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高台寺

李桥江

一场大雪之后,我怀着某种微妙的心绪,从吉木萨尔县城出发,徒步前往高台寺。我觉得自己似是从盛唐而来,雪还是那个年代的雪,路还是那个年代的路,走着走着,发现时空出现了交叉……

吉木萨尔县南部与巍峨的东天山毗邻,城南5公里外的山前台地建有一座寺庙,名为高台寺,也称吉木萨尔县千佛洞。据说,该寺始建于唐朝年间,香火绵延千年,至今不断。通灵的水声

高台寺东面和西面各有一条逶迤南行直达东天山主脉的小山沟,我是从东面的山沟进入山前台地的。相传,这条路是高台寺建设初期,生活在北庭城内的善男信女们借助地形条件,修建的一条集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通天之途。

在那个年代,朝圣者的脚步一旦踏上这段由低渐高的山路,就能听到左边草木葳蕤的深沟中传来的水声,右边高山上,只闻其声,不见其容的寺院里飘出的诵经声,让人心中所有浮躁立刻平静下来。生与死、名与利、色与戒……

我和朝圣者一样,带着现实生活离不开的烦扰,穿过城市,走过积雪的平原,踏上了这条使用了一千多年的山间小路。

阳光普照大地,路上既不见古人,也没有后来者。平原上薄薄的积雪,洒在山间,覆盖了枯草和裸露的山体。山地与平原,咫尺之间却地形迥异。降水出现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是某种暗示?

高台上没有飘出诵经声或敲击法器的声音,冬日的冷风似乎停歇了,惟独沟底流水发出的“丁冬”声,摆脱了一切,经年不息地唱着它自己的歌。

它唱着谁的歌?它又想寻觅什么样的知音?它唱的是天山之歌,感悟生死的思想。它的知音除了行走在这条山间小道上的来者,还能有谁呢?想到这里,我心头掠过一阵惊喜。那么,在这条空荡荡的小路上,这一刻,我岂不是天山唯一的知音?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与此同时,我听到心里“丁冬、丁冬”的流水声,我心里的声音和天山的声音合辙合拍,我们的声音只有一个旋律——自然。

“铛”的一声脆响,仿佛从天庭飘落下来。我抬头寻找清音的出处,高高的丘陵上,露出一段古色古香的墙,墙内就是高台寺。老树和新枝

古树名刹,相得益彰。高台寺建筑群正面,也有一棵苍劲的大榆树。风很冷,天很高,孤零零的大榆树站在那里,显得突兀无援。我围着大树转了一圈,总觉得它有些另类,莫非僧家的林木与众不同?

随即,我似乎发现了大榆树的秘密。田野间的树木是自然的,这棵大榆树却在人文的关怀之下,被赋予了某种文化色彩。树枝上捆绑着一些黄色和红色的布条,这些布条舞弄着西风,发出轻微的声音。幸好不是在夜里,否则有关高台寺的另一个神秘传说,很可能会从我口中传播开来。

摆动的布条只是一种外在的变化,大榆树依然另类地伫立在白茫茫的平原上。或许我也该在树枝上留下点什么,这样想着,我突然发现了大榆树所谓另类的根本原因。大榆树的树干上部,多数枝干都被精心修剪过,碗口粗细的伤疤与萌生的新枝之间造成反差,让整棵大榆树的树形,失去了自然的平衡感。

好端端的一棵古树,何以经受如此变故?

寺院里走出的和尚源成师傅解开了我的疑惑。大榆树是五年前从荒原上移栽过来的。为了让这棵百年古树顺利落户寺院,相关部门动用了吊车等大型设备。在移栽古树之前,曾有人持反对意见,理由是移树来此难以成活,何况是一棵百年的老榆树。可当年春天,随着大榆树勃发的新枝,大家所有的担心和顾虑都烟消云散了。

大榆树是有灵性的。

据说,一百多年前,高台寺所在的山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一派人间仙境。现在老榆树回来了,新栽的众多苗木也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个高台上。再过一百年,高台寺肯定会成为东天山脚下一个发人深省的胜景。僧侣的岁月

源成和尚,73岁,14年前来到高台寺,做了几年居士后,便正式剃度出家了。自从高台寺的老和尚圆寂之后,偌大的一个寺院只剩下了源成。

源成和尚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洗漱完毕,开始检查寺庙各大殿的长明灯,给灯添油。随后,他还进行一些体育锻炼。8点至9点,是早课时间,也就是诵经。早饭之后,他做些打扫卫生、接待游客的工作。中午,午课后源成和尚需要休息,下午7点左右开饭,之后是晚课时间,晚上9点准时入睡。

