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吐峪沟石窟∵一件新出土文书的保护与修复

李媛

吐峪沟新出士大量文书,为了后续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基本修复保护工作,本文通过对一件出土文书修复保护过程的详述,展示全部上千件出土文书修复保护的过程。而作为***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遗址,此次吐峪沟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文书的大量出现,对研究吐峪沟石窟千年前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地区现存的十多处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石窟是建窟较早,保存早期壁画、遗迹较多的一处,也因此受到人们的注意。这里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现在晋、十六国时期。公元5~6世纪,北凉至麴氏高昌时期建寺凿窟达到高潮,并成为皇家寺院所在。公元7~12世纪,回鹘高昌时期也有开凿或改凿洞窟。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逐渐废弃。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至此盗割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吐峪沟石窟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曾经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洞窟形制和壁画反映了龟兹石窟寺和中原石窟造像的影响,是研究吐鲁番地区佛教发展演变和中西佛教艺术传播与交融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吐鲁番地区文物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龟兹石窟研究所一起于2010年3月对现存吐峪沟石窟进行了清理发掘,目前一期发掘已经结束,清理发掘出了包括文书、陶器、绢画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为了尽快地对所出文物进行研究总结,吐鲁番科学研究院技术保护室承担了此次吐峪沟新出土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本文所描述的文书即为新出土的上千件文书中的一件。

一、修复过程

(一)出土文书保存现状描述

由考古发掘现场记录可知,这件文书出土于石窟地表堆积层,离东侧墙190cm,北侧墙50cm。出土时为卷轴状(图一),两端均残破不齐,现残长26cm,宽2.5am。由于出土于堆积层中有少量泥沙混合在文书中,使得字迹不清楚,隐约可见为双面文书。

(二)出土文书的修复保护过程

1、字迹水溶性的检测

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对露出的字迹进行了字迹水溶性的检测,确定了该文书的字迹遇水不褪色,从而确定了在以下的保护过程中可以采用水进行修复保护。

2、揭展

由于文书是呈卷轴状的,且有泥沙混合其中,因此,我们选用回潮纸包裹回潮回软再进行揭展的方法。回潮纸选用事先喷过酒精水溶液的生宣,用其将文书包裹好,外层再用塑料布包好,进行回潮,时间大约需要10小时。此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同时进行消毒。

10小时后,将回潮包打开,观察文书的回软状况,当文书至半干时开始揭展。观察卷轴两面,找到纸张空隙处,用竹片的扁平一头伸进纸页空隙处,紧贴纸页向四周轻轻移动,使之慢慢揭开。当一面揭开需要翻转时,将宣纸盖在已揭展开的部分上一同翻转,防止翻转过程中纸张断裂造成文书错位、拼对有误。由于文书呈卷轴状且内部多有破损,在揭展中注意所揭纸张是否为同一张,防止文书错位。整个文书在上述方法中重复进行,最终将文书揭展开来(图二)。

3、清洗

用湿毛巾擦净工作台,将浸湿的油纸铺上,用湿毛巾抹平,使其紧贴在台面上;将文书放在油纸上,喷水浸湿、平展后清洗。清洗时,顺着文书的纤维或细纹用毛笔轻刷,去除其上的污迹和残存胶结物,较为坚固厚实的,可用小竹片或针先小心清除一层,靠近字迹的部分再用毛笔或棉棒轻轻刷除。此过程中要小心文书的错位。

当第一面清洗结束后,需翻面进行第二面的清洗。翻面时先用喷水壶在文书上喷水,铺上一层油纸(或塑料薄膜),用棕刷上下刷平,连同文书下的油纸一起,翻面,揭下先前的油纸,清理另一面文书。

取小张的吸水纸贴放在清洗后的文书上,观察吸水纸是否变脏,确定文书是否清洗干净。

我们清洗的原则是以能看清字迹为主,不要求特别干净,因此在使用工具时力量适中,字迹部分尤为注意,不对文书造成二次破坏。清洗中注意喷水以保持文书的湿度,同时毛笔要不断地沾水,确保在清洗过程中够湿、够软。

为了此后文书存放、研究的方便,对文书清洗后我们依传统方法对其进行排实、上墙、下墙步骤,确保修复后的文书平展整齐。

在文书上放一张略大的宣纸,用棕刷将其上下左右排实,使文书与宣纸粘合在一起;慢慢揭下油纸,用毛笔在宣纸四周涂上一层糨糊,并在右侧上半部留下空当(方便下墙时竹片插入);将宣纸贴在木墙上,并用棕刷将四周压实。经过至少一天时间的上墙时间后开始下墙,用竹片从先前预留的空当处插入,向左、向上移动竹片,揭开宣纸的右半部,再拿起其上半部和左下部,拉起使其与木墙成45°,用力向外拉,将宣纸全部揭下:最后用小竹片将文书从宣纸上小心地挑揭下来,有序地放在纸盒内。需要注意的是,在文书整个上墙晾干的过程中,需保持室内温度在20~27℃,湿度不低于45%。

4、加固

文书清洗完成后,为了防止在今后研究或存放中出现错位等现象,我们决定对文书一些破损、有较大裂隙的部位进行加固,使其更有利于今后的使用。

我们所选用的加固方法是丝网加固,方法十分简单,在需要的地方放上丝网后,在文书上下均铺上氟塑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用电熨斗热压即可。

其中所使用的丝网是由蚕丝织成,再喷上聚乙烯醇缩丁醛的乙醇溶液,晾干后即可使用。用这种加固方法的好处是透明度好、易于文字释读,重量轻、手感好、耐老化、可逆(可用100%纯酒精擦掉,不伤文书)。当然,也有一定的坏处,就是强度较低,因此,在拿取此类有丝网加固的文书时要小心。

至此,该文书基本的修复保护过程完成,其他的保护、分析等过程依此后的研究情况而定。

(三)出土文书修复后的状况

该出土文书修复后残长26cm,最宽处为16cm,为一面是楷书汉字(图三),一面是回鹘文的双面文书(图四)。汉字部分为佛经内容,由字迹书写可初步认定为唐时写经。

二、结论

此次发掘的文书基本上出土于淤泥层、堆积层等泥土较厚的区域,且吐峪沟地区为地震、泥石流多发区,冈此新出土的这批文书被泥沙覆盖的较为严重,甚至还有些已经碳化,而类似经卷状的文书所占比例约为出上的五分之一,这件双面文书的成功修复,证明传统的纯手工修复对处理此类文书有着很大的优势,也为其他经卷的修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件双面文书仅是此次吐峪沟新出土上千件文书中的一件,就已清洗的这近百件文书来说,它的时代不算最早,内容不算代表,但因其为汉文和回鹘文的双面文书,依然是一件较为珍贵的文物。

从整体来看,此次吐峪沟新出土文书的时代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涵盖了整个吐峪沟石窟兴起、繁盛、灭亡的整个过程,内容不仅有佛经,还有地契、书信、官文等世俗文书,形式不仅有手写还有印刻,书写形式有魏碑、行书、楷书、草书等,文字有汉文、回鹘文、藏文等,所有的这些都说明此次吐峪沟发掘将较为彻底地为我们揭开吐峪沟极其周边地区千年前的风貌。

参考文献:

[1]柳洪亮《高唱石窟概述》,发表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一中国壁画全集***吐鲁番》,辽宁美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0年。

[2]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出自:∵《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11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