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潜山寺

顾明德

潜山,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温泉办事处西南部、淦水月亮弯河段西岸,海拔247米,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8公里,占地约4平方公里。形似展旗(清《咸宁县志》)。相传此山以“潜育贤才”而得名。民间又以其山势东高西低,似虎雄踞,而有“虎头”之称。象这样一座小山比比皆是,而独其名闻遐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潜山之所以名闻遐迩,以其山及其周围有千年古刹——潜山寺和“三台”、“八景”之故。“三台”即观音台、梳妆台、读书台;“八景”即温泉沸波、石洪飞渡、瀑布腾声、苹溪烟雨、龙潭柳色、丹灶晴岚、书台夜月、狗井松涛。相传前两台是观音菩萨下凡和梳妆的地方;“丹灶晴岚”为东晋人葛洪的遗迹;后一台二景为咸宁(今咸宁市咸安区)历史名人冯京的典故。早在盛唐时期,潜山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因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的李邕,随其父、《文选》学家李善读书于咸宁钟台山桃花洞时,曾流连于此。

潜山寺的历史可上溯至西晋怀帝永嘉至愍帝建兴年间(307~316)。时关内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因闻交趾(越南北部)出丹砂,求为勾漏(广西北流县东北)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广东东江北岸,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炼丹。葛洪在由洛阳去广州,途经地处湘鄂走廊北端“通黔粤之要途”的咸宁时,曾于潜山东南坡结庐,采挂榜山之药,吸温泉之水,设坛炼丹于潜山之腰,后人遂称其炼丹处为“葛仙崖”。这就是“八景”中“丹灶晴岚”的典故,清康熙四年(1665)、道光五年(1825)、光绪八年(1882)《咸宁县志》(以下简称“清《咸宁县志》”)均有记载。其后,葛洪结庐之处成为道教弘法道场,供奉葛仙木主(神像),此为潜山寺之前身。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浮屠经》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白马驮经返洛阳。三国吴,佛教南、北两路会江南,开江南佛教之先河。两晋时,异域圣僧渡中土,开辟佛教文学新园地。南朝四百八十寺,三教一致合而明。隋文帝护佛入刑律,建塔造寺之风遍及全国。大唐王朝,中外交流纳百川,盛世繁花枝枝茂。尤其是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春,玄奘法师载誉归国,轰动朝野。其后,高宗、中宗、睿宗均崇信佛教。武则天临朝时期,为对付李唐宗系,举佛抑道,佛教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相继来华,受到玄宗的礼遇和尊崇,佛教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寺院的数量较之唐初几乎增加了一倍。是时,潜山寺应运而兴,邑人在葛洪结庐处重兴庙宇,供奉以佛教为主,佛、道两教的诸佛、菩萨、观音、诸天、明王、罗汉和“三清”及葛仙等木主(神像),并正式命名为“潜山寺”。五代十国,吴越国君重佛教,铸塔藏经赐各地。北宋时,三教合一,儒佛共处,真宗倡导奉佛“十力”辅俗“五常”,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使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佛教在咸宁广泛传播,随着信徒日增,潜山寺的规模逐步扩大。元帝即位先受戒,佛教僧人封国师。明太祖出身本僧人,九莲圣母(神宗生母李太后)兴庙宇。在历代封建帝王、后妃、士大夫的推崇、倡导和扶植下,崇佛之风日盛,施主慷慨解囊,大兴土木,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潜山寺发展到九重十三殿,规模宏大,红墙碧瓦,雄伟壮观,寺内僧徒达数十人之多,成为鄂南地区的名山首刹,晨钟暮鼓声闻数里,佛香氤氲,梵呗警世,青袍黄冠趋之若骛,善男信女络绎于途。永乐初,新安王施千佛袈裟1件,该袈裟近视无佛,远观有佛;十年,施银字《金刚经》1摺;二十年,又施金字《金刚经》1摺,两《经》至470年后仍纸响如铜;又降魔杵1件,为九换铜所造。4件法物至光绪八年(1882)仍存寺内(清《咸宁县志》)。及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廷上下崇黄教,九五之尊着佛装。前往潜山寺求签问卜,祈神锡福,拜佛弥灾,荐醮亡魂等,冀获心灵安慰者更是比肩接踵。

潜山寺自唐玄宗开元年间起至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近300年里,在佛教勃兴的大潮中,经过不断的改造、扩建,已有一定规模,庙宇宏敞,僧舍宽裕,环境幽静,加上北宋时佛教内部倡导“三教融合,儒释一致”,因而邑中官绅士子借潜山寺僧舍为庠序,兴教办学。

