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凤山瑞云寺

杨世凌

在距福鼎市西南约六十公里,背靠太姥山麓,滨濒东海,与霞浦县交界处有一座山,层峦叠嶂、绵延不绝,形如丹凤朝阳展翼,故叫“凤山”。幽幽山林间藏一古寺,曰“凤山瑞云寺”。

瑞云寺旧时位居福鼎六大古寺之首,闽东着名古刹之一。始建于五代后晋石敬瑭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距今已千载。据寺中清代碑文记载:“宋宣和辛丑年(1121年)重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重修矧,且原始开山祖师及宋清两度重修之住持讳号均未记载,无从查勘。考清道光年间有住持秀怀和尚重修大殿,继之有高僧道由禅师率徒募缘筹资增建千秋堂”。

尔后,光绪十五年(1892年),道由禅师年老退院,其徒孙智水和尚,接替衣钵,领众梵修,门风大振。智水和尚乃一代宗师,严持毗尼,默契禅修,精通文翰、才德兼修,僧俗名流唱和往来,香火盛况空前。期间又兴建大殿、∵净业堂、华藏楼、平等阁、钟楼、介亭及放生池等,开办塾校、培养佛教人材,为福鼎近代佛教人材辈出奠定基础。

文革期间,寺僧被逐一空,寺院亦遭劫难,寺中法器文物等,殆失无存。文革后经青芝法师,界利法师等众之努力,古刹旧观得以逐渐重现。

瑞云寺虽历经千年沧桑,但几经修建,总体建筑依然保持园林式布局,打破我国寺院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常规,别具一格。寺院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殿宇轩昂,结构别致,寺前有参天古枫树,腰径数围,每到深秋,丹红一片,艳而不俗;寺后有千年银杏,枝繁叶茂,高耸云端;寺中长廊相接,斗拱、澡井雕梁画栋,精雕细琢,光彩夺目,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等,造型生动;花窗图案各异,设计精美,线条简洁,独树一帜,有喜鹊登枝、福禄寿三星、岁寒三友等,体现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寺内右侧建筑仿造探花府邸,外墙呈深黄色,墙头两翼尖顶形似官帽金花,大门两侧上端各镶有一对彩绘小顽僧,做剔牙、掏耳、挠痒、伸懒腰状,形象逼真,呈现人间四大乐事,憨态可鞠、妙趣横生;右墙下方各有猫、狗洞一个,∵门前更有鱼塘、荷池、亭阁,俨然一副皇家气派。智水大师光绪廿三年(1898年)得法于怡山长庆寺(今福州西禅寺,福州大学旁)妙湛方丈,为临济正宗第五十八代传人。光绪三十年主长庆寺法席兼领福鼎凤山瑞云寺。民国肇定,随宁波天童寺寄禅大师创办中华佛教总会,荣任理事兼福建佛教会会长。翌年,时值北洋***宣召各省名僧举办大雄普利法会,智水特邀晋京主持法席,因呈写表文被选魁首,特惠赐玉如意一把和《频伽大藏经》一部,皆收藏于凤山瑞云寺,后尽失于文革十年浩劫。据寺内年长的和尚介绍,“探花府”乃智水大师京师夺魁返回凤山后,北洋***为褒其绩,特拔款饬建,故风格迥异,于一般寺院佛堂所不得见。

瑞云禅寺历史上高僧辈出。清朝之前无从考证,清代有行智、秀怀、道由等禅师,民国有智水、石水等;近代福鼎耆德笃山、寿山、青芝、青意、青萱等师皆师承一脉。他们德才兼备,安僧度众,领众梵修,兢兢业业,为本地佛教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瑞云寺所处凤山,直接太姥山脉,远离尘嚣,环境清幽,与太姥山齐为福鼎两大名胜,太姥山是因了峰险石奇、洞幽雾幻的仙都气势和摩尼、道、佛诸教并存的文化奇观而名满天下,瑞云寺则以其层峦耸翠、曲径通幽的山色和圆融精纯的临济正宗而为世人称道,故素有“既登太姥探奇,必来瑞云寻幽,始能饱览福鼎山川之胜”的千古美名。一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慕游至此,写下楹联“地辟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后被镌刻在山门两侧,作为瑞云寺剃度僧人法号字辈,一直沿用至今。寺中更有“平冈松涛”、“层峦烟雨”、“陇头晚笛”、“岔门归樵”、“院前望耕”、“葫芦沽酒”、“月湖垂钓”、“枫林夕照”、“寺塔卧云”、“蝉鸣秋声”、“竹院迎风”、“钟声啸月”、“梅亭放鹤”、“蕉园赏菊”、“雪岭寻梅”、“花井掬泉”,“凤山十六景”的美称,智水大师有咏典雅、清绝的“凤山十六景”诗和诗序百年传世,烩灸人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