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顿悟”说的理论基础∵--以“众生本来是佛”为中心(1)∵

杨∵惠∵南

台大哲学论评第六期

(PAGE∵103-123)

∵103页

∵“顿悟”是中国南方禅宗的基本主张。它的意义,以及它背

∵后所假定的理论基础,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笔者发现,中国

∵南方禅宗的“顿悟”说,虽然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之上,但是,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命题,却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一

∵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明显地,源自《涅盘经》等印度经论

∵中的“佛性”说,但却与“佛性”说有不同的意义;这也是本文

∵所要说明的。

∵一、“顿悟”的意义

∵中国南方禅宗的“顿悟”说,曾随其传播的时代之不同,而

∵大分为三个意义:(一)萌芽期的意义;(二)开展期的意义;(三)

∵成熟期的意义。兹依序说明如下:

∵首先,是萌芽期的意义。南禅的开创者──惠能(西元

∵638-713年),在其(敦煌本)《坛经》(2)当中,曾对“顿悟”做

∵了底的说明:

∵──────────────

∵1.本文原题为:“顿悟说的理论基础”,曾在民国72年4月初,

∵宣读于***大学哲学系的一次例行讨论会上,讲评人是系中的

∵叶阿月教授。稍早,原稿又宣读于蓝吉富先生所创办的“东

∵方宗教讨论会”上。综合“东方宗教讨论会”的批评意见,

∵咸认本文应改题为“南禅顿悟说的理论基础”,因为本文所

∵谓的“顿悟”,仅限于中国南方禅宗的“顿悟”义。另外,

∵副标题是叶阿月教授所建议的;因为她以为,南禅的“顿悟

∵”说,不只建立在“众生本来是佛”的理论基础上,还建立

∵在诸如《般若经》中所说的“空”等理论之上。

∵2.所谓“敦煌本《坛经》”,是指《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乃一九0

∵七年英国斯坦因爵士(Sir∵Aurel∵Stein),在敦煌洞窟中所发

∵现者。原文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并收录在《大正藏

∵》卷48。一般相信,在敦煌本《坛经》成立之前,已有一到

∵两种更古的版本被编集起来,但目前都已散佚;因此,敦煌

∵本《坛经》咸认是现今最古的版本。叶阿月教授曾批评本文

∵原稿,未对《坛经》的版本有所交待。事实上,有关《坛经

∵》的版本、作者(编者)等问题,笔者都已在拙文<坛经的作者

∵及其中心思想>乙文论及。(该文刊于《国立编译馆馆刊》第

∵十卷第二期,民国七十年出版;并收录在拙着《佛教思想新

∵论》乙书页331-323,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71年版。)

∵104页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3)

∵在这段经文当中,惠能说明“渐”与“顿”,是建立在我人

∵的“见迟”、“见疾”,或“利”、“钝”之上。也就是说,因

∵为众生的根器有“利”(聪明)与“钝”(愚笨)两种,连带着,其

∵“见法”(体悟道理)的速度就有“疾”(迅速)与“迟”(缓慢)两

∵种;因此,衍生出来的就有“顿悟”与“渐悟”两类。那些“利

∵”根的众生,因为体悟道理(见法)比较“疾”,所以成了“顿悟

∵”;而那些“钝”根的众生,因为“见法”较“迟”,所以成了

∵“渐悟”。显然,惠能的“顿悟”说,建立在人性的差异之上。

∵然而,人性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可更

∵改的呢?或只是枝末的,因此也是可改变的呢?为了回答这些问

∵题,让我们再看一段(敦煌本)《坛经》的经文:

∵少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少者,若被

∵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少根之人亦复如是,有

∵般若之智,之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

∵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

∵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

∵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

∵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

∵(4)

∵从这段经文,我人知道:(一)利根(“大智之人”)与钝根(

∵“少根之人”),都具有相同本质的“般若之智”;因此,“顿

∵悟”与“渐悟”的说法,并不是建立在“般若之智”的不同。(

∵二)钝根,亦即“少根之人”的定义是“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

∵性”,而其原因则是“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相反地,利根,

∵亦即“大智之人”的定义应该是“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

∵”,而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无疑地,是因为他的“邪见障轻,烦

∵恼根浅”。因此,所谓的“顿悟”与“渐悟”的说法,显然是建

∵立在“邪见”与“烦恼”的或轻或重与或浅或深之上。那些邪见

∵、烦恼轻浅的“利根”人,就是“顿悟”人,因为他们“见疾”

∵;那些邪见、烦恼深重的“钝根”人,就是“渐悟”人,因为他

∵们“见迟”。但是,这两种人的“般若之智”却是没有差

∵──────────────

∵3.引见《大正藏》卷48,页342。

∵4.同前书,页340。

∵105页

∵别的。──这是南禅“顿悟”说的最原始意义。

∵但是,到了惠能的弟子辈,有关“顿悟”说却有进一步的开

∵展;我人称之为“顿悟说的开展期”。从前文我人知道,原始的

∵“顿悟”说,是建立在人性的差异──“利根”与“钝根”的不

∵同之上。但是,“开展期”及其更后“成熟期”,却把“顿悟”