潜山和潜山寺成为鄂南名山首刹的另一原因,与北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三月以宣徽使、守检校司空、加太子少师致仕,阶金紫光禄大夫、勋上柱国、爵始平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七百户,元佑九年(绍圣元年,1094)四月薨,赠司徒,谥文简的咸宁人冯京有着深厚的渊源。冯京,字当世,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九月壬戌日出生于鄂州咸宁县(今咸宁市咸安区)县城永安镇南门外冯家垄(故宅在相山,即今华容山下区公汽公司停车场内侧),青少年时期读书于潜山寺。山腰平台即其晨昏独自苦读之所,“三台”和“八景”中的“读书台”、“书台夜月”即其典故,而“八景”之一的“狗井松涛”则与冯京同潜山寺方丈之间的一件诉讼案有关。时方丈养有一看寺犬,每见生人狂吠不止,影响读书。冯京与同窗打赌,于月朗星稀之夜,将犬诱至寺外松林中,杀而烹之。方丈讼于县。知县传京到衙,见其相貌不凡,气宇轩昂,知非平庸之辈,命作《打狗赋》,赋成且佳则息讼。僧亦雅人,可其判。冯京援笔立就,中有警句云:“僧惟不静,狗亦当偷。团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惊回顾兔之头。”知县阅至此处,不禁拍案叹曰:“此雕龙才也,异日必当大魁天下!”遂命设宴款待冯京和方丈。此后,方丈与冯京成为忘年交,常于课余或灯前月下谈禅论道,以致冯京终生信奉佛教,直至哲宗元佑“九年四月三日晨起,巾屦朝诸佛,还坐室中而逝,年七十有四。”(见《冯京墓志铭》)冯京还将其所着文集二十卷、奏议十卷,题名为《潜山文集》,还写有不少诗词,惜乎与《文集》一并散佚,可见其与潜山、潜山寺结下不解之缘。庆历八年(1048)八月至皇佑元年(1049)三月,冯京在鄂州举行的解试(乡试)、礼部举行的省试(会试)和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廷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月癸丑日,仁宗皇帝钦赐冯京“三元及第”于崇政殿,成为“天子门生”,并敕建“三元坊”于故里咸宁县城永安镇东门大街,这是仁宗皇帝给予冯京的最高荣誉,时人称为“冯三元”。是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志行修谨”(道德高尚)、“清平干济”(才干超群)二科取士以来,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的1300余年间连中文“三元”的13人(一说15人或17人,17人中含武“三元”2人)中名气较大的3人之一。冯京的原配、尚书兵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判官王丝之女、文安郡夫人王文淑(字婉柔)病逝后,继室、再继室均为宰相晏殊的外孙女、宰相富弼之长女遂宁郡夫人、次女延安郡夫人,因此留下我国封建社会唯一“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冯京“三元及第”后,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4朝,凡43年,文武兼任。历任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翰林院和资政等殿学士、光禄大夫等京朝官本兼50余职,官至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参知政事(副宰相),曾以朝(本)官出任婺、相等8州,开封、太原等6府的知州、知府、剌史,泾原路经略使,陕西、成都府和利州路、真定府路、大名府路安抚使,北京留守,保宁、彰德等军节度使,所至皆境泰民安,为抵御西夏侵扰,平息契丹界河之争,安定四川茂州(今茂汶羌族自治县)羌民叛乱,增强民族和睦作出了贡献。神宗旌其里门曰:“得隽”。

冯京“三元及第”后,潜山寺亦因之声名雀起,薪尽火传,名噪遐迩,鄂南诸县莘莘学子负笈沓来。从寺中走出去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学子,有据可查的有: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进士,历任朝谏大夫、都水监使、襄邓随郢镇抚使、主张北伐的咸宁人陈求道;元季进士、翰林学士李鹏翔;元末进士、明四川右布政使李祥;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任河南道御史、两淮盐政、四川督抚、畿辅学政、礼部右侍郎的通山人朱廷立;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任刑、户、吏3科给事中、浙粤按察使、布政使顾问;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行人、兵科给事中、户科右给事中、太常寺少卿、佥都御史、操江巡抚(提督)、南京户部右侍郎的咸宁人孟养浩;孟养浩的同窗好友、同榜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中宪大夫的通山人舒宏绪(舒崇孝);与孟养浩、舒宏绪同朝为官的礼科给事中江夏人李献可等朝廷官员、封疆大吏、文学名士,不胜枚举。上述诸人或在内乱外侮,国难当头之时,保持名节,或因谏诤骨鲠、清正廉洁、政绩卓着而成为当时名臣。

