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中岩寺

王者风

距乐山二十公里的青神县岷江东岸,有一座山环水绕的佛教胜地——中岩寺。早就耳闻蜀中“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之说,乘着假期,我与友人结伴同登中岩。

初春的早晨,天气寒冷。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致,来到瑞丰渡口,乘船逆岷江而上。但见薄雾升腾,浪遏飞舟,渐渐地中岩山时隐时显,越发神秘。船老大向我们介绍说:中岩山,据传是十六罗汉之一的“诺讵罗***”做法事的地方。唐代建寺。全山分上中下三岩,通称中岩。山高仅有千尺,但山上山下“仙人床”、“玉泉岩”、“太极池”等胜景极多,每隔百十步即有一处。大文学家苏轼青少年时就在这里读书和谈恋爱;因此,几百年来,文人名流在此走笔刊石,留下了很多墨迹……

船越来越近,中岩山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我明白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先游中岩”不仅由于中岩山与峨眉山同属佛教胜地,地理上处于峨眉山上游,更由于苏子的缘故。由于染上了这位文坛骄子的仙气,它便名扬中外了。

站在船栏前,我忆起了苏轼的名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我想,这位大诗人在吟哦故乡时,心中一定掠过了入仕前那给予他纵横恣肆才学,驰骋自由联想和豪放坦朗的胸怀,乃至千古颂诵的爱情的中岩发祥地吧。一阵山风吹过,中岩,这块孕育出中国文坛奇才的灵秀之地,这座藏龙卧虎的峰丘,我顿时肃然起敬了。

上得岸来,穿过各色庙宇,在离岷江江岸不足一公里的地方,便是举世传颂的“唤鱼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苏轼谈恋爱的地方。在这里,我们逗留了许久。

“唤鱼池”四季花竹如绣,一弯月形深潭碧绿清彻,水出岩下,不知深浅。潭边,数仞石壁刀切一般,立而微俯。上面苏轼亲笔题榜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潇洒豪放,令人叹为观止。少年苏轼常在读书之余,来此池边漫步。只见他轻拍巴掌,便有鱼儿寻声而来,在池边欢快跃动,甚至于还有跳到他身上来的。这里,他不仅唤出了天然鱼儿,还唤来了一条知音“美人鱼”。

由于苏轼才华横溢,品行出众。赢得了其老师的爱女,青神第一才女王弗小姐的爱慕。俩人常在唤鱼池旁玩游谈心,高山流水,终于吟咏出一曲千古才子佳人的联姻美谈。这里,有他们坐过的石凳,有他们踏出的小径。至今,石凳还犹有温馨,小径还清晰可辩。我想,怪不得他们爱得是这样的深沉。此山此水,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彼此交心,倾吐了多少爱的心曲呀!至今,这里还塑立有他们珠连壁合的坐立雕像呢!

“唤鱼池”水皆为山中玉泉岩两石龙嘴中吞吐而出,亦称龙潭。“有龙则灵”,苏轼久饮此水,又有才女伴助,因此学问大进。二十一岁参加秘阁制科考试,一举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二十三岁,苏轼携夫人来到中岩,还专门在此拍手唤鱼,可知这里对他心目中的位置之重了。站在池边,我想起了苏轼后来悼念王弗的《江城子》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如今,“唤鱼池”中早已无鱼,但游人每至于此,仍然掌声不绝,真是今朝风流胜当年啊。

离开“唤鱼池”,我们拾级而上,山道斗折蛇行,两旁竹树夹持,果然景点颇多。“千佛长廊”佛象大小参差,岂止千数;宝瓶峰上鼓下缩,有如古时酒壶一般;石笋巨石峭拔,直指青天……我们慕名已久的“东坡读书楼”就翼然于山顶的石笋峰旁。

“东坡读书楼”是一座四角亭阁建筑,从远处看,亭呈长方形,斗拱环持,飞檐翘角,显得古朴大方。亭的四周竹木环绕,随风披拂,景色十分宜人。据《青神县志》记载:这里,原为宋时的“中岩书院”,苏轼青少年时期就在此读书和游历。出于对他的敬慕,后人称此为“东坡读书楼”。由于年久,旧楼早已倒塌。现在的读书楼,是青神县文管所在各方的大力资助下,于八六年重建的。真是历经沧桑,人已去,楼未空∵。我站在这熏陶出风流千古大文豪的原址,举目远眺,但见群峰冥壑,峻壁回流。临风而立,大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坐在亭中,我仿佛又听到了苏轼当年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他豪放而超怀的性格的形成过程。这楼前的青山绿水,使他的诗词增添了无尽的对大自然的吟咏,对人生的热爱。抚摸着读书楼上的栏杆,我仿佛又看到了他手持书卷,在“参横斗转欲三更”之时,仰望满天繁星,颂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探索宇宙人生哲理的情景;看到了他面对江河、群山,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气派。一下子,我好象也感染到了东坡的博大胸襟和灵气,领悟到了钟灵毓秀的大自然所以能天造地化出这传世伟人的原因了。

乘船回归,在江上,我凝望渐渐远去的青黛色山峰,这些动人的传说,又一次在心头久久萦绕,引起我对许多历史与现实的深深思索。我不禁吟哦起苏子的千古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