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古渡头∵一寺砥中流

“撑船接郎来,郎今归何晚;

江水深且寒,共载月光返”。

诗的作者已无法稽考了,但“江水深且寒”的地方却是闽江洪塘古渡。过去,闽侯上街诸乡民众往返福州皆由此上下船,那时古渡尽显繁华,“塔影江声随波动,渡口人声尽日喧。”∵1∵乡土情结∵维系“不沉”古寺两天前的傍晚,记者伫立古渡。据渡口的老人说,早期,金山寺有桥与洪塘古渡相连,明万历四十二年,桥毁、寺孤,从此往来均由小舟引渡。

金山寺建于江心礁石上,浮于水面,似江苏镇江之金山而较小,故亦名“金山寺”;又因石上先有塔,后有寺,也称“金山塔”。1997年大修时,为了扩大建筑面积,礁石四周打了很多桩柱,上面添了水泥平台和其他建筑物。当地不少村民坚信,金山寺下面的礁石是“鼋”变的,闽江水涨高,寺就能“浮”高。∵2∵悠悠金山寺∵三代琼斯情1868年,英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逊用黑白胶片记录了金山寺,江寒寺瘦,水波不兴。金山寺首次在历史的画面中定格了。

1860年10月,一位名叫特德·法朗西斯·琼斯的美国人来到了福州。琼斯在福州经营茶行,从事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等生意,逐渐成了在福州赫赫有名的埃奇公司总经理,并在福州成家立业。

不久,老琼斯的儿子查里斯·莱昂·琼斯在福州降生,老琼斯按中国人的方式给儿子取了个颇有纪念意义的小名“福生”。

琼斯爱拍摄福州的风景照。最初,他只是从洋人摄影师那里购买福州古建筑照片。后来,他干脆聘请摄影师,人挑肩扛摄影设备到北岭、鼓山,闽江沿岸,拍下一帧帧他认为美的照片。1870年,金山寺被摄进老琼斯的镜头。

1880年,老琼斯携带妻子和3岁的福生(小琼斯)返回美国。这套照片也被带回美国。

后来,老琼斯和小琼斯福生相继逝世了;直到1986年10月上旬,76岁的西奥多.琼斯专程来到福州,向福州市赠送48张100多年前的祖父生前拍摄的福州景物照片,其中就有金山寺老照片。

古老的影像变成成今天的红墙青瓦,一条粗大的绳子一头连着码头,一头系在寺庙的栏杆上。现在,“江水深且寒”的洪塘古渡,一根竹篙足以插到底。登上渡船,金山寺就在绳子的另一端,离岸不到70米。由于江水平缓,艄公老陈行船也不用篙了,干脆拽着粗粗的麻绳,双手交替,一拉一送,顺绳而上,左右渡船行进。∵3∵勤勉守寺人∵双脚能渡江老林是金山寺的守寺人,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依靠渡船就可以经常从岸和寺间穿行。

根据潮汐的规律,老林摸索出“双脚渡江”的经验。老林说,江水每天有两个时段水位最低,水中的石头会完全显露,排成一座“石桥”。这时候,他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走到金山寺,而这个时间每天都要比前一天错后40分钟,平均每15天轮回一次。

例如2月18日晚上8时,水位达到一天中的最低值,而在2月19日就是晚上8点40分,到了2月20日则要到晚上9点20分。每逢农历的三十、十五就是12点水位最低,而农历的十八和初三则是水位最高的时间,会比平常高出两米多。

老陈和老林都是闽江水中央这座寺庙的最勤勉的朝觐者,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用手,一个用脚。他们相信,每一次运载善男信女的摆渡,或者独行都是一种潜在的修行。∵4∵“飞榕”临江成标志弃舟上岸,时已黄昏。其时,游客和江面上的船只一样稀少。风中,一棵榕树临水而立,细细的枝杆斜斜地伸向江中。

寺僧告诉我们,这棵榕树是“飞榕”,是隔岸榕树的种子飞过来落在石缝里长成的,它恰好长在金山寺的正前方,因此成了金山寺的标志。不过,原来的老榕树因为年代久远,树冠太大,重心无法平衡,在很多年前就倾倒在江里。现在这棵榕树是从老榕树根上重新生长出来的。

榕树的背后便是金山寺的大门,进门便是前殿。前殿亦是“天后宫”,供奉的是妈祖娘娘。

在莆仙一带民间传说中,妈祖(生前叫林默娘)原本就是观音菩萨身边的龙女。观音派龙女下凡转世成林默娘,到海上保护沿海渔民和商船生命财产安全。林默娘二十八岁羽化升天后,当地居民便塑像纪念,尊称她为“妈祖”,历代皇帝也不断加封,最后成了护海女神。∵5∵塔尖樟影是金山每天上午,一位名叫王国忠的老人总是与几位收门票的大妈搭乘同一条渡船,来到金山寺。2004年,老王从建新供销社退休后,就到金山寺抄抄写写。3年前,王国忠自费出版了一本《水上明珠金山寺》,介绍该寺的来龙去脉的。

老王认为,金山寺建于宋绍兴年间,经过重修,除了金山塔为最初古迹外,其余的基本是后来修建。这座建于五代时期的七级八角实心石塔,就在前殿的后门,位居寺的中央。由于塔把小院落占满了,所以它虽只十多米高,站在塔下却望不到塔尖。

我国传统说法,建塔是为了避邪趋吉,但这座石塔建在闽江水中,主要还是发挥航标的作用。每到夜间,石塔上点起灯来,“浮丘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信几层。”每当行旅在茫茫的江面上,看到塔中映出的火光时,心中该有怎样的温馨。

今天,闽江航道已是船少人稀。但石塔及金山寺所起到的航标作用依然不改,如今塔顶早已不升灯了,寺的西侧有了现代化的航标灯。航标灯后有棵树干粗壮、虬龙盘曲的古樟,据说为明朝状元翁正春所植,树龄已四百余年,有“塔尖樟影是金山”之说。古樟枝杆相连,细看之下,竟牵成个“心”字形。想起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心,不禁为之悸动。∵6∵长浮心头最胜处金山寺后殿的大慈楼内,观音菩萨和妈祖娘娘比肩,双双端坐在佛龛里,慈航普渡,救苦救难相得益彰。这是民间信仰、不同宗教互相包容、兼收并蓄的又一例证。

许多人相信,金山寺的种种灵气都来自于博大闽江的润泽。今天,仰望民国国府主席的林森书题的“是最胜处”谈起金山寺时,总会与理学家朱熹、抗倭名将张经、万历帝师翁正春,礼部尚书、闽剧创始人曹学全、“三一教主”林龙江等名人联系起来。

正门柱子上朱熹联句:“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让记者再次想起一个“浮”字,一座“一柱砥中流,能长‘浮’而不沉”的古寺。

守寺人老林说,历史上,金山多次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一旦洪水来临,寺里僧众都要上岸避水。老林踮起脚步,举手吃力地比划着介绍,“最近的两次重水灾分别发生在1961年和1998年,那时天后宫的屋顶都淹得看不见了。”

如此看来,古老的江中寺,不是可以随水任意沉浮的。它只是长“浮”在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传说之中罢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