∵说建立在修行方法的不同之上。例如,在开展期当中,惠能的弟

∵子──神会(西元688-762年)(5),曾说:

∵见诸教禅者,不许顿悟,要须随方便始悟。此是大下品之

∵见。(6)

∵从这段批评北禅的话,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神会把“顿悟”

∵了解成为“不须随方便始悟”的法门,也就是“不须要方便”的

∵法门。这种“顿悟”说,显然不是像惠能那样,从人性的“利”

∵与“钝”着眼,而是从修行方式上来建立他的理论。但是,问题

∵是:什么叫做“不须要方便”的法门?这从神会与崇远(北禅弟

∵子)之间的一段问答,即可看出端倪:

∵(崇)远法师问,未审(惠)能禅师与(神)秀禅师是同学不?答

∵,是。又问,既是同学,教人同不同?答言,不同。又问

∵,既是同学,何故不同?答,今言不同者,为秀禅师教人

∵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缘此不同。

∵....从上六代已来,皆无有一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

∵心外照,摄心内证。是以不同。....远法师问,如此教门

∵岂非是佛法?何故不许?和上(指神会)答,皆为渐顿不同

∵,所以不许。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

∵不言阶渐....所以不许。(7)

∵从这段问答我人可以看出,神会所说的“不须要方便”的法

∵门,是指一种“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的法门。这种

∵法门,正与北禅那种注重方法、次第(阶渐),所谓“凝心入定”

∵乃至“摄心内证”的法门,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有关神秀的修行法门,一般传说有“五方便”。也许,透过

∵这“五方便

∵──────────────

∵5.有关神会的生卒年月,主要的参考文献有:(一)《宋僧传》卷

∵八的“神会传”(《大正藏》卷50,页756-757);(二)《圆觉

∵经大疏释义钞》卷三之下(《卍续藏经》册14,页553-554);(

∵三)《景德传灯录》卷五(《大正藏》卷51,页245)。在这些参

∵考文献当中,对于神会的生卒年月,都有相当分歧的说法。目

∵前,我人采取的是印顺《中国禅宗史》(页281-284)的考证。

∵6.<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引见胡适《神会和尚遗

∵集》页252。

∵7.独孤沛《菩提达磨南宗定是非论》卷下;引见胡适《神会和尚

∵遗集》页285-287。

∵106页

∵”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人了解神会所要批判的“须随方便始悟”

∵,也将有助于我人了解他说的“顿悟”义。记录神秀“五方便”

∵的相关文献,大都出自敦煌古本,其中最重要的有:(一)《大乘

∵无生方便门》(斯坦因0735号);(二)《大乘五方便北宗》(伯希

∵和2058号);(三)无题(伯希和2270号);(四)无题(斯坦因2503号

∵);(五)《观心论》;(六)《大乘北宗论》(8)。其中的第(一)、

∵(五)、(六)本,都收录在《大正藏》卷85当中(9)。特别是第(一

∵)《大乘无生方便门》,在“五方便”中,只缺少第五方便,所

∵以是比较完整的一本。我们从这一本残卷,可以略知神秀所传的

∵禅法,到底是个什么景况;也可以了解神会所要批判的,到底是

∵什么内容。

∵《大乘无生方便门》一开头就列出“五方便”的名字。;它

∵们是:第一、总彰佛体(门);第二、开智慧门;第三、显示不思

∵议法(门);第四、明诸法正性(门);第五、自然无碍解脱道(门)

∵。(10)

∵其中,第一、第二门是最重要的;第三到第五门不过是前二

∵门的发挥而已。特别是第一“总彰佛体”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神会所批判的“凝心入定”乃至“摄心内证”,而这也是(敦煌

∵本)《坛经》所驳斥的“看心”、“看净”(11)。因此,让我们

∵来看看“五方便”的第一门──“总彰佛体”门,到底是怎么说

∵的。“总彰佛体”门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教授菩萨戒,其二是

∵传授禅法。在教授菩萨戒这一部分当中,共有底下几个次第:

∵(1)“令发四弘誓愿”;(2)“请十方诸佛为和尚等”;(3)“请

∵三世诸佛菩萨等”;(4)“教受三归”;(5)“问五能”;(6)“

∵各称己名忏悔”(12)。从这些井然有序的次第

∵──────────────

∵8.参见印顺《中国禅宗史》(台北,慧日讲堂,民国67年三版),

∵页138。

∵9.其中,(一)本注有“大英博物馆藏炖煌本,∵S.∵2503”;第(

∵五)本注有“大英博物馆藏炖煌本,∵S.∵2395,首题新加”;

∵而第(六)本则注有“大英博物馆藏炖煌本”。(详《大正藏》

∵卷85,页1273,1270,1281。)

