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爹娘就行了。然而,就是对犬马,不也是养活吗?如果没有一颗严肃地孝顺父母的心,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善之人,对天下人一视同仁,绝无分别心。善中有真,善中必有真,善是宇宙的特性之一,真也是。以大善大真待人、待万物,自然包括父母。

宇宙中万物,从来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应到尘世,有恩必报,有德必报,是人的基本准则。人的生命,虽是从宇宙的高层时空来,但他在尘世的躯体,必经母亲的十月怀胎成就。父母于儿女有恩,仅仅看其所担负的生养的责任,即已无可置疑。何况,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与关照,大多终其一生。所以,父母之恩,既善且真,并不掺杂任何水分。那么从天道而言,其善必得善报,其真必得真报。儿女承恩于此,就不能不回报。回报可能是物质的,回报却主要在于精神的层面:意真,心诚,决不虚情假意;否则,既是对父母之恩的亵渎,更是对天道的亵渎。

今人强调物质,忽视精神。物质可以保障生活,却填补不了精神的失落与空虚。如果父母在精神上感觉悲哀,并且是因儿女的孝与不孝而起,这悲哀的苦痛,终究要转加到儿女身上。如果儿女不能诚心实意对待父母,他就不能诚心实意对待任何生命与事物,他就必定在生存、活动的每一个方面,结下大量冤怨。一旦时候到来,所有冤怨导致的苦痛,仍然要一点不漏地转加给他们自己。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买回两条鲜鱼,精心泡制了一大碗生鱼片。曾参从学堂回来,听说今天吃生鱼,非常高兴,便居中坐下,让儿子们坐在两边。但是,曾参吃了一块生鱼后,脸色突然变得蜡黄,随后“哇”地一口,把鱼全吐出来。

妻子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夫子,生鱼不好吃吗?”曾参悲伤地说:“不是,我只是想起我的母亲生前不知道生鱼美味,一直没有尝过。今天的生鱼虽然好吃,却只有我独自品尝,真是不孝!”

母亲已逝,但曾参的孝还在延续,延续到日常起居的任何一丝安逸,都能让他想起母亲的艰苦生活,都不忍心安理得地自个儿享受。大孝在心,心中时刻都有父母的一席之地,时刻都不敢忽略父母的内在感受,那于父母而言,即使饥寒交迫,即使身在九泉,也欣慰、感动之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