自宋至清,咸宁历任官员无不拜谒潜山古寺,瞻仰胜迹;过往的达官贵人、骚人墨客无不慕名而至,驻足流连,缅怀先贤,谈禅论道,观光休闲,吟诗属对,填词作赋,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惜乎毁于战火,唯清《咸宁县志》尚存部分诗文。有诗为证:

潜山寺怀古(二首选一)∵∵陈焕世

我过潜山寺,登堂拜昔贤。

科名魁两宋,道貌肃千年。

古柏亭亭立,温泉曲曲旋。

闲寻读书处,石上满寒烟。

注:陈焕世,字俊卿,号唐园。籍贯不详。

进士,清乾隆间任咸宁知县。

留别淦川诸同志八首(之五)∵∵胡璧华

淦水潜山往迹多,一编遗乘费搜罗。

利名竞羡冯当世,词翰谁如李泰和。

梓里从新添卷轴,兰台依旧起岩阿。

书生各有千秋业,莫对残碑但抚摩。

注:胡璧华,靳水人。举人,道光年间任咸宁县儒学训导。

李泰和,即李邕。

清末民初,战火频仍,潜山寺屡遭兵燹,千年古刹荡然无存。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潜山周边今肖桥、温泉、潜山、泉塘、白茶等5个村几十个庄门的信徒自发组织,以捐款、化缘的方式,集资重建潜山寺二大宝殿,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有远自百里之外骑马乘轿结队而来者。1958年大跃进时,潜山寺被彻底拆毁,砖瓦、木料用于炼钢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拔乱反正,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1988年,潜山周边5个村的信徒公推6人,成立重建潜山寺筹备小组,采取群众自愿捐款、信徒化缘,及向有关单位求助等方式,筹资数万元,于潜山古寺旁的冯京读书台重建潜山寺(因古寺原址已为潜山林场建房占用),释迦重返潜山寺。寺虽小,但承昔年的盛名和人们对先贤的景仰,香火日盛。

如今,潜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已被咸宁市***规划为旅游休闲区。在这个千载难逢之时,重建千年古刹——“潜山寺”,重塑“三台”、“八景”,重现历史文化景观的辉煌,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必将对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发展旅游经济,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意义。

(注:作者系咸宁市咸安区地方志办公室退休干部。此文发表于2009年8月13日《楚天声屏报·咸宁周刊》总第602期。录入本书时,作者对原文略作删改。)

参考∵资∵料∵目∵录

元·脱∵∵脱等《宋史》(全四十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全八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载)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版∵∵读书中文网发布)《唐宋八大家全集·欧阳修集》(全五册∵∵1998年修订版)

《唐宋八大家全集·王安石集》(同上)

《唐宋八大家全集·苏∵∵轼集》(同上)

《唐宋八大家全集·苏∵∵辙集》(同上)

宋·王安礼《王魏公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复印件)

宋·苏∵∵颂《苏魏公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复印件)

宋·王∵∵珪《王华阳文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复印件)

宋·韩∵∵维《韩南阳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复印件)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复印件)

清∵《粤西丛载》(广西宜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复印件)

《咸宁县志》(清康熙四年、同治五年、光绪八年)

清∵《汉阳志》

清∵∵广西《宜山县志》(广西宜州市方志办提供的复印件)

清同治∵∵广西《藤县志》(广西宜州市方志办提供的复印件)

新编广西《宜州市志》(1998年版)

新编广西《藤县志》(打印稿,广西宜州市方志办提供的复印件)

新编《武昌县志》(1989年版)

皮明庥主编《湖北历史人物辞典》(1984年版)

《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

新编《冯氏宗谱》(咸安区向阳湖镇朱龙冯冯碧华家藏本)

新编《冯氏大成宗谱》(2008年版)

宋·范∵∵镇《东斋记事》(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复印件)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魏∵∵泰《东轩笔录》(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周∵∵密《齐东野语》(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方∵∵勺《泊宅编》(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沈∵∵括《梦溪笔谈》(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刘延世《孙公谈圃》(网上下载)

宋·周∵∵煇《清波别志》(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邵∵∵雍《邵氏见闻录》(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网上下载∵∵复印件)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网上下载∵∵复印件)

元·宋元怀《拊掌录》(网上下载∵∵复印件)

清·禇人获《坚瓠集》(网上下载∵∵复印件)

近人·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网上下载∵∵复印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