∵10.引见《大正藏》卷85,页1273。此中,依据印顺《中国禅宗史

∵》页144,这“五方便”中的第一门又叫“离念门”;第二门

∵又叫“不动门”;第五门又叫“无异门”。

∵11.敦煌本《坛经》有底下的一段话,正是驳斥神秀“看心”、“

∵看净”的禅法:“善诸(疑为‘知’)识!(我)此法门中,座禅

∵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

∵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姓(疑为‘性’)本净,为妄念

∵故,盖覆真如。....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引见《大正藏

∵》卷48,页338。)

∵107页

∵,我人可以了解为什么神会说神秀的禅法是落入“阶渐”了。

∵“总彰佛体”门的第二部分是传授禅法,这是这一门中最主

∵要的部分。我们可以从这一部分看出神会所要批判的“须随方便

∵始悟”,也可以看出惠能所要驳斥的“看心”、“看净”。例如

∵,《大乘无生方便门》说:

∵次,各令结跏趺坐。(神秀)问(原文误作‘同’),佛子!

∵心湛然不动是没?(弟子)言,净。(神秀说,)佛子!诸佛

∵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清净,顿悟佛地。和(原文缺‘

∵尚’;此处指神秀)击木,一时念佛。和(尚)言,一切相

∵总不得取。(残缺;应为‘所’字)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看心、看净,名净心地。莫卷缩身心。舒展身

∵心,放旷远看,平等尽虚空看。和(尚)问言,见何物?(

∵弟)子云,一物不见。和(尚言),看净,细细看。即用净

∵心眼,无边无涯除(疑为‘际’)远看。....和(尚)问,见

∵何物?答,一物不见。和(尚言),向前远看,向后远看,

∵四维上下一时平等看,尽虚空看,长用净心眼看,莫间断

∵,亦不限多少看。使得者然,身心调用无障碍。(13)

∵从以上《大乘无生方便门》的敦煌残卷当中,我人即可知道

∵,神会所批判的“凝心入定”乃至“摄心内证”的“阶渐”禅法

∵,到底是个什么情形。显然,那是一种有固定次序,有固定方法

∵(所谓“方便”)的修行法门。而他所说的“顿悟”,则是一种没

∵有固定次序、方法,所谓“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的

∵法门。这种“顿悟”说,并不像原始的“顿悟”说,仅仅建立在

∵众生根器的“利”、“钝”之上,而是进一步建立在修行方法的

∵是否需要“方便”之上。所以,我人说,惠能的弟子辈,所主张

∵的是属于“开展期”的“顿悟”说(14)。

∵──────────────

∵12.以上六个次第中的引文,皆见《大正藏》卷85,页1273。其中

∵,第(5)“问五能”是:第一、“能舍一切恶知识不?”第二

∵、“(能)亲近善知识否?”第三、“能坐持禁戒乃至命终不犯

∵戒不?”第四、“能读诵大乘经问甚深义不?”第五、“能见

∵苦众生随力能救护不?”而在这五个问题底下,弟子都要回答

∵“能”。

∵13.引见《大正藏》卷85,页1273。

∵14.有关这点,我人还可以从神会的另外一些话得到旁证;例如,

∵敦煌本《神会语录第一残卷》即说;“然此(顿悟)法门,直指

∵契要,不假繁文。”(引见胡适《神会和尚遗集》页102。)又

∵说;“但莫作意,自当悟入。”(同前引。)这些观点,都从修

∵行方法来说明“顿悟”。

∵108页

∵随着南禅的道家化(15),神会的“顿悟”说有了更进一步转

∵变。这就形成了惠能之徒孙辈的“顿悟”说。由于其后的“顿悟

∵”理论,看不出有更进一步的转变,因此我人称这一时期的“顿

∵悟”理论为“成熟期”的理论。

∵“成熟期”的“顿悟”理论,也和“开展期”的“顿悟”理

∵论一样,并不仅仅像《坛经》那样,建立在人性“利”、“钝”

∵的差异之上,而是进一步建立在修行方法的不同之上。但是,成

∵熟期与开展期的相异是:前者强调一种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

∵修行的法门;这却是后者所不曾说到的。甚至,很多文献都告诉

∵我们,成熟期的修行方法,是一种“不用修”的法门(16)。这显

∵然与神会那种只强调没有“阶渐”的“顿悟”说不同。例如,惠

∵能的再传弟子──马祖道一(西元709-788年),即曾示众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17)

∵像这种“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乃至“行住坐卧、

∵应机接物尽是道”的说法,无非是在强调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修行

∵的法门;换句话说,是在强调一种不必刻意修行、只用日常的生

∵活方式即可顿悟的法门。这从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西元

∵720-814年),更可看出来;他说:

∵说道修行得佛,有修有证,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说

∵,是不了义教语,....是凡夫前语。不许修行得佛,无修

∵无证,非心非佛,亦是佛说,是了义教语,....是地位人

∵前语。....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了义教是持,

∵不了义是犯,佛地无持犯。了义、不了义教尽不许也

∵──────────────

∵15.南禅的道家化,主要是受到法融(西元593-657年)所开创之“

∵牛头禅”的影响。特别是南禅两大支派之一的曹洞宗,受到“

∵牛头禅”的影响最深。这些论点,在本文原稿当中都未曾说明

∵,主要的原因是笔者已撰有<坛经的作者及其中心思想>乙文(

∵出版处及出版年月请参见注?最后所说),文中对于南禅的道

∵家化曾有详细的举证与说明。在蓝吉富先生所创办的“东方宗

∵教讨论会”上,台大历史系的周伯戡先生,曾要求对这段历史

∵做更详细的描述,因此补注如上。

∵16.所谓“不用修”的修行法门,在“东方宗教讨论会”上,是一

∵个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问题;因为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几

