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列表

道家智慧的启示

传统文化“道家智慧的启示”。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今安徽涡阳)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今安徽蒙城)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

大巧若拙【龙泉解《道德经》45章】

传统文化“大巧若拙【龙泉解《道德经》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本章讲得道的种种表现。过去谈过“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的运用总是与世人的观点相反。比如世人求刚强,“道”的运用却是柔弱;世人求高居,“道”的运用却是处下;世人求有功,“道”的运用却是有功不居...

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的精髓

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的精髓”。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而成为管理学。管理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以孔子、孟...

知足不辱【龙泉解《道德经》44章】

传统文化“知足不辱【龙泉解《道德经》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本章讲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会避免遇到危险。一个人的贪求越多,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昂贵。得到的是名利钱财,失去的是身心性命。∵名与身,孰亲?名,是指名望;身,是指性命。名望不会从...

至圣先师:孔子(十一)

传统文化“至圣先师:孔子(十一)”。仁政德治。孔子的政治思想可归纳为仁政、德治。仁政是施政原则,仁者“爱人”(《颜渊》),仁政亦主张以爱人为最高职志。他说:“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都以爱人为统治者的主要职能。仁政包括两大主题:成全和不忍,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天下至柔【龙泉解《道德经》43章】

传统文化“天下至柔【龙泉解《道德经》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上一章谈到“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说,逞强者会死得很难看。这一章讲“柔”的作用,“柔”是无影无形,“柔”是清心静意,“柔”是绝欲安神,“柔”是道性,“柔”是很难达到的得道境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底...

至圣先师:孔子(十)

传统文化“至圣先师:孔子(十)”。义是宜;即恰当、适宜,是处事的原则性。其标准是等级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是“贵贵、尊尊”(《札记·丧服四制》)。如果说,仁的思想,反映了原始社会血缘亲族关系残余意识的话,那么,义的思想则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等级关系。对个人而言,仁是内在人性的自觉,义是外在道德的自律。正如董仲舒所...

儒家理想及其当代处境之探讨

传统文化“儒家理想及其当代处境之探讨”。传统书院约有四大功能:论“道”,讲学,习礼,刊印书籍。儒家一贯重视的为己之学,修身为本的工夫,既是最贴近自己的学问,离不开反求诸己的实践化审思,又足以将人带向广阔无垠的天地,在形而上的源头与宇宙合为一体。人不仅是社会的消费者,而且是社会的建构者,前者意味着必须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后者则表明需要为社会...

超越——道家的无为境界

传统文化“超越——道家的无为境界”。道家的超越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不断超越。道家的超越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超越是道家文化的精义和智慧的凝结,也是道家思想的本质和灵魂所在。过去人们对道家的超越思想多有探索,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在对道家超越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认为道家的超越思...

庄子智慧:如何看待我们的潜能

传统文化“庄子智慧:如何看待我们的潜能”。当大鹏要往南海迁徙时,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它拍翅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刮起的大风而离开的。大鲲可以变为大鹏,大鹏一飞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这种奇谈怪论,大概只有在神话中才会出现。翻开《庄子》一书,第一篇是《逍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么一段故事。庄子的故事似乎有个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