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下云潮寺

比较完整的赑屃碑座

在平顶山与落凫山之间的山坳里,曾经有一座名叫云潮寺的古寺。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唐、宋时云潮寺寺院有房舍数十间,僧众上百人,香客云集,香火旺盛。之后该寺逐渐败落。

6月初的一天,记者在当地热心于文物保护的丁汉忠的引领下,踏访了云潮寺的遗址。根据有关记载及实物遗存,云潮寺应该在现在的平顶山南麓卫东区北环路街道下牛行政村陈家岗自然村附近。据考证,这座古寺和汉末诸葛亮家族有密切关系,研究诸葛武侯祠必然要涉及该寺。遗憾的是云潮寺的遗迹原貌不存,现有文献资料稀少、零散。

令人振奋的是最近在陈家岗村附近,也就是平煤集团一矿棚户区改建工地,挖掘出一对巨型赑屃(bixi)底座和双龙戏珠碑额等文物,这为云潮古寺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人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丁姓祖碑及有关文字记载等重要资料,这对古寺的探究又提供了新的线索。

巨型赑屃碑座重见天日

云潮寺的存在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证明。首先从该寺存在的地表文物遗迹来看,遗存分布范围明确,数量较多,当地村民耕种田地时经常会挖出古代瓦砾砖石。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一些村民家里保存有和云潮寺有关的石碑残块。陈家岗村村民丁汉忠介绍说,平煤一矿棚户区建房挖地基时,挖掘机曾挖出大量古代砖瓦。丁汉忠随手从地上捡起几块瓦块让记者看,这些带有花纹的瓦块与现代房瓦明显不同。在挖掘地基时,竟然挖掘出了一对巨型赑屃碑座和双龙戏珠碑额。这对巨型赑屃碑座目前由丁汉忠临时看管。

在一矿棚户区北侧20多米远的地方,丁汉忠特意为这对巨型赑屃碑座搭建了3间房屋面积大小的简易防雨棚,他还买来的绸缎布将其罩盖,精心呵护。为防止这对巨型赑屃碑座再受损害,陈家岗村70岁的丁凤兰义务住在这里看守。据文物专家和丁汉忠介绍,赑屃碑底座与双龙戏珠碑额其实就出土于云潮寺遗址。这对巨型赑屃碑座埋藏在地下约1.5米深处。由于碑座巨大,当挖掘机触到碑座时,碑座竟然将挖掘机损坏,碑座上也留下了一道清晰可见的疤痕。这对赑屃碑座为整体青石雕制,雕镂精巧细致,图案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两个赑屃碑座在体积上略有差别,其中大赑屃长约1.64米,高0.61米,重约3.5吨;小赑屃长约1.27米,高0.71米,重约3.1吨。

这对赑屃碑座上的两通碑身至今均未发现。发现的一块碑额损坏严重,从残存的碑额局部看,该碑头是双龙戏珠的高浮雕图案:双龙腾云,龙体翻云覆雨,状如蓄势腾空。碑额上残存有两个模糊的篆体字,经古文字专家初步辨认,释为“创建”两字。对云潮寺关注多年的丁汉忠及当地上了岁数的老人认为,从这对赑屃与碑头等实物来看,有可能是当年修建云潮寺时,皇帝敕建的碑。因为从挖掘出的残碎的碑块上,还发现了“玺”的繁体字。据说,这是帝王的印,一般情况下,只有皇上到过的地方才有此字。丁汉忠不仅收集了一些碑块,而且还将碑块上的字制成了拓片,有的还拍了照片。丁汉忠在云潮寺遗址还发现了“飞虎斗恶狼”石雕,长约1.5米、宽约1米的石雕造型生动,别具创意。这些都为进一步探究云潮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诸葛武侯祠与云潮寺

在平顶山市区,过去曾经有一座诸葛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少年时代曾在这里生活而修建的。据说,祠庙的具体坐落位置就在卫东区原诸葛庙村,该村因诸葛祠庙而得名。

1994年,我市有关专家在市区诸葛庙村发现了一通明代石碑,上面刻有明代南京太常卿、叶县人牛凤撰写的《改正(即今意重修)诸葛武侯祠记》。根据牛凤的记载,并结合我市在诸葛遗迹考古上的新发现,专家确定我市是诸葛亮少年时代主要的生活、学习、活动区域。