∵乎所有与会的人,都认为所谓的“不用修”,并不是“不必修

∵行”或“没有修行的方法”。征诸史实,后代禅师有所谓的“

∵参话头”、“参公案”,或利用出奇的方式,(例如看似没有

∵意义的问答,乃至“棒喝”等等,)来达到开悟的目的,可见

∵所谓的“不用修”,确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因此,下文所援引

∵的文献,都应该把“不用修”一词,了解成“任何时候、任何

∵场合都可修行”的意思,有关这点,本文原稿未曾注意到;这

∵一论点应归功于所有与会的朋友。

∵17.《景德传灯录》卷28;引见《大正藏》卷51,页440。

∵109页

∵!(18)

∵在百丈的这段话里,共分成三段,说明了三种修行方式:

∵第一种修行方式是“有修有证”乃至“是心是佛,即心即佛”。

∵这种修行方式是“不了义说”,是“凡夫前语”,因此当然无法

∵“顿悟”。第二种修行方式是“无修无证”、“非心非佛”,这

∵虽然是“了义教语”,但仍然是不究意的“地位前人语”,因此

∵也无法依之而“顿悟”。只有最后一种修行方式,才可依之“顿

∵悟”,那是一种“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乃至“了义、不了

∵义教尽不许”的法门;也就是一种超越任何“持”(守戒律)与“

∵犯”(犯戒律)之对立的法门,在此法门当中,固然没有犯戒可言

∵,但也没有刻意地修行、刻意地持戒可言。显然,那是一种“只

∵是平常的生活方式”即可“顿悟”的法门。(19)

∵综上所述,“顿悟”说在南禅的历史发展当中,至少有两次

∵转折。其一是从惠能的“利钝”说,转成弟子辈的“没有方便、

∵没有阶渐”说;其二是从“没有方便、没有阶渐”说,进而演变

∵成“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的说法。因此,“顿悟”一词

∵,在整个南禅的历史文献当中,至少有底下三个意思(20):

∵──────────────

∵18.《古尊宿语录》卷一,引见《卍续藏经》册118,页167。

∵19.百丈怀海所说的这三种修行方式,显然是来自他的师父马祖道

∵一的思想,不过却略有修改。《景德传灯录》卷六“江西道一

∵禅师”条,曾有底下一则有名的公案:“僧问,和尚(指马祖

∵道一)为什么说即心即佛?(马祖道一禅)师云,为止小儿啼。

∵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僧云,除此二种人来,

∵如何指示?师云,向伊道不是物。僧云,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

∵?师云,且教伊体会大道。”(引见《大正藏》卷51,页246。

∵)

∵20.在台大哲学系的例行讨论会,以及“东方宗教讨论会”上,讨

∵论得最热烈的主题之一是:“顿悟”到底是什么意思?叶阿月

∵教授批评说,中国禅宗的“顿悟”说,并非始自六祖惠能,四

∵祖道信即已采用这一名词。杨政河先生说,“顿悟”说早已出

∵现在《楞伽经》,以及成立于中国的某些宗派,例如华严宗。

∵周伯戡先生也说,日本的铃木大拙(D.∵T.∵Suzuki),在其《楞

∵伽经之研究》(Studies∵in∵the∵`Lankavatara`∵Sutra;

∵Routledge∵&∵Kegan∵Paul∵LTD,∵London∵and∵Boston,∵1975)

∵页206-207当中,已经注意到《楞伽经》也讨论了“顿悟”与

∵“渐悟”的问题。的确,“顿悟”这一概念并非始自惠能。在

∵印度,部派佛教的论典,像《俱舍论》,在讨论“见道”与“

∵修道”时,已说到“见道”是“顿修十六行(相)”(引见《大

∵正藏》卷29,页128)。而大乘的经典,除了《楞伽经》,其他

∵像《法华经》中的“裟竭罗龙王女”,“忽然之间....坐宝莲

∵华,成等正觉”(引见《大正藏》卷9,页35)等等,都证明“

∵顿悟”说不是始自惠能,甚至不是始自中国。但是,这些林林

∵总总的顿悟说,不管是印度的或中国的,也不管是禅宗的或不

∵是禅宗的,都不同时具备南禅顿悟说的三个意义,最多只具备

∵三个意义的第一个──“迅速地体悟”。因此,这些批评,都

∵不会影响本文的最主要结论之一──南禅的顿悟说是建立在“

∵众生本来是佛”的理论之上。

∵110页

∵(1)迅速地体悟:“萌芽期”的意义,惠能本意,建立在众

∵生根器的“利”、“钝”之上。

∵(2)没有固定阶梯地体悟:“开展期”的意义,神会所说,

∵建立在修行方法的“不须方便”之上。

∵(3)以平常的生活方式来体悟:“成熟期”的意义,后代禅

∵师所说,建立在道家化的修行方法之上。

∵二、南禅“顿悟”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众生本来是佛”

