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寺话东林

作者:徐振华

景色壮丽的庐山锦绣谷下,面对云蒸霞蔚的香炉峰,一座古刹雄踞丘阜,红墙金瓦,气度非凡,这就是千古名寺、“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

东林寺地处幽谷,群山环抱,林木葱茏,风光锦绣。虎溪水从寺前潺潺流过,好似天然勾成的尘世与净土的标界。溪上,明代重建的虎溪桥头,一对虎头石狮历经风雨,默立两旁。步过大桥,进入山门,但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香烟飘渺,法乐铿锵,莲池里,白莲婷立,荷香袭人,顿使人如临净土之境,好不心舒神畅。

进入护法殿,栩栩如生的弥勒笑口微开,造型逼真的韦驮立于其侧。殿后的“神运宝殿”,是寺内最宏伟的建筑。传说当年高僧慧远创建东林寺时,苦于峰高崖陡,溪流漫漶,寻不到理想的寺址,也为建筑材料的筹措搬运而犯愁。忽一日夜间这里现出平坦的基址,一口池塘里还源源不断地流出合抱大木,动工后常有鬼神夜出垒墙,于是殿成后名之为“神运殿”。而寺内的“出木池”,则成为千古名迹,传为美谈。现今的“神运宝殿”为八十年代所重建,部分采用了钢筋水泥结构,巍峨高耸,屹立如山。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圣像,神姿各异,金身耀目。殿侧还有“三笑堂”、“十八高贤堂”等建筑,均与高僧慧远有关。

《庐山志》载:“东林寺者,晋沙门慧远之道场也。”史载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生于东晋咸和九年(334),少通儒学,又善老庄。后出家,成为名僧道安的门徒。由于北方战乱,随道安南下,后转往荆州传教。东晋太元六年(381),慧远由荆州抵庐山,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筑“龙泉精舍”以居。太元十一年(386),创建寺宇,因位于西林寺之东,故名之为“东林寺”。此后,慧远一直以东林寺为中心,潜心佛学,广弘佛法,阐扬佛理,着述佛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创立“净土宗”,并使之广为流传,声震遐迩。

当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尚未与中国民族文化融合,慧远以佛学为主,辅以儒学、玄学,熔佛、儒、道于一炉,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得到上层人士的支持,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他还邀集刘逸民、周续之等名士高僧凿池种莲建“白莲社”,修净土法门,故其“净土宗”又被称为“莲宗”。现今寺内仍有莲池,实由此来。寺中“十八高贤堂”内,悬有慧远及印度名僧佛驮耶舍和尼泊尔名僧佛驮跋陀罗等十八位莲社成员影像,故又称“影堂”。

慧远驻锡庐山,组织译经讲学,提倡弥陀净土,使庐山成为当时南方的佛教重镇,其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与北方以长安为中心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相抗衡,称雄一时。当时许多名僧高徒追随慧远,世俗社会的达官显宦、雅士名流也与之交结。连以清高自傲的文坛首领谢灵运和以跋扈闻名的“擅权将军”桓玄也为之倾倒,真是盛极一时,东林寺也因之成为宇内名刹。

晋唐以来,东林寺久盛不衰,国内外求经拜佛者络绎不绝。唐代天宝九年(750),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鉴真法师东渡日本前曾来寺驻锡,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传经讲学。西域佛教界则有“东向稽首,献心庐岳”之说,表现了对慧远和东林寺的向往。

一千多年来,“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的东林寺,迭废迭修,传之久远,极盛时的唐代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为唐代藏经最多的寺院之一。宋代绍兴年间一度圮废。明代洪武、万历年间曾经重建、修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两度重修,至咸丰时寺宇圮毁甚多,遗留的少数建筑物,十年动乱中又受破坏。现今的东林寺建筑,多为十年动乱后所重建。

东林寺胜迹如林,可以说,这里的山水、林木、泉石、建筑等等无不与佛教文化有关,尤其与高僧慧远密不可分。寺的东院里至今留有两株几围合抱的罗汉松,虬干曲枝,苍劲挺拔。树旁有一石碑,上刻明闵孝庆所书“六朝松”三个大字,相传此树为慧远亲手所植。近旁的“三笑堂”里则有民国年间勒石的“虎溪三笑图”,描绘历史上有名的“虎溪三笑”故事。传说当年慧远“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逢送客,从不走过寺前的虎溪。但与着名诗人陶渊明、山南“简寂观”道人陆修静在一起往往畅谈竟日犹意兴未尽,边送客边议论,每每跨过虎溪,这时寺后山上的神虎就会啸吼不止,三人方醒悟相顾,欢笑而别。《庐山志》载:“远公送客,不过此溪,过则虎鸣吼;尝送陶靖节、陆修静,不觉过溪,虎鸣吼,相向大笑。”就是讲的这段佛、儒、道三教交流的佳话。宋代石恪曾作过《三笑图》,诗人苏东坡作过《三笑图后》,黄庭坚作过《三笑图赞》,后人为之增建“三笑堂”,抱柱联曰:

虎溪聚三人,三人三笑话;莲池开一叶,一叶一如来。

寺后竹林旁有“聪明泉”,虽历岁经月,仍清澈如故,滋润不绝。相传慧远与殷仲堪论道,殷谈锋甚健,慧远指泉赞道:“君之辩如此泉涌”,后人则传为饮此泉人更聪明,入寺者无不以一饮为快,成为庐山一胜迹。唐代着名诗人皮日休还为之题诗曰:“一勺如琼液,将愚拟望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风趣地指出饮泉水不能使人聪明,重在心灵的净化;但饮上一勺甘冽清澈的泉水,也能给人某种难以言传的享受。

古往今来诗人学者、达官显宦来东林寺探幽揽胜的不胜枚举,诸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岳飞、陆游、徐霞客、康有为等等,均到过东林寺,留下大批墨宝碑铭,成为重要文物,为东林寺添色不少。至今唐代李北海残碑、柳公权残碑仍嵌在寺壁。解放后还出土了唐代护法力士石刻、石经幢、宋代人物浮雕经幢等珍贵文物。尤其是东晋时东林寺的化缘陶钵,上刻“东林寺乞米”铭文,于1978年在九江市出土,经一千五百余年沧桑,仍得以幸存,成为东林寺历史的见证,弥足珍贵。

东林寺后山上方有一上方塔,据说埋有佛驮跋陀罗带来的五粒佛舍利;寺下方还有一塔则称下方塔,又称雁门塔、远公塔,即慧远大师墓,叠石如荔枝状。1984年修复后,国内名刹代表及日本佛教净土宗代表曾举行谒塔仪式,悠扬的佛乐声中,中外僧人同宣佛号,共礼宗祖,东林寺又揭开了历史的新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