨神像。2007年,在笔者访台考察期间,不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看到各种寺庙,有些地方几乎是“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寺”,大有“望庙兴叹”之感。

在***,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亦为专供观音的寺庙,则为彰化市的鹿港龙山寺。该寺建于明永历七年(1653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鹿港同业公会及地方士绅共同发起募捐而建,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

据悉,该寺的建材,石、砖、瓦、福杉等,皆由大陆泉州运来,并以巨资礼聘福广名匠来台兴建。格式规模仿照泉州开元寺,有大埕、山门、五门、戏台、拜亭、正殿、后殿以及左右厢房。赤瓦红墙,紫柱朱门,设计之巧,雕饰之美,可说是泉州建筑之精华,令人称绝。

龙山寺的中央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在观音的两旁,陪祀境主公、注生娘娘、十八罗汉等。后殿为北极殿,左边为龙神位,右边是凤神位,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有“***紫禁城”之说,不愧为***三大古寺之首。迄今,***有龙山寺400多座,均为该寺的分院。

在台北,还有两个专供观音的寺院,较为出名,一是台北龙山寺,二是台北慧济寺。台北龙山寺,建于1738年。辛亥三月,梁启超从日本赴台,曾到该寺观光并赋诗一首。诗云:“公卿有党排宗译,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今逢汉节介沾衣。”曾在台胞中轰动一时。

台北慧济寺,全称台北南海普陀慧济寺,又称天母慧济寺,位于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下的天母山坡上,其开山方丈为普陀山入台高僧庆规大师,现任主持为性海法师。

其实,在***,观音的庙宇遍及宝岛各地。例如,新竹市的竹莲寺,就是一个专供观音的庙宇。若说高雄县的佛光山,有“南台佛教圣地”之誉。在那里,除了一座大型的弥勒佛坐像外,在广达3000多平方米的放生池上,塑着一尊色白如玉、面容慈祥的观音像,并在大雄宝殿右方,有一专供观音的大悲殿。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全寺一片灯海,信徒成千上万,成为全台罕见的观音香会。

台南市的开元寺,原为明朝延平嗣王郑经承的天府行台。清康熙二十九年,改为海会寺,嘉庆五年改为开元寺。而在该寺的第三进即为大士殿,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其36只金臂上有斧、剑、碗、莲花等雕塑,十分精致。在台中,有个用50亿新台币打造的中台神寺,内有一圆明殿,陈列着观音《普门品》中的三十二应化身和《大悲咒》中的八十四相。至于台北指南宫的慈航观音和基隆港的观音大佛像,早已驶名于海内外。即使在澎湖县的西海岸也有个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观音亭,而在新竹县五指山的中指峰,则有个凿石而建的观音禅寺,颇为奇特。尤其是2007年4月,笔者在***考察时,沿途所到的***东海岸小酒店或是山岙中的饮食铺,室内均有观音堂一座,专供观音菩萨,以见***观音信仰之盛。

香港与澳门。虽说香港是宗教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但观音信仰也很兴旺。香港的佛教寺院众多,诸如天坛大佛、青山禅院、宝莲寺、慈航净院、竹林禅院、西方寺、妙法寺等等,均有观音的佛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其中,新界的青山禅院,古称“杯渡禅寺”,位于香港三大古刹之首。相传南朝时期,有一印度高僧从大陆海岸出发,仅凭一只大木杯漂泊远航至此而建此庙。

当然,在香港也有专供观音的庙宇和露天观音佛像。例如,香港岛西面的大屿山岛,就有个“观音寺”,而在千佛山上,还有个“东普陀”禅院。千佛山上最有名的游览胜地——三叠泉,在其附近有个建筑十分奇特的庙宇,俗称“香海慈航”禅院。

香港的万佛寺,建于1921年,寺内四壁供有1.3万尊佛像,为香港境内佛像最多的寺院。其中,专供观音的观音殿和望海观音阁,则为该寺的主要建筑物。

在香港着名风景区浅水湾,有一天后花园。在此园内,不仅有高达十米的露天观音雕像,而在园内的镇海楼、长寿桥、万寿亭等处的平台上,还供奉着众多的观音石雕或木雕像,诸如白衣观音、杨枝观音、马头观音等等,造型生动,工艺精细,约有100余个,为大陆内地及普陀山所未见。

在澳门,较为着名的有两大观音建筑。一为观音堂,二为观音像。观音堂,又称普济禅院,建于明朝末年,为中国古翚飞式的佛教建筑,具有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这是澳门三大禅院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建筑最为雄伟的一家。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次殿是长寿佛殿,后座正殿是观音殿。观音殿是该寺的主殿,供奉观音大士莲台,樟木雕塑,十八罗汉分列主殿两旁,雕工精细。其中,位于左面的一尊罗汉,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鬓发卷曲,极像外国人。据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人马可孛罗,他曾在中国研习佛理。

由于观音殿是该寺的正殿,每逢观音香期,殿内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场面十分兴旺。而在观音殿旁,有一小庭园,围绕着园中的莲花池有十数盆栽。其中,有一盆栽,生长形态独特,历经数十寒暑,树枝弯曲长成一个“寿”字。传说,观音信徒只要手触“寿”字,便可长命百岁,亦为澳门独特的观音信仰习俗之一。