∵以上的(1)、(2)、(3)是南禅“顿悟”说的三个主要意义;

∵合乎这三个意义的顿悟说,乃建立在“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理

∵论基础之上。这是目前我人所要说明的。说明中,大分为两个部

∵分:(一)文献的证明;亦即援引南禅的主要文献,来证明这个说

∵法。(二)论理的证明;亦即从逻辑上来证明这个说法。

∵首先是文献的证明。例如最原始的南禅文献──(敦煌本)《

∵坛经》,处处都在暗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

∵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

∵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21)

∵又如:“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

∵;自性悟,众生即是佛。”(22)

∵在这两段经文当中,都暗示一个不悟自性的众生就是佛;也

∵就是说,一个处于凡夫位的众生,已经是佛(23)。而底下的问答

∵,更可证明这点: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今后代人,如何见佛?

∵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

∵众生,觅佛万劫不得也!(24)更有一段经文,明言众生的

∵“自色身中”有“三性佛”:(1)清净法身佛

∵──────────────

∵21.引见《大正藏》卷51,页340。此中,“一念若悟,即众生是

∵佛”,原文误为“一念若悟,即众生不是佛”。现依民国65

∵年台北慧炬出版社出版之《六祖坛经流行、敦煌本合刊》页

∵92的经文,更正如文。

∵22.引见《大正藏》卷51,页341。

∵23.另外,(敦煌本)《坛经》经末有一首“见真佛解脱颂”(《大

∵正藏》卷51,页344),也有相似的诗句。

∵24.引见《大正藏》卷51,页344。

∵111页

∵;(2)千百亿化身佛;(3)当来圆满报身佛(25)。这在在都证明,

∵原始的南禅文献──(敦煌本)《坛经》,强烈地暗示“一切众生

∵本来是佛”这一命题。

∵其次,在记录惠能的弟子辈,特别是徒孙辈的南禅文献当中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命题,越来越显得明确。例如,有

∵一首题为“南宗赞”的“五更调”,疑为神会所作(26),而它的

∵第一段是:

∵一更长。如来智慧心中藏。不知自身本是佛,无明障蔽自

∵荒忙。了五蕴,□皆亡。灭六识,不相当。行住坐卧常作

∵意,则知四大是佛堂。(27)

∵在这首诗里,明白说到众生的“自身本是佛”;说到众生的

∵肉体(地、水、火、风等“四大”),是供奉佛的“佛堂”。──

∵南禅弟子主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以从这首“五更调”,

∵明显地看出来。

∵惠能的第四代弟子──黄檗希运(西元850年寂),在其<传心

∵法要>中,虽不曾明言“众生本来是佛”,但却也和《坛经》一

∵样,强烈地暗示这个命题;如说: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惟此一心即

∵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差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转失。使

∵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

∵,佛自现前。(28)

∵黄檗接着又说:“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

∵佛即是心。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

∵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若不决定信此,

∵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

∵更无别佛,亦无别心。”(29)显然,黄檗的话,是从“心、佛、

∵众生,是三无差别”的唯心论(华严经)观点,来谈“众生本来是

∵佛”;也就是说,这是在“理论”上,而不是“实际”上论定“

∵众生本来是佛”。但是,这也可以说,黄檗为“众生本来是佛”

∵这一命题,给了

∵──────────────

∵25.参见前书,页339。

∵26.有两首“五更调”,已确定是神会所作,收录在胡适《神会

∵和尚遗集》页460下。目前我人所引用的是第三首“五更调”

∵,胡适怀疑它是神会所作(见《神会和尚遗集》页479);但是

∵,从它的名字──“南宗赞”,及其思想内容看来,无疑地

∵是南禅弟子的作品。“东方宗教讨论会”上,游祥洲先生批

∵评笔者引用了作者可疑的文献;但是,只要确定它是南禅的

∵作品,作者是谁应该是无关紧要的。

∵27.引见胡适《神会和尚遗集》页477。

∵28.裴休<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收录于《景德传灯录》卷九

∵;引见《大正藏》卷51,页270。

∵29.同前书。

∵112页

∵一个更基础性的说明(30)。所以,他紧接着说:“若观佛作清净

∵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此人作此解,历河

∵沙劫终不得菩提,即是着相之故。”(31)

