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四川大足北山石刻地藏造像众多之成因

苗鹏

摘要:大足北山石刻拥有从唐末至两宋各时期的地藏造像共计36龛之多,这一现象就整个四川地区只此一例。试从两个大的方面人手来探讨在该处形成密集地藏造像的原因:一是为什么在北山而非其它石刻群。二是为什么是地藏菩萨像而非其他神象。通过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历史背景资料及现场考察一手资料,最后总结形成北山拥有众多地藏造像的成因。

关键词:北山石刻;地藏菩萨;造像;地藏信仰

大足北山占名为龙岗山,因地势曲折如龙而得名。唐末昌州刺史韦君靖据此建寨,从此开始了佛像的雕凿。北山最大的窟龛群山是佛湾,现遗有窟龛二百九十余,大小造像三千六百多躯,包括唐、五代十国、宋、明各时期的造像。

北山石刻因“观音”而闻名,尤以125号的“数珠手观音”、136号∵“心神车窟”的数珠手观音、如意观音、玉印观音、六臂观音和113号的“水月观音”等为代表,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北山除拥有精美典雅的观音菩萨,这里还拥有从唐末至两宋各时期的地藏造像共计36龛之多,占北山石刻造像总龛数的百分之十三,这样大量出现地藏菩萨造像石刻群不但在大足仅此一处,甚至在整个四川地区也找不到第二处。

如上所述,就北山石刻拥有大量地藏造像这一现象,本文试从多角度探索在该处形成密集地藏造像的成因。

一、地藏菩萨概念、地藏信仰传播与发展的基本概况

地藏菩萨在中国佛教界,被视为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普贤、观音并列。目前在我国发现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地藏造像,是河北省隆尧县宣务山唐高宗年间。由此可知,至少在初唐时期地藏信仰已传至我国。早期地藏造像多见于龙门石窟。到八世纪后,我国造像中心转移至敦煌、四川等地,因此地藏像也多见于这两地。敦煌的地藏像多以壁画、绢麻、经册和图本等形式出现,而以大量立体石刻形式出现是四川的广元、安岳、大足等地区,其中大足地区的地藏像又以北山数量最多,造像最集中。发展的线路是从川北向川中传播得。我国地藏信仰源于佛教,而终又根植于世俗。地藏菩萨以其宏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民众心中形成慈悲怜悯的形象。伴随着造像的产生地藏信仰在短时间内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崇敬。

二、北山石刻拥有大量地藏造像的成因分析

(一)在北山而非其它地区石刻群的成因

1.北山地区在当时历史时期拥有相对安定社会环境及物质保障

任何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石刻群都是建立在当时历史时期拥有相对安定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北山也不例外,据大足县志记载:“僖宗乾符年间时当黄巢起义,天下骚然,三川沸腾。蝗旱相仍,兵戈四起,人不聊生,遂合集义军,招安户口,抑强扶弱,务织劝农,足食足兵,以煞去煞。景福元年,韦君靖在龙岗山建立永昌寨,粮贮十年,兵屯数万,以设险自保……”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北山拥有了相对安定社会环境。韦君靖在建“永昌寨”的同时,为祈神保佑,率先在北山开石造像,北山石刻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后经历代相继开龛造像,才形成了这样一处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的佛教造像石刻群。

2.北山石刻因开凿年代较早且无统筹规划,造像的内容由百姓信仰所决定

北山有明确纪年是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宝顶虽无题记,但目前关于宝顶的各种研究成果皆指出宝顶应为南宋造像,少数为明清补刻;南山石刻为南宋绍兴年间;石篆山开凿时间为北宋元丰五年(1082)至绍圣三年(1096):石门山是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

其余石刻群开凿时间也均晚于北山,多在宋以后开凿。由此,北山石刻应为大足地区开凿较早的一处佛教石刻群。北山石刻另有一显着特征亦可证明北山石刻开凿时间较早,即北山拥有大致约占总窟龛数一半的五代时期造像。这样大规模五代造像在大足地区甚至整个四川都屈指可数。在庸末时期大足地区尚无大量造像,而北山石刻已有一定规模,众多信徒电因北山石刻及“永昌寨”的安定和富足而慕名前来出资造像、烧香祈福。从北山的造像窟龛的排列散乱以及现存的大量题记中可知,北山石刻是一处无统筹规划、由民间出资人自发式散乱开凿的石刻造像群。既然北山石刻主要是由民间白发散乱开凿,那造像内容自然由民间出资人的信仰决定。

3.在石刻营造模式方面,除北山外大足其余处石刻不具备大量重复雕刻地藏像的可能

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的摩崖造像首推宝顶.该处是预先有着严密整体规划的佛教造像群,担负着感化众生,劝人信佛的宣传意义,表现众多题材和内容;南山、舒成岩两处为道教题材摩崖造像;石篆山、妙高山两处是集儒、释、道三教共存的摩崖造像:石门山、峰山寺两处是佛、道二教共存的摩崖造像。以上几处大足地区规模较大造像群皆不具备重复雕刻地藏像的营造模式,而大足其余处石刻群规模较小,都远不及北山。

(二)大量重复雕刻地藏菩萨造像而非其他神象的成因

1.地藏信仰顺应百姓需求,与我国伦理道德相一致,因而在短时间内深入民心

自初唐地藏信仰传入我国后,至五代两宋地藏信仰进入发展高峰期,而大足北山的开凿正处于此时期。在传入时间前后方面来比较,地藏信仰在传入中国的时间上较其他菩萨信仰,如观音、文殊等要晚得多。观音信仰早在南北朝时期已在我国流行,其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救苦救难的慈悲观音菩萨。而地藏信仰要比观音晚200多年至唐初才传入我国。从地藏的经典《地藏本愿经》中可以找到地藏信仰在短时间内深入民心的原因,经中如此写道:“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可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经所描述信地藏菩萨的好处对生活在中下层的百姓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经中还强调了世俗供奉的方法:“若以塑画或金、银、铜、铁做地藏菩萨之形象,于所居处,烧香供养,可得十种利益,即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升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这十种利益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同时也造成地藏造像兴盛的原因所在。特别在经中提到地藏孝顺和超荐父母、驱除疾病的大愿与我国本土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不谋而合,顺应民心,这也是地藏信仰能够在短时间内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客观经济条件制约只能有选择进行造像

由于佛教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民间出资人受经济能力限制,在开窟造像时只能选择与切身利益最近的神像进行雕刻而不能面面俱到,因上面提到信仰地藏的好处正是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形成大量地藏像重复出现的这一现象。

三、结论

总结以上几方面,北山地区在当时历史时期因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北山成为大足地区开凿较早、时间跨度较长的石刻群。在韦君靖的率先开石造像的引领下,大量民间信众也相继在此开龛造像祈求保佑,从而形成北山这种自发式算乱的营造模式,在经济条件限制及地藏信仰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一致等情况下,造就了这里拥有大量普度众生的地藏菩萨造像,北山也率先成大足地区百姓寄托精神愿望的佛教圣地。

出自:∵《大众文艺·浪漫∵》∵2010年5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