根据有关考证,专家们认为,诸葛亮前半生的27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诸葛亮8岁以前在家乡琅琊郡度过了童年。第二阶段,诸葛亮8岁~17岁离乡避难,其间在平顶山下寓居7年,度过了少年时代。第三阶段,诸葛亮17岁~27岁定居南阳躬耕陇亩,度过了青年时代。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叶县志》中《陵墓》篇载:“在县北平山下,有一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今山下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此冢即孔明父祖葬处。”文中的平山即现在的平顶山。断石幢可谓是最直接的碑证,但具体在平顶山下哪里发现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有补充:“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在市文化部门从事古寺研究的王宝郑说,游观山寺说明了有古寺存在,而且该寺就在平顶山下,并且在发现断石幢的地方。

我市文史专家潘民中在《平顶山诸葛遗迹之研究》一文中谈到,《改正诸葛武侯祠记》明确记载了重修武侯祠的情况,文中说,牛凤游山寺时,亲眼看到了隋代开皇年间的断石幢。牛凤所游山寺,即他见到隋断石幢的地方在哪里?潘民中同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的两位专家曾在平顶山下进行过查访。据当地老人讲,平顶山附近的古寺只有一座,此寺名为“云潮寺”。该寺位于平顶山和落凫山之间的山坳里,也就是后来的寺沟村中,寺沟即因此寺而得名。经查《叶县志》知,此寺名为“云潮寺”。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的断石幢原应在此寺中。丁汉忠介绍说,其实,在平顶山山脚的陈家岗村一带很早就有了云潮寺的民间传说。

丁姓祖碑印证云潮寺存在

云潮寺的存在还可以从陈家岗村丁姓祖碑碑文中得到明确印证。丁姓曾是平顶山脚下原寺沟村村民的唯一姓氏,他们大约在乾隆年间迁居至此地,繁衍生息形成村落,目前约有130口人。原来寺沟与陈家岗一样是自然村,后来寺沟村塌陷,寺沟村村民便就近迁至陈家岗村,寺沟村逐渐也就不存在了。丁姓祖碑在平顶山南麓。在丁汉忠的引领下,记者在平顶山南麓茂密的树丛中见到了保存完好的丁姓祖坟。其中有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丁顺碑刻。根据碑刻上所刻墓主的生平传文,墓主人丁顺(字豫堂)是当年曾受到过光绪皇帝赏赐的功德之人。“公先父讳秉忠自裴庄迁居云潮寺沟,至公已五世矣……”由此可以见,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云潮寺。

民间称云潮寺为云遮寺

寺沟是平顶山与落凫山的自然地理分界沟,该区域自两山山脊交会处向南绵延约5公里之长。当地居民介绍说,在平煤一矿棚户区北侧的田垄间以前能见到很多的古代瓦砾砖石。据传,这里古代有座古寺,当地人都称其为云遮寺,该寺隐于茂密的山林中,常常被云雾所遮掩,所以俗称为云遮寺。后来,该寺败落,成了废墟,只留下一株千年古槐。遗憾的是这株古槐因附近的麦秸垛着火,而葬身火海。不过,被火烧死的这株古槐的枝干仍在。

月天和尚与古寺

嘉靖《叶县志》卷二《名僧》篇记载:月天和尚,不知何许人,目双瞽。成化初,从一行童云游至平顶山西,据地而坐曰:“此可结庵也”。土人异之,为结一庵居焉。久之,发言辄应,人以为能前知。远近输财者,无虚日。遂营梵宇,兴工得古基址,盖前代废寺也。每施财者将至,必预告僧众曰:“某人来,施何物。”

根据《叶县志》年代推测,月天和尚应该是明代人,记载的事情应是明代的事,文中所说“废寺”在“平顶山西”等,应该就在今天平顶山西侧的寺沟古寺遗址处。月天和尚曾重建寺沟古寺,该寺很可能就是后来的云潮寺。从时间上推断,“废寺”很可能是毁于元末战乱的古寺,随着明朝的建立,寺院得到恢复,该处古寺又被月天和尚加以重建。

云潮寺文物有待发掘保护

古碑一般由碑额、碑身和赑屃碑座三部分组成,在尚未认定的云潮寺遗址既然发现了赑屃碑座和双龙碑头等,我市文物保护部门就应该进一步寻找碑身,找到碑身就能找到更多的文字记载,从而确定这座古寺的历史。当地村民和不少文物爱好者都希望我市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云潮寺,一方面对挖掘出的赑屃碑座等文物进行鉴定、保护,另一方面对传说中的云潮寺遗址进行挖掘,以揭开云潮寺的面纱。他们希望能在发现赑屃碑座的原址修建碑亭,让充满传奇色彩的云潮寺重现,让更多的人领略云潮寺的风貌。

市文化部门一位从事古寺研究的专家介绍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元素,对古迹、文物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重建云潮寺,保护和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理应受到重视。(本报记者尤黎明/文王庆祥/图)

来源:平顶山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