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圣德宗总本山——法隆寺

李贺敏张琳编译

法隆寺是日本圣德宗总本山,位于古都奈良生驹郡,占地面积约十九公顷。相传推古天皇十五年(607)由圣德太子创建,圣德宗也由此得名。由于法隆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而且寺内文物众多,平成五年(1993)12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日本首例世界文化遗产。

圣德太子与法隆寺

圣德太子(574—622),是用明天皇的皇子。本名厩户皇子,又称丰聪耳皇子、法大王、上宫太子,圣德太子是他的谥号。日本第一位女帝——推古天皇(用明天皇之妹)是圣德太子的姑母,推古天皇元年(593),二十岁的太子被立为皇太子,任摄政,主管内政、外交。

圣德太子学识渊博,笃信佛教,不仅是日本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被誉为日本佛教的大恩人。当时,氏族专权的弊端已达极点,国家命运与前途令人忧虑。太子锐意改革,革新国政。603年制定官位十二阶,录用人才;604年颁布十七条宪法,正君臣名分;607年向中国隋朝派遣隋使(小野妹子),积极输入外来先进文化,并编纂国史,为推动日本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对佛法的弘扬更是厥功至伟。

594年2月,推古天皇下诏书给皇太子及大臣马子,要求他们兴隆佛教三宝。这是日本最早颁发的兴隆佛教的诏令,也被视为日本佛教的纪元。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很早就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拜595年赴日、被称为“三宝栋梁”的高句丽僧惠慈、百济僧惠聪等为师,刻苦钻研佛教,因此通达佛教的教理,深得佛学三昧。构成十七条宪法核心内容的第二条,教导要“笃敬三宝”,以帮助实现建设一个真正和平国家的理想。正因为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佛法僧三宝为“众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所以规定任何时代、任何个人都应当礼敬并践行之。太子还讲赞和注疏经典,其中他为《胜鬘经》、《法华经》和《维摩经》三经所作义疏(即《三经义疏》),是日本最早的佛经注疏。

据传太子还建造了许多寺院,《法王帝说》列举了七个与太子有关的寺庙,即:四天王寺、法隆寺、中宫寺(中宫尼寺)、桔寺(菩提寺)、蜂丘寺(广隆寺)、池后寺(冈本寺或法起寺)和葛木寺(葛木尼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天王寺和法隆寺。

法隆寺是用明天皇为祈求自己病愈而发愿修建,最后由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于607年建成,本尊是药师如来。它略晚于推古四年(596)竣工的飞鸟寺,是日本历史上第二座历史最悠久的寺院。由于法隆寺位于斑鸠,邻接斑鸠宫(圣德太子居所)西侧,亦称斑鸠寺或鵤僧寺。因为它是佛教讲学的道场,也叫法隆学问寺。

法隆寺伽蓝

法隆寺由西院和东院组成。其中西院是法隆寺的中心伽蓝,它包括南大门、由走廊环绕的中门、金堂、五重塔、讲堂、经藏、钟楼以及圣灵院、百济观音堂等。

南大门是法隆寺的正门,建于室町时代的永享十一年(1439),属于日本国宝级建筑。门前古松耸立,参道幽长。穿过南大门,一片白砂铺就的道路展现在眼前,将人引入清净之途。中门(国宝级文物)是法隆寺伽蓝的正式入口,为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的建筑,双层歇山式建筑形式,飞檐、斗拱以及凸肚状立柱均汇聚了飞鸟时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中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造于奈良时代的和铜四年(711),是日本最古老的仁王像。厚重的中门左右与走廊相连,廊内五重塔与金堂并立,北面是大讲堂,大讲堂东西配以钟楼和经藏(藏经楼)。这种伽蓝配置形式被称为法隆寺式伽蓝配置。

金堂建于飞鸟时代,属国宝级文物。它雄伟庄严,亦为双层歇山式建筑,是安奉法隆寺本尊的圣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从中可以领略法隆寺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堂内光线略显晦暗,中央为金铜铸就的释迦三尊像及药师佛、阿弥陀佛像。释迦三尊像是飞鸟时代佛像的代表作,据光背铭文可知,是623年为纪念圣德太子由止利佛师铸造,止利佛师是当时最有名的佛像艺术家。释迦三尊像深受中国影响,仿照北魏时期的造像方式,佛像面带微笑,二重台座,且都有较大的光背,像体扁平,这是飞鸟时代造像的特色。药师如来像是太子为其父用明天皇建造,阿弥陀如来像是太子为其母建造。樟木雕造的四天王像(白凤时代,7世纪末—8世纪初),是日本最古老的四天王像,体态丰满圆厚,力量感强,并略向右倾,光背铭文中也刻有雕造者的姓名。

金堂藻井上绘有飞天和凤凰,带有浓厚的西域色彩。墙壁四周的壁画闻名世界,既有模仿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像,也绘有当时日本佛教信仰主流的释迦、药师、阿弥陀、弥勒净土等像,维妙维肖。可惜1949年被烧损,现在镶嵌于墙壁上的是复制品,残存孤品保存在收藏库内。

与金堂相对而立的是五重塔(国宝级文物,建于7世纪),高约30.5米,二层塔基,建筑形式与金堂、中门相同。不同点是由下至上各层按10、9、8、7、6的比率递减,第五层平面的大小只是第一层的一半,给人一种稳重、庄严的印象。塔内一层四周是奈良时代塑像群(国宝级文物),东面是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问答图,北面为释尊涅盘图,西面为分舍利图,南面塑有弥勒净土等场面,且背景都是须弥山。塑像虽有修补,然技法高超,精美绝伦,不愧为稀世珍品。