∵黄檗的这些话,不但让我人知道,它在“理论”上,已经给

∵予“众生本来是佛”一个更基础性的说明,而且更重要的,它还

∵说明:为什么“众生本来是佛”,就不必刻意地修行,就不必透

∵过固定形式、固定阶梯地修行?换句话说,黄檗的话说明了:“

∵顿悟”的确是建立在“众生本来是佛”这一理论之上。就黄檗看

∵来,由于“佛与众生更无差异”,所以众生不可“着相外求”,

∵不可“将心捉心”,因为“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

∵假修添”。黄檗甚至还说:“无始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

∵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来,无次第佛。”(32)──黄檗的话

∵,使我人在文献上证明南禅的“顿悟”说,确实是建立在“众生

∵本来是佛”的理论基础之上。

∵也许,正如上文所说,黄檗的“众生本来是佛”说,是建立

∵在唯心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不是就“实际”的现实情况而

∵说。但是,他的弟子,南禅两大宗派之一──临济宗的开创者,

∵临济义玄(西元867年寂)的语录,应该很难就“理论”上来解释

∵,而非得在“实际”上说明不可;他说:

∵如今学者不得,病生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

∵即便忙忙地

∵──────────────

∵30.在“东方宗教讨论会”上,创办人蓝吉富先生以及游祥洲先

∵生,批评本文原稿所引文献,都无法证明在“实际”上,“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蓝先生还以为,所谓“众生本来是佛

∵”,可能只是禅师激励弟子的方便语,并非“实际”上众生

∵真的已经是佛。同样,在台大哲学系的例行讨论会上,也有

∵不知名的一位先生,提出类似的疑难;而杨政河先生更就一

∵般化的观点批评说,禅宗的语录或公案,往往不能依其字面

∵的意义来了解。综合这些批评者的意见,他们以为,如果众

∵生在“实际”上已经是佛,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即使后来知

∵道了,为什么还要参公案、参话头,慢慢地修?这些疑难的

∵确是这两次讨论会中,笔者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首先,我

∵不否认许多文献所说的“众生本来是佛”,是就“道理”上

∵来说;例如上引黄檗的语录。但是,却也有不少文献,(如本

∵文已引数则以及底下所继续要援引的数则)都是从“实际”上

∵来说明“众生本来是佛”。尤有进者,下文还要就论理上,

∵以详密的逻辑论证,来证明:南禅的“顿悟”说,是建立在

∵“实际”上的“众生本来是佛”说。因此,不管就文献,或

∵就论理上,都支持本文的看法;那就是:南禅主张“实际”

∵上,“众生本来是佛”。其次,众生既然本来是佛,为什么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努力地,慢慢地参话头、参公案?

∵这个问题在下文我人将引《圆觉经》和《楞严经》来回答。

∵依这两部经,这是无法回答的错误问题。

∵31.同注(28)。

∵32.同前注。

∵113页

∵,□一切境。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

∵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识得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

∵底是!(33)

∵临济的这段话,(特别是“病在不自信处”,“自信不及”)

∵,明显地从“实际”的现实情况中,指示他的弟子(听法底)是“

∵祖佛”。有一次,有人请教马祖道一的弟子──大珠慧海“如何

∵是佛”?大珠回答说:“清谈对面,非佛而谁!”(34)这与临济

∵的“只你面前听法底是(祖佛)”,具有同一旨趣,那就是:就“

∵实际”的情况而言,一切众生(清谈对面)本来是佛。

∵在南禅的诸多文献当中,不但原始的(敦煌本)《坛经》,强

∵烈地暗示“众生本来是佛”;后代弟子所遗留下来的语录、公案

∵,明言“众生本来是佛”;而且,在某些文献当中,还收录南北

∵朝时代一些高僧的“众生本来是佛”说。这些高僧并非南禅弟子

∵,而他们的这种主张,却被收录在南禅的文献当中,足见“众生

∵本来是佛”,确实是南禅的重要理论之一。例如,《景德传灯录

∵》卷29,就收有梁?宝志和尚的<大乘赞>,其中有底下几句:“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35)再如,同书同卷,收有梁?善慧大士的一首诗:“夜夜抱

∵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

∵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36)这两首诗,无疑地

∵,都说到“众生本来是佛”。而后面一首,保宁禅师更站在后代

∵南禅的立场,以底下的诗颂来附和它:“要眠时即眠,要起时即

∵起。水洗面皮光,啜茶湿却嘴。大海红尘飞,平地波涛起。呵呵

∵呵呵呵,啰哩啰啰哩!”(37)

∵以上是就文献来证明南禅的“顿悟”说,乃建立在“众生本

∵来是佛”的理论基础之上。底下将更进一步从逻辑上,来证明这

∵个结论的正确性。不过

∵──────────────

∵33.《指月录》卷14;引见《卍续藏经》册143,页328。另外,

∵在《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卷51,页446)中,也有相

∵似的文句。所可注意的是,撰于明朝的《指月录》中的“祖

∵佛”两字,在撰于宋代的《传灯录》中,作为“祖师”。这

∵似乎可以说明:越是后代的南禅,越有主张“众生本来是佛

∵”的倾向。

∵34.同前书,页197。又,《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卷51,

∵页246),也有相似的问答,唯一的不同是,“清谈对面”的

∵“谈”字,作为“潭”。

∵35.引见《大正藏》卷51,页449。

∵36.同前书。

∵37.《指月录》卷二;引见《卍续藏经》册143,页44。

∵114页

∵,在没有展开逻辑的论证以前,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南禅所说的“

∵顿悟”,到底“悟”到了什么?到底“悟”到什么程度(38)?依

∵原始的(敦煌本)《坛经》,无疑地,那是悟到了佛地;换句话说

∵,不悟则已,一悟即究竟解脱、澈底成佛。例如,前引经文说: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39)又

