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当今之世,随着物质文明转盛,民众对精神之需求愈加迫切。大体来讲,物质世界的构建,要靠科技;而精神世界的富足,则要靠文化。科技要想获得进步,就要向前看;而文化要想繁荣,则要回过头来去寻找。于是,最近些年出现的所谓“国学热”、“文化热”、“宗教热”,细细想来,并不是事出无因。

中国的文化,历来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这是传统的说法。实际上,在这三家里面,以儒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最,尤其是在明清之后,当儒家逐步成为国家正统学说的时候,而佛法和道家则以佛教和道教等民间信仰的方式,存活于世。而到了上个世纪,当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时候,儒家所受到的冲击,也决不比佛教和道教来更轻松一些。而在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首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又可以将三家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来做一些理性和自由的探讨,以使今人更好的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此篇拙文将重点谈谈儒家和佛法的关系。

有的人说,儒家是世间善法,可以归属于佛法中的人天乘;有的人说,儒家行的是菩萨道,当属大乘佛法;当然,也有的人说,佛法追求解脱和涅盘境界,太过消极避世,总不如儒家那样积极入世,乃至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情怀。其实,关于儒家和佛法之间的关系认识,自从佛法传入中国不久,便有不少古人做了相当的努力。这其中有东汉末年儒生出身的牟子着《理惑论》,也有东晋名士出身的孙绰着《喻道论》,更有南朝僧人僧佑律师编着《弘明集》。乃至到了明清之际,三教合流趋势日盛,对于三教之间的相通,更有不少论述。本文并不准备泛泛而谈,而是从儒家经典《大学》和佛法经典《大乘百法明门论》(下面简称《百法》)的对比中,来对儒家和佛法的互通做一些探讨。

首先从题目看起。大学,故名思议,乃大人之学。那么什么是“大人”呢?孟子说:“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也就是说,“大人”能通过正己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正。正由此故,“大人”体大用大,而与“大乘”相呼应。那么什么是“学”呢?夫子说:“好学近乎智”。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人们就能逐渐获得智慧。所以又一说,学者,觉也。通过学习,人就能够走向觉悟。因此,此处“学”实与“明”相对应。那么“大学”要学习什么内容呢?如果只是从这个题目中并不能看出什么,但略微熟悉该经典的内容便可以知道,要想成为“大人”,所学实际上非常广博,乃至通达万事万物之本末,晓了其终始及其发生次序,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着者世亲菩萨将这所要通达的万法归纳成了一百种法,而这一百种法所要揭示的,无非是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及其发生次序。透由这一百种法的学习与实践,便能渐入大乘之门,正如透由《大学》中所介绍的内容去学习与实践,便渐能拥有大人的境界一样。

其次从经典的内容来看。《大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道出了大人所应追求的“至善”的境界。至于这个境界如何达到?具体分为八个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整部《大学》的主体内容,即是在讲这八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如何。本文先从此经典本身出发,简要地介绍各部分的内涵;然后再从《百法》的角度,对其中每个部分之关键,再做些论述。

相关链接:

儒家与佛法之互通(二)

儒家与佛法之互通(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