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名山及马鬣寺——读《太原府志集全》笔记之四

李中

去年,在《清徐》上出现了有关马名山得名的争论,我还为此写了《我对马鸣山得名的看法》,获得多数人的认可。阅读《太原府志集全》,对这个问题更看得明白了。

在永乐府志中,对有关马名山、马鬣寺的记载有三条:(一)祠,《太原志》:龙神祠,在(清源)县西15里马名山。庙下有洞,洞中有小池,遇旱祈祷;(二)马鬣寺,在县西15里白石谷,入中谷20里上山,今废;(三)白石山,在(清源)县西5里,其中有谷,曰白石谷。在万历府志中有:马名山,在清源县西15里。旧传:汉文帝牧马于此,有印驹城,故名。上述记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马名山和马鬣寺不是一个地方。马名山在元末明初,上面只有龙神祠,是人们祈雨的地方。郭会生一行上山看到的普济寺残庙、残碑,都是后来所修。但《太原志》中记述的情况,与郭会生们看到的是一致的;第二,马名山的来历,是由于汉文帝在此牧马而得名,与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第三,马鬣寺是在白石谷中,中部的山上,元末明初已废,近年人们见到的寺庙,也是后人重修的。这也与老乡们的说法一致。

下面就此问题,再谈两点:

先说马鬣寺。万青云等同志,在马鬣寺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此碑现立于新修好的马鬣寺内。碑的眉额是《北京龙林山梵宇寺记》,落款是“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八月二十五日”。此碑至今已有2969年了,是一件宝贵的文物,应很好地保管。碑中记叙了四件事:一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曾重修寺宇;二是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高僧凝之大师造文殊石塔(就是北山坡上的唐代石塔);三是北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曾创盖观音殿;四、天会元年(公元957年)曾盖罗汉堂,置罗汉十六尊。此石碑说明三个问题:(一)马鬣寺所处的这座山,在唐与残唐五代,叫龙林山,当时的晋阳叫北京,因此叫北京龙林山;(二)天会七年,已是赵匡胤登基的第四年,但咱们这里仍然是北汉政权统治。这与《清源乡志》“俗传五代汉高祖(刘知远)过此,渴无水,有神马跑山上,泉随涌出,故名跑马泉”是一致的。据周围村庄的群众说,寺庙周围村庄及交城的草庄头,都有马鬣寺僧人的耕地,说明这座寺庙在旧社会规模宏大,香火极盛。为啥呢?因为它处于北汉政权的核心地带;(三)唐开元二十三年是重修,它创修于何年呢?还是个未知数,至少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再说马名山。《史记》中说,在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汉)攻破陈叛军,平定代地,立刘恒为代王,都城在中都(今榆次)。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刘恒继帝位,即汉文帝。代王好牧马,在《太原府志集全)中,就有多处汉文帝牧马处,有交城山、马名山等。在永乐府志舆图上,中都故城在今榆次城东的边山,源过的南面。刘恒称帝后,还回太原和中都巡视了十天,看望了旧人。照这样说,马名山得名距今也有两千二百多年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