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宝鼎寺

作者:黎淮西

飘飞的毛雨把山上的树叶,地里的庄稼洗得干干净净,遍野亮绿。一座红色寺庙在青山叠翠中隐现。那是位于乌当水田镇定扒村的宝鼎寺。

这里离贵阳市中心十几公里,天地间一尘不染,只听见鸟儿鸣叫,“林深无人鸟相呼”了。

宝鼎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年,距今370余年。世事沧桑,这里曾先后用作学校、乡公所、村公所,文革时遭毁灭性破坏。从弘福寺来的师父释祖全主持复建,当地村民、***鼎力相助,捐款出力。2000年8月,香火续燃,佛号声声又在山间响起。除贵阳的香客外,寺庙还接待了来自***、香港、美国的客人。

红色的高房大殿座于翠竹环绕的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等。踏上康熙时代的青石铺就的台阶,抬头就见“大雄宝殿”几个大字,字体厚实,显得气派。木鱼声声,香烟缭绕。大殿外,两幅长长的对联,书写者竟是我一直景仰、崇敬的贵州文化老人,陈福桐先生。先生前不久仙逝,今见其手迹,倍感思念。长联曰:至诚则灵万手焚香尊宝鼎,行善最乐一心念佛仰天台;千家善士梵音朗朗纵有无数次劫难终竟护持金刚不朽身,四面青山古柏森森∵历经三百年沧桑依然守住菩萨清净地。

多年前,我儿子面临升学考试,他还拿着佛经翻看,我生怕他缺乏竞争意识,不努力,他回答,佛家不参予竞争,怎么会发展到现在?一语惊醒梦中人。佛学,佛教多么高妙的生存着,发展着。佛,博大高深,我没有进入佛的世界,可那些慈祥宽厚的笑容,那些让人平静,给人空间的佛家语言,透射出善的光芒,感觉温暖。难怪有学者道,人类有史以来,无数宗教生生灭灭,能够延续下来并扩大影响的,必是符合人性中纯良天性的,必是给苦苦奋争美好存在的人们,予精神支撑的文明。

信仰,唯我们人类独有的一种色彩斑斓的精神活动。水田镇方圆约113平方公里,人口1万5千多,鼎盛时曾有寺庙14座,现今分布着3∵座。庙里的神像大都慈眉善目,笑对众生;即使威风凛凛的,大家明白,那是面对邪恶;所有文字彰显的,均是慈悲为怀,劝诫向善之类。水田村观音洞寺庙,其对联为: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梦迷人。深涵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态度。被宦海沉浮、金钱风浪吹打的世间过客,真能抓住其间的积极意义,站稳脚跟,于己于人都踏实了。

此地淳朴的民风,肯定和传统信仰有关。坐公交车,一车直达定扒。是宝鼎寺的师父释组全奔走努力,使得公交车延伸到这里。村民们坐车运菜到市里卖,改善自己的生活,也开阔着眼界。寺庙香火旺,是必然的了。在定扒,瓜果蔬菜鲜嫩可人,只要你开口,村民毫不吝啬。一杜姓村民说,这是到了家门口,自己种的,要是在街上,我就一是一,二是二的算钱了。生活中不可少的钱与情,村民把握得很有分寸。08年罕见的凝冻袭击这片土地,居民生活困难。小区围墙外的村民,把绿莹莹的蔬菜用力甩到墙内,墙内传出话,

“拿钱给你们,”

“不要,不要,就几兜菜,”墙外应,

“那……”

“哦……”

热乎乎的对话,温暖的气流,消融着大地的冰冻。一时的举动,基于某种意识的积淀,如佛家所谓“平常心是道”,“步步是道场”。

“铛,——”浑厚的钟声从殿内传出,轻轻飘荡在绿色山谷中。有人在进香拜佛了。我也点亮三炷香进殿,上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十八罗汉等。在佛像前虔诚跪拜,祈求祖国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快乐。

此时,与神灵对话,与心灵平视,心里一片洁净,一片安详!

我想,常受此调剂,受此熏陶的人们,一定远离浮躁。

出到殿外,几株古柏郁郁葱葱。“看尽梅花看柏来”,我们惊异地发现,其中一株,位于进寺院的右侧,树干特别粗大,需两人合抱。我第一次看见这么粗大的柏树。懂行的人介绍说,柏树生长缓慢,这一株起码上千年了。柏树已被围护起来,不然,我真想抚摸已经千年的“皮肤”。毕竟上千年了,树干倾向一边,像一位谦虚的老人,有些驼背,又毕竟是柏树,复又冲直向上,枝叶繁茂,树高约十几层楼。树干上有一些崇拜者挂的红线红布。

我好羡慕,又感叹,古柏!它默默站在这里,一直站了上千年。唯有它,目睹了宝鼎寺的兴衰;唯有它享受“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的景致,将人世间的风云变化装在眼里。

寺庙、古柏,山间相伴,一幅“古殿依修柏”的画卷,向后人传递着,只有我们炎黄子孙才能破译的密码,那就是和平、永恒。

永恒的现代版,便是可持续发展。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响起,又有善男信女上山了。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