在东西走廊的外侧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长条形建筑物,分别称为东室和西室。由于这些建筑曾是僧人的居室,也称僧房。东室的南端已改造成圣灵院(国宝级文物,镰仓时代,1284年建),里面供奉本尊圣德太子像(木造像,平安时代,1121年造),表达了日本人民对圣德太子的崇敬和喜爱。太子像内安放有高约24.2公分的救世观音铜像(白凤时代)及《法华》、《维摩》、《胜鬘》三经。

法隆寺内殿堂楼舍鳞次栉比,集中了以飞鸟时代为主的历代建筑精华,并收藏有大量的文化瑰宝。所以法隆寺又是文化艺术的宝库,仅被指定为国宝和重点文化财产的就多达190种、2300余件。其中百济观音像为宝中之宝,作为日本佛教美术的代表性杰作而闻名世界,被供奉在1998年落成的大宝藏院百济观音堂内。这尊木雕观音像高2.1米,制作于七世纪的飞鸟时代,佛像身体修长、扁平,体态优美,和颜悦色,表情慈悲。这种轻快的风格与金堂的庄严肃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很多瞻拜者为之倾倒,同时有关专家对其评价颇高,故而倍受推崇。因据传为百济佛师制作,所以称为百济观音。

穿过东大门(奈良时代),就进入法隆寺东院伽蓝。东院是在圣德太子的住所——斑鸠宫的旧址上改建的。斑鸠宫始建于601年,圣德太子去世后(622)曾一度荒废。天平十一年(739),高僧行信僧都(法隆寺中兴之祖)在此建造了梦殿、讲堂(也称传法堂)、僧房等伽蓝,并在梦殿内供奉深受太子信奉的救世观音像。其后,随着平安、镰仓时代太子信仰的流行,又先后建造了绘殿(殿里收藏着绘有圣德太子生平的隔扇拉门画“障子绘”)、舍利殿、钟楼、礼堂等。

梦殿(国宝级文物)是东院的中心建筑,原名佛殿。何时改为富于浪漫色彩的梦殿的呢﹖至今仍没有定论,可能始于平安时代,据太子因梦而受启发之传说而得名。梦殿雄伟庄严,呈八角圆形,有二重基坛,是日本最古老的八角殿堂。檐顶的“露盘”(亦称轮盖或相轮)也蔚为壮观,莲座上有宝瓶、宝盖、宝珠等法器。殿内供奉着救世观音(国宝级文物),像高178.8厘米,木雕贴金,制作于飞鸟时代的七世纪,据传与太子等身(自平安时代起,圣德太子被日本信众誉为济世度生的观音菩萨化身)。救世观音像制作精美,也是法隆寺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法隆寺的佛事活动

舍利讲1月1日至3日在东院舍利殿举行。传说圣德太子二岁时,于二月十五日口诵“南无佛”向东行走时,从太子掌中落下一粒舍利,这颗舍利被保存在法隆寺。不知从何时起,这颗舍利被视为释迦佛左眼舍利而广为信众信仰。从贞应元年(1222)开始,以舍利为本尊的“舍利讲”每天都在东院的舍利殿举行。正午12时,从橱子中取出舍利,诵读《舍利讲式》,礼拜舍利。取出舍利时,敲打东院钟楼内的梵钟七次。伴随着钟鸣,要朗读日式诗歌“和泉式部”(也称“紫式部”)。

舍利讲在中世纪时非常盛行,有很多信徒前来参加,以前舍利殿的供品还有许多保存至今。关于“舍利讲”有个传说,即拿出舍利时,要在舍利殿的一隅燃香。为什么呢?据说在舍利殿东边的池塘内有条大蛇,因担心大蛇将舍利吞食,所以想出一个好办法,即用燃香的烟雾来击退大蛇。

圣灵会每50年在大讲堂举行一次,这是在圣德太子的忌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为缅怀和颂扬太子遗德而举行的法会。

“圣灵会”始于奈良时代,是法隆寺最具代表性的佛事活动,最初在梦殿举行。德川时代,随着太子信仰在民间的盛行,前来参加法会的信众很多,而梦殿又难以容下,元禄四年(1691)便将会场移至大讲堂前。从明治初期开始,每五十年举行一次,最近的一次是在昭和四十六年(1971)4月2日,共进行了三天,举行了“圣德太子示寂千三百五十周年法会”。

当时,以太子用过的轿子为中心,僧人、伶人(即乐师)及信徒共三百余人组成的队列,从梦殿出发,来到大讲堂前。队伍五颜六色,宛如古代画卷。在大讲堂的前面搭建了一座舞台,表演舞乐;在安放于讲堂中央的太子像及佛舍利前,举行供养法会,以颂扬太子遗德。

法隆寺与中国佛教协会关系友好,长期以来同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曾多次组团访华。法隆寺以精美的佛教文物及佛教艺术闻名于世,且大部分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些就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这些璀璨的文化财富是中日友好交流的最有力的历史见证。赵朴初会长曾将中、韩、日三国佛教形象地比喻为“黄金纽带”关系,法隆寺积极响应并参加中韩日三国佛教会议及三国佛教联络委员会会议。今年9月,以管长大野玄妙为团长的法隆寺访华团,出席了房山云居寺石经回藏大法会,并到山西等地参观访问。今年10月,以净慧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界访日代表团一行42人,来到奈良法隆寺,受到了热烈欢迎,谱写了两国佛教界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