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地区境内的主要名寺

蒙城县慈氏寺宋代崇宁年间(1102—1106年)建寺造万佛塔。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在万佛塔北建慈氏院。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称慈氏寺。寺院规模宏丽,寺内悬八角大铁钟两座,慈氏晓钟为古蒙城八景之一。万佛塔八角十三层,四周环水,塔内遍嵌雕有佛像的赭、黄、绿三色硫璃砖1300多块,每块琉璃砖上都有迦叶、释迦、弥陀三世佛像。清代何大昌重塑佛像。民国废庙兴学,建国前寺院全无,只遗万佛塔,1981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按宋代原貌修复一新。

阜阳市资福寺始建于宋仁宗嘉佑年间,占地14亩,殿堂近百间,庙产15顷,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李复庆主修《阜阳县志》记载资福寺“前为山门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中为正殿,最后为后殿,内贮藏经”。民国13年(1934年)重修,建藏经楼,珍藏一部北宋刻印的“碛沙藏经”(包括金刚经5000卷),是珍贵文物。建国后中国佛协曾提议将此经卷移他寺珍藏,主持秉初和尚未同意。在十年动乱中此珍贵文物被焚烧,13座巨大铜铸佛像全部被砸。现仅存破漏大雄宝殿和藏经楼,1989年被安徽省第三批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县白衣律院清顺治六年(1649年),为九华山僧人妙甚和盲僧德升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亳县富商董氏捐巨资增建环殿经阁、藏经楼及厢房百余间,占地22.4亩,是皖北着名禅林寺院。供奉由缅甸大金塔移来的玉佛,藏有木制精刻经版一千余块。《频伽大疯经》四十帙共414册,1916部,8416卷,《贝叶经》一部(系亳一医者宋华普于乾隆间随某将领赴缅甸所得二部,一部施白衣律院),梵文书写于贝叶,共90页,长尺余宽二寸。僧人灵公请书法家梁巘书《贝叶经跋》镌碑于院中。在十年动乱中,院中极其珍贵文物经版被焚,《贝叶经》失散、玉佛无存,仅存的观音殿、大雄宝殿40余间也被拆毁改作粮食仓库。1983年3月经省宗教局批准恢复开放并列为省重点寺庙。

亳县咸平寺唐代所建,旧名崇因寺,俗称大寺,宋代改称咸平寺。明代嘉庆年间重修,该寺经楼碧宇,巍然庄严,藏有赵孟兆页的《北山耕云,南溪钓月》石刻。书法家梁巘书《贝叶经跋》、《江公救济记》等石刻。佛像毁于解放初期,殿宇毁于十年动乱。

颍上县清凉寺该寺位于颍南17.5公里的半岗店南侧,始建年代无考,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某年夏经此寺小憩,当时品题“清凉寺清凉也”。朱即位后传旨重修,大雄宝殿22根明柱,皆是合抱之木,按干支排列,镌有龙凤花鸟,绚美壮丽。明成化年间的主持僧心海、禅师于祖云、颍上千户姚焕,指挥使姚洪友以及清同治年间主持僧茂林等多次整修。民国初年改作县第三高小学校,抗战时期为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现为清凉寺中学。

涡阳县雁落寺位于涡西南35公里高公集北2.5公里,始建于唐代,清代重修,庙宇雄伟高大,大殿25间,有僧十数人,庙地十余顷,原名缘乐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浴佛节)法会,僧侣达千人。抗战期间,亳县中学寄借该寺,后拆弃建高公中学,1948年解放战争时拆除后大殿修建高公集大桥,后陆续由慕营迁去17户农民,成为一个自然村落,村名“雁落寺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