观音像。澳门的露天观音,又称“望海观音”,位于澳门的宋玉生公园和何贤公园尽头处的人工岛上。该观音像,造型秀美,巍峨高大,脚踏莲台,翘首望海,显示出澳门观音的慈爱和美丽。

此外,澳门还有个观音阁,位于妈阁庙中,也是供奉观音的佛殿。因传说中的妈祖为观音菩萨的女儿,为此两者并不矛盾。

三、普陀山与港澳台观音信仰文化之交流与影响

综上所述,普陀山与港澳台的观音信仰,不仅信徒和庙宇众多,而且香火十分旺盛,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积淀。其中,普陀山,作为中国正宗的观音道场所在地,在两岸四地的传布与交流中,无疑起到了观音“祖庙”和观音“圣地”的核心价值作用,从而影响和催生了港澳台观音信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从上文引申的资料中看,观音信仰从大陆内地传播到港澳台地区,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从福建或从大陆其他地区由佛教僧侣渡海弘佛,或请观音佛像到港台地区。例如有350多年历史的、***最古老的鹿港龙山寺,其开山始祖为福建泉州苦行僧肇善。该寺的佛像,是从福建晋江安海乡的龙山寺运去的唐代观音铜像,弥足珍贵。台北的龙山寺,则为泉州旅台乡民赴晋江恭请观音菩萨“分灵”赴台而建。至于香港的青山禅院,建庙时间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为港澳台地区最早创建的佛教庙宇。创始人,则为南朝的印度高僧杯渡禅师。

二是由普陀山僧侣直接到港澳台地区弘扬佛法,或建庙宇或用其他方式传布。例如台北慧济寺。1950年初,普陀山慧济寺的庆规和性海法师,从普陀山赴台弘法修学,但因该年5月后两岸往来隔绝,师徒俩人这才留台居住。经过多年的努力,1959年经蒋经国先生批准,在这阳明山下建造了天母宝刹,并且永久定名为“南海普陀山慧济寺分院”,以冀永续德荣。

1965年,庆规法师圆寂后,台北慧济寺由性海法师担任主持。在性海法师历经40余年的励精图治,现今的慧济寺,已有观音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华严行愿堂、慧济业舍及住众寮房等,规模完善,香火鼎盛,今已成为台北信徒及浙江旅台乡亲,叩拜观音的清净佛地。

再如***新竹的竹莲寺,其观音神像是从普陀山分灵而来,昔日,每隔十二年,该地乡人必奉神像回普陀山去“探亲”,俗称“割香”。这个信仰即使在两岸隔绝期间,该地信徒虽不能前来普陀山,但在“割香”期间,仍翘首北望普陀山,企求观音保佑。

还有,香港的东普陀禅院。凭其庙名,就知此庙与普陀山有直接的联系。若说千佛山的“香海慈航”禅院,寺庙的外观形似普陀山的西方船,船尾有高大庄严的观音塑像,俗称“船寺”,

亦与普陀山有关联。

上述种种,不仅充分说明了港澳台地区观音信仰形成历史之悠久,而且彰显了普陀山观音道场对港澳台地区的传布与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

但因地域和历史之差异,观音的信仰及其习俗文化,在普陀山与港澳台地区亦有某些差异。例如庙宇的建筑风格,大陆内地以及普陀山都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而在港澳台地区,尤其是***,观音庙宇有中式的,也有钢筋水泥并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物,例如台中禅寺。

尤为瞩目的是港澳台庙宇的屋脊装饰,雕龙砌凤,堆金铺银,特别的华丽。有许多观音雕像,习惯于放在露天的台阶上,并有一、二尊高大的露天观音作为地标性建筑,而其建立的年代要比普陀山的露天观音早得多。也许,这是受泰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再如信仰的程度。普陀山是观音道场,观音菩萨自当是统率岛上的最大信仰神。但在***,因大陆迁台的居民以福建为多,故而妈祖信仰也十分兴旺。香港和澳门,被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占据多年,是我国宗教信仰多元化地区。尤其是澳门的大三巴、圣老楞教堂等名声在外,使天主教与观音及其妈祖信仰,呈三足鼎立之势。

但尽管如此,港澳台的观音信仰与大陆内地及普陀山,一脉相承,习俗相同,观音菩萨仍为该地区的主要信仰神之一。

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普陀山的香火更为兴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和往来更加频繁。例如,现任普陀山主持戒忍大和尚,多次率团去香港等地弘扬佛法,舟山市的宗教文化部门也组团去***考察观音文化。与此同时,近三十年来,每逢观音三大香期,港澳台的观音信徒,成千上万、跨洋过海前来普陀山参拜。2006年,欣逢普陀山举办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港澳台的着名高僧均前来赴会。在第三届普陀山观音文化节期间,由香港香客出资收集、捐赠的“世界佛教文化艺术精品展”和“佛国之约”***佛光山梵呗赞颂音乐会,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而由300名***礼佛团参与的第四届观音文化节开幕式,更使海峡两岸的观音信仰及文化交流迭起高潮。

至此,笔者认为,在当前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的有利形势下,舟山作为“大三通”的海运通航港口之一,应该抓住这良好机遇,以普陀山观音信仰为契机,充分发挥普陀山与港澳台观音信仰的历史渊源及品牌优势,做好做强观音文章,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强舟山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