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隐寺记游

作者:马乔(平和)

出大溪镇先往正东行约一公里半后踅往东南,沿着一条尚堪汽车通行的山乡道路行驶了个把小时,我来到高隐寺。推开车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这才让我记起这几天气象台正挂着橙色高温预警风球。天气预报显示:平和县的最高气温38度。然而,在我的双脚跨下汽车站到高隐寺前的平台上三四分钟后,我已全然没了身处盛夏的感觉。

第一次进入我视界里的高隐寺,其外观与别处的庙宇似乎并无太大区别。反倒是它周边的环境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以高山为屏障,与山花当邻居;夏天灌一壶林涛足以解渴,冬日掘几根竹笋既为佳肴。再把目光顺着寺前台地往前延伸,向左右拓展,顿觉有一股感动油然而生。也许因了常年居于城市,连目光放纵视野的机会也被剥夺,此时此刻,面对逶迤驰骋的群山,我有一种享受奢侈的感觉。眼前是怎样的一种画卷哪:云携峰动,树撵山岚;远山莽莽苍苍,近岭黛色含羞;原野如旗猎猎,流瀑禅意款款。此种意境,让人赞赏,琼楼玉宇仙境,大概也不过如此这般!平和有众多名刹,比如三平寺、灵通岩、天湖堂我都到过,但若从让人大饱眼福这点论,以上三刹给我的印象,都不如这座高隐寺。天湖堂前放飞不了视野;三平寺寺前视界障碍太多;灵通岩倒是可以居高临下,把无垠的原野尽收眼底,但拥入双眼的村落太多,民居嘈杂,没有这高隐寺前远眺近看,除了山还是山这般单纯。

高隐寺背倚的天马山,古人是这样描绘它的:“山本高而连云雾,更与天际;林本密而缀烟雨,则接地阴”。山高林密的天马山,林涛阵阵。哪怕在三伏天里,只需听上一阵那涛声,浑身上下便会被清凉爽快所笼罩。这种凉爽,我在县城的深秋里都难以享受到。县城深秋季节里不乏凉,但它带给我的感觉是凉得磕磕碰碰,凉得勉勉强强,不痛快也不彻底。而此时此刻,我从天马山林涛里体会到的这种凉,有溽暑里人浸泡在山泉水中才能体会到的爽透全身的快意。甚至感觉清爽享用有余,直从身体深处往外漫溢。

我所以不辞劳远来寻访这高隐寺,是摆脱不了两个吸力的作用。其一源自一首回文诗。诗曰“峰高隐寺护云松,寺护云松石影重,重影石松云护寺,松云护寺隐高峰。”位于平和大溪镇赤安村的这座高隐寺,具有这首诗所描绘的清幽意境么?我想来实地验证一番。结果,我的答案是:现实之中的高隐寺,比诗造意境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二是关于高隐寺与天地会渊源的传说。我对明末清初以反清复明为结社宗旨的天地会由平和人万五道宗创设于高隐寺从不怀疑。1996年,高隐寺就发现一批天地会文物。计有刻着“天地会”和“佛法立天地会”铭文的印章各一方、宝剑一把、神像三尊、壁龛一块、条幅四幅、会簿(秘籍,又称“海底”)十数册。其中的一册会簿这样记载:“万道宗主持五祖(到)上岩关圣帝君前立会,约定暗号,令旗宝剑。后五祖在三点地(之)上仙岩、高隐岩、长林岩三合会。众僧密拜立天地(会)在高隐岩。后分开(到)各省召集起义……(括号中文字为笔者所加)这些文物和会簿中的文字,佐证高隐寺与天地会渊源应该是有资格的。此外,近几年在高隐寺又发现了一方上面有“伍和尚结义立会志-甲天寅地”等文字的石刻。这方石刻,是破译天地会创设时间的一把钥匙。

曾为天地会大本营的寺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正是我从百里之外赶来的动力之一。及至我把高隐寺饱览个够后,我已作出自己的判断:万五道宗创建高隐寺,与其说是为佛造一个栖身之处,不如说一开始就不是为佛筑庙的。依据明摆着:哪有选择偏隅于平和、云霄、诏安三县交界的深山老林里,距离村寨乡社殊远,香客与信众礼佛朝圣十分不便之地建造庙堂的?这样选择,是庙宇造址之大忌。相反,山高林密处,倒是有利于秘密结社,躲开清朝廷鹰犬的视线。万五道宗不愧是一名高人,慧眼独具。高隐寺距今已傲立333年的历史证明:道宗成功了!

来源:闽南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