一天当中,早中晚三课是出家人必做的事情。诵经时,还需要焚香。源成和尚说,最早的时候,焚香是出家人打坐诵经时用来防止蚊虫、净化空气的。后来,人们将香草加工成现代意义上的香,并赋予了纪念先人之意。

出家之前,源成和尚是吉木萨尔县三台镇的农民,经历了众多是是非非后,他萌生了给自己找一个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归宿之地的念头。来到高台寺,他终于找到了家的感觉。人都会死,也知道生的结局是死亡,但是,世俗之人还是对死亡充满恐惧。为什么呢?其实,怕死的根本就是对物质的留恋。出家隔绝了人对物质的欲望,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能坦然面对一切。

夜深人静的时候,源成和尚偶尔也会巡视一番,查看长明灯是否被风吹灭。每次巡查到千佛洞前的大殿,走在大殿的走廊上,源成和尚脚下便出现一种空洞的声音。老和尚曾经告诉他,高台寺历史悠久,寺院本身有许多未解之谜。源成和尚由此断定,大殿的下面可能还隐藏着其它千佛洞之类的建筑。

2008年春天,相关部门在对千佛洞南面墙壁进行修缮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空洞,空洞里塞满了回填或因塌陷淤积的泥土。为了避免新的塌方危及千佛洞的安全,施工人员当时就封闭了这个空洞。

在吉木萨尔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夏日深夜,高台寺大殿正上方的夜空中有时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白光。源成和尚也见过这种白光,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白光可能是云,云发光的原因则可能是反光形成的。历史与回眸

我来到高台寺的时候,这里新一轮的扩建工作正在进行中。历史上的高台寺,分地下洞窟和地面建筑两大部分,曾经是***北部最大的佛教建筑群之一,经历了多次毁损重建。1993年,高台寺重新修缮时,整个高台寺只剩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千佛洞遗址。尽管如此,这个千佛洞也是***北部能够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佛教洞窟建筑,被誉为北疆第一佛窟。

高台寺(千佛洞)发现的过程充满戏剧性。清代中期,吉木萨尔有一位樵夫被眼疾所困,痛不欲生。有一天,他经过高台寺附近,突然听到有人告诉他,用山谷内的溪水洗眼睛就可以治疗眼疾。樵夫四顾却没有发现人影,他寻着潺潺的流水声,摸索到水边,用水清洗眼睛。一天以后,他的眼睛不疼了,视力也有所恢复。这时,山谷一侧的高台发生了崩塌,露出一个绘满壁画的洞窟,洞内安坐着观音菩萨。这个人认为是菩萨显灵,并立即将这件神奇的事告诉了众人,于是,这个尘封了多年的千佛洞得以重见天日。此事,还惊动了当时的官员,有位官员甚至从洞窟内请了几尊铜佛,献给了乾隆皇帝。

发现千佛洞之后,各地的善男信女开始捐资修建高台寺。到解放初期,高台寺已经成为集地下洞窟建筑与地面建筑为一体的寺院建筑群。高台寺遭到的最大的破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期间,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了,千佛洞内的壁画也遭到了彻底毁损。

那么高台寺究竟始建于什么年代呢?

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吉木萨尔县的历史。吉木萨尔县即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据资料显示,公元前4—3世纪,东天山北麓吉木萨尔一带出现了以蒲类国为盟主的山北六国部落联盟。西汉时期,着名的车师古道,已经成为连接南北疆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到了唐朝武则天年间,随着北庭大都护府的设立,北庭进入鼎盛时期。人们由此推断,高台寺应该始建于这个时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设北庭节度使,辖瀚海、天山、伊吾三军。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唐朝对北庭的统治即告结束。回鹘西迁后,北庭又称别失八里,为高昌回鹘的重要基地和王族避暑胜地。元代在此设立过“宣慰司”、“元帅府”等重要机构,仍为北疆重镇。北庭城址约于明代初年荒废,高台寺大概也于同期被人们遗忘了。

源成和尚所说的大殿下面有空洞的声音,并由此推断高台寺四周可能存在未发现的洞窟,并不是无稽之谈。据说,数年前,一场暴雨后,千佛洞的一侧的土冈发生了塌陷,露出一个洞窟,窟内保存有精美的壁画。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并没有进行发掘,而是将塌陷的部位回填了。

北庭文化研究专家薛宗正先生认为,高台寺所在的高地肯定还埋藏着人们没有发现的洞窟,并呼吁有关部门对高台寺进行发掘研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