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祭千年山泉寺

作者:汪大白

年年三月三,山泉去烧香。

汪氏十六族,叩头祭先王。

在歙县西乡唐模与灵山之间有个地方叫山泉,数十年前还能看到一座历时千年而香火不断的古老寺院,那就是古代文献多见记载的“灵山院”,当地父老乡亲叫惯的“山泉寺”。

早在唐宋时代,世家大族为了便利,往往就在寺院道观里面设立家族祠堂,平时就由佛僧道士代为管理。祠庙合一,确有好处,墓祠可赖寺庙照应,寺庙可得家族资助。当然,此事均须得到官方许可,而且唯有“皆出朝典”,方显家族哀荣之盛。

山泉寺实际就是一座护祠寺庙,古时候既有僧众寺院又有汪氏祠堂,既是徽州“汪公大帝”的祭庙,又是歙县“汪氏十六族”的总祠。

徽州素称人杰地灵,英雄才俊历代辈出。生逢隋末大乱之际、大唐兴起之初,歙州汪华率众起义,先是扞卫江南六州,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继而主动归顺大唐,促进国家实现统一。唐朝君主大加褒扬,生前加封他为“越国公”,死后追祀他为“英烈王”。江南六州民众也深切感念,千秋不忘“汪公大帝”,为他建庙塑像,对他焚香礼拜。

汪华的十一世孙汪思立,字学礼,生于唐贞元五年(789)正月初十日未时,卒于咸通十一年(870)三月十七日申时,享年82岁。元和元年(806),汪思立18岁即遵从父命,娶歙西程氏为妻,随后便择地“宗汪”,创建唐模,成为歙县汪氏近属十六族的始祖。他生前曾构轩灵山,题名“安乐窝”,用以表示避乱隐居、乐享天年之意。遵照他的遗愿,死后安葬在灵山与唐模之间的山泉。在他之后,唐模汪馗、汪德暹等人的坟墓也都安置在山泉。山泉汪氏祖墓、祖祠的建造前后持续多年,工程相当浩大,呈坎东面现存的“汪墓桥”,就是当年汪氏为造祖墓、祖祠而建。

作为守墓护祠的香火寺院,灵山寺初建于唐代,历史也已十分悠久。

唐朝天佑三年(906),汪华的十五世孙汪馗赴朝请旨获得批准,灵山寺“敕建”而成。其后历经千年之久,自然有过多次重修。究竟重修几次,重修情况如何,因为资料缺乏,难以尽知其详。根据现有资料,所知仅为大概。宋代元佑七年(1092),汪华的二十世孙汪淮曾经主持过一次灵山寺的重建工程,此时距离寺院新建已近二个世纪。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汪华裔孙、曾与戚继光联手抗倭的左司马汪道昆,为灵山寺竖立了一块硕大的石碑,长近千字的碑铭是由他的“同年友”陶承学撰写而成。铭文概述了“越国忠烈王”汪华的生平和历史功绩,阐明了乌聊山汪华公祠和灵山院汪氏宗祠的内在关系。铭文所标题目是《灵山院王庙宗祠碑铭》,这使我们大致能够想见当年灵山寺那种“禅院”、“王庙”、“宗祠”三位一体的形态特征。与汪道昆立碑一事相关,唐模许承尧先生在《歙事闲谭》中叙及:“山泉村者,汪仪凤之故居……(山泉)寺旁有汪氏十六族支祠,汪司马道昆所建。昔闻汪氏父老言,汪司马建祠于此,亦以近仪凤故居耳。”这里所说与其他资料记载大有出入,尚须进一步稽查考辨。据目前情况看有二点可知,一是汪道昆所为应该是“重修”,而不是“新建”;二是山泉寺祠修建在前,而仪凤定居山泉明显在后,哪里可能因为仪凤故居而确定宗祠地址!灵山寺还有一次重要的重修,是在汪若容、汪若泉之时,《歙县金石志》载有汪若泉撰《重修灵山寺序》,汪世清先生曾经抄录。灵山寺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这一年,由瞻淇、金紫、凤凰、西溪等族族长联合倡议,汪氏宗族修缮了祠宇、寺院和厨灶,修缮是由当时值年的瞻淇族主办,由瞻淇族的汪植中主事,所用资金则由各族男丁分担。第二年修缮完成之后,汪氏十六族都于三月初三进供神主。

“汪氏十六族”的说法出于明代汪道昆纂辑的《汪氏十六族近属家谱》。所说汪氏“十六族”,指歙县汪氏的唐模族、金紫族、信行族、丛睦族、惇本族、西山族、古关族、西沙溪族、松明山族、洪源族、运里族、岩镇族、凤凰族、章歧族、稠墅族、大里族。十六族以唐模族为首族,以唐模汪思立为始祖,祖墓、祖祠都在邻近唐模的这座山泉寺。山泉寺汪氏“溯本堂”总祠标祀的日期,自古以来定于每年古历的三月初三。这是因为唐代贞观二十二年(648)的三月初三,汪氏显祖越国公汪华因病逝世于长安。所以每年到了“三月三”这一天,歙县十六族的汪氏后裔便会风雨无阻地聚集山泉寺,隆重举行全族总祠的祭祖祭王仪式。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更替,古老的山泉寺院如今都已彻底毁圮,当年的殿宇祠墓全都荡然无存。不过,上了年纪的汪氏前辈和当地父老,总还有人能够依稀记得灵山寺院的兴旺景象和汪氏祭祀的隆重场面。

徽州区文化局编印的《檀干散录》关于唐模古村的历史掌故多有介绍,书中有段回忆文字的标题是《山泉寺——汪氏十六族宗祠护祠寺》,文章具体写道:山泉寺头道门的青石门额上悬挂着一大横匾,题有一行大字:“汪氏十六族宗祠”。门额之前为飞檐吊角型高大门廊,左右分列成为三间,每间均有高悬竖立匾额一块,中间一块题为“状元及第”,右匾题为“榜眼及第”,左匾题为“传胪及第”。门内回廊天井延至中进。宗祠的后进安排着汪氏祖宗的神位牌座,正中辟有一个巨大的神龛,供奉着唐代越国公汪华的神像,神像上方高悬一块匾额,匾额上题的是三个大字:“溯本堂”。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汪世清先生(1916—2003),属于潜口金紫族汪氏后裔,他在童年时期曾经多次到过山泉寺,参加山泉寺的祭祖活动,所以直到晚年他还记忆犹新。世清先生说:“思立公、馗公和德暹公墓都在灵金山南麓,守墓有一香火院,名叫灵山寺,俗称山泉寺,就在唐模去稠墅的大路边。旧时每年清明前后有一天,集十六族的子孙来这里祭扫,很是热闹。我童时去过好多次。现在恐怕已无遗迹了吧!但状元、榜眼、探花三块匾给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印象。”这段话见于《汪世清谈徽州文化》一书,书中他再三谈到“幼时山泉拜祖”,“至今印象很深”。

祠宇易毁,文化长存。古老的山泉寺,古老的山泉寺祭祀,早已铭刻在古老徽州的文化记忆之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