∵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40)而元代

∵的宗宝本《坛经》(41),说得更清楚: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

∵即佛。(42)

∵又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

∵性,一悟即至佛地。”(43)这些经文,在在都证明南禅的“顿悟

∵”说,所悟的是佛境界,所入的也是澈底解脱的佛地。后代禅师

∵,也许由于根器的渐钝、明师的难求,以致无法像《坛经》所说

∵的那样,“一悟即至佛地”,而需要像《十牛图颂》(44),把悟

∵境分割成许多步骤;但是,原始的、真正的“顿悟”,应该是《

∵坛经》所说的才对。

∵另外,笔者还要再次提醒读者的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乙句,虽有许多文献(例如黄檗的语录)告诉我人,是就“理论”

∵上来说的,但也有不少文献明言是就“实际”的理实情况来说的

∵。而且,当我们在展开底下的逻辑论证之后,我人即可肯定,南

∵禅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乙句,是就“实际”的现实情况,而

∵非就“理论”来说的。底下是逻辑论证的展开:

∵前文说过,南禅的“顿悟”说可大分为三个阶段:(1)迅速

∵地体悟;(2)没

∵──────────────

∵38.在台大哲学系的例行讨论会上,刘福增教授曾要求笔者对这

∵些问题作答,他以为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逻辑论证的展

∵开。笔者要感谢他的这个建议。

∵39.同注释(21)。

∵40.同注释(22)。

∵41.即《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刊行于元朝至元年间,经后附有

∵南海释宗宝的跋,因此称为“宗宝本”。详见杨惠南〈坛经

∵的作者及其中心思想>乙文。

∵42.引见《大正藏》卷48,页350。

∵43.同前书,页351。其中,敦煌本《坛经》,“一悟即至佛地”

∵乙句作“一悟即知佛也”。这也许又再次证明了笔者的一个

∵看法:越是后代的禅法,越注重“顿悟”说,而它必须建立

∵在“众生本来是佛”的理论之上。

∵44.所谓“十牛图颂”,是古代禅师用图画与诗颂,来说明南禅

∵修行的十个步骤。《卍续藏经》册113,页917-941中,收有

∵两本《十牛图颂》(缺图)。依两本的序文,第一本的图是清

∵居禅师所绘,颂为则公禅师所作;第二本有明?云栖袾宏的

∵序文,说明颂是普明禅师所作,但他还说:“普明未详何许

∵人,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115页

∵有次第地体悟;(3)以平常的生活方式来体悟。现在,因为“顿

∵悟”是“一悟即至佛地”,因此(1)应详为“迅速地体悟而成佛

∵”;(2)应详为“没有次第地体悟而成佛”;而第(3)则应详为“

∵以平常的生活方式来体悟而成佛”。由于这三个意义是依南禅的

∵发展年代而分的,因此,第(1)个意义不必然包含第(2)、第(3)

∵个意义;第(2)个意义也不必然包含第(3)个意义。但是,反过来

∵,第(3)个意义一定含有第(1)、(2)个意义吗?乃至第(2)个意义

∵一定含有第(1)个意义吗?我们似乎也没有充分的文献来回答这

∵两个问题。因此,南禅的“顿悟”说,不管是早期或晚期,无非

∵是底下几个意义当中的某一个:

∵(一)迅速地体悟而成佛;

∵(二)没有次第地体悟而成佛;

∵(三)以平常的生活方式来体悟而成佛;

∵(四)迅速而且没有次第地体悟而成佛──(一)而且(二);

∵(五)以平常的生活方式,迅速地体悟而成佛──(一)而且(

∵三);

∵(六)没有次第而且以平常的生活方式来体悟而成佛──(二)

∵而且(三);

∵(七)以平常的生活方式,没有次第地迅速体悟而成佛──(

∵一)而且(二)而且(三)。

∵而笔者所谓要在论理上证明,‘顿悟’说建立在“众生本来

∵是佛”的基础上,意思是要证明底下的事实:如果南禅的“顿悟

∵”说成立,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亦必成立;也就是说,“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乃南禅“顿悟”说成立的“必要条件”

∵(necessary∵condition)(45)。由于南禅的“顿悟”说,无非是

∵上述(一)──(七)等七个意思之一,因此,要证明这个事实,等

∵于要证明底下的命题:

∵──────────────

∵45.李文原稿宣读于台大哲学系的例行讨论会时,曾肯定地说到

∵:“众生本来是佛”不但是南禅“顿悟”说的必要条件,而

∵且是“充分条件”(sufficient∵condition)。但是叶阿月教

∵授认为,南禅的“顿悟”说不只预设“众生本来是佛”,而

∵且预设《般若经》中的“空”,甚至其他经论中的“自性

∵(`Prakrti`)清净”;而刘福增教授、赵之振先生等人,也都

∵怀疑“众生本来是佛”是“顿悟”说的充分条件。因此,笔

∵者当场修正了我的看法,仅仅把它限制在“必要条件”之上

∵。但是,显然我的说明不够清楚,原稿的论证也不够详密,

∵因此刘教授及徐佐铭先生更进一步怀疑“必要条件”之说。

∵会后,郭博文、陈文秀教授等人,也都一致要求笔者做更详

∵尽的分析。由于这些批评与建议,使得修改后的本文,在论

∵理上显得比较充实,我要感激这些人;但是,也使得本文变

∵得繁杂而琐碎,这是应向读者致歉的。

∵116页

∵如果(一)──(七)中有一成立,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成立。....(Ⅰ)

∵在逻辑上,(Ⅰ)等值于底下的(Ⅱ);因此,要证明(Ⅰ),等

∵于要证明(Ⅱ):

∵如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成立,那么(一)──(七)都不

∵成立。....(Ⅱ)

∵其次,由于(四)──(七)都只是(一)──(三)的组合,因此

∵,(Ⅱ)等值于底下的(Ⅲ);所以,要证明(Ⅱ),等于要证明(Ⅲ)

∵:

∵如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成立,那么(一)──(三)都不

∵成立。....(Ⅲ)

∵总之,要证明:南禅的“顿悟”说,建立在“众生本来是佛

∵”的必要条件之上,等于要证明(Ⅲ)成立。底下就是(Ⅲ)的详细

∵证明:

∵首先,让我们先来证明:如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成立

∵,那么(一)也不成立。所谓(一)不成立,有两种情形:其一是,

∵虽然迅速悟入但却未成佛;这如《俱舍论》所说的,小乘人虽“

∵顿悟十六行(相)”,但却只是“见道”,而非澈底的解脱(参见

∵注释(20));又如晋?惠达《肇论疏》卷上所说的“小顿悟”义

∵,虽说“三界诸结....一时顿断”,但却只证入“七地”的“无

∵生(忍)”,七地之后还有八、九、十等三地,第十地后才佛(46)

∵。所谓(一)不成立的另一情形是:虽然究竟成佛但却慢慢地悟入

∵。这如一般经论、一般宗派所阐扬的法门;而惠达《肇论疏》卷

∵上所说的“大顿悟”义,也应属于这一情形(47)。那么,为什么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成立,一定会得到这两种情形之一呢?

∵这是因为,既然众生本来不是佛,换句话说,在“实际”上而非

∵“理论”上,(此前文已经说过,)众生有许多烦恼缺陷,那么他

∵如何可能在一转念之间(《坛经》所谓的“一念修行”),就迅速

∵地把这些“实际”上存在的烦恼缺陷去除掉呢?即使能够迅速地

∵把某些烦恼缺陷去除掉,又如何可能把所有的烦恼缺陷去除掉呢

∵?所以,必须在“实际”上(而非“理论”)上,预设众生已经是

∵佛,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佛(有虚妄的烦恼故),才有可能在一转

∵念之间开悟成佛。这是我人之所以认为,第(一)种“顿悟”义必

∵须预设“众生本来是佛”的原因。

∵──────────────

∵46.参见《卍续藏经》卷150,页858。其中,七、八、九、十地

∵都是未成佛前修菩萨行的阶位;“无生忍”是一种禅定的工

∵夫,达到这种禅定工夫的,一般称为“不退转地”菩萨。而

∵“小顿悟”是指支道琳、道安、(匡山)慧远、真安埵、僧肇等

∵之主张。

∵47.同前书。此中,“大顿悟”是指竺道生的主张。

∵117页

∵其次,我人还要进一步证明:第(二)种“顿悟”义,也必须

∵预设“众生本来是佛”。换句话说,我人要证明:如果“众生本

∵来是佛”不成立,那么(二)也不成立。

∵所谓(二)不成立,也有两种情形:其一是,没有次第地悟入

∵但却未成佛;这如前文所说的“小顿悟”义(48)。另一是有次第

∵地悟入而成佛;这如《法华经》所说的“龙女成佛”(49),而北

∵禅以及前文所说的“大顿悟”义,也应属于这一情形。现在的问

∵题是:为什么众生本来不是佛,就会得出这两种情形之一?这是

∵因为:既然在“实际”上众生有许多缺陷,那么他就必须一步一

∵步地把这些缺陷去除掉,否则他就无法成佛。所以我人说,如果

∵众生本来不是佛,(二)就不成立;也就是说,第(二)意义的“顿

∵悟”说,必须预设“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最后,我人还与证明:如果众生本来不是佛,那么(三)不成

∵立。所谓(三)不成立,也同样有两种情形:其一是,众生虽以平

∵常生活方式来体悟,但不能成佛;例如一般凡夫。另一是,众生

∵虽然成佛,但却不是用平常的生活方式来体悟,而是刻意地修行

∵;这如一般的经论、宗派所说。底下我人要证明:这两种情形都

∵会从“众生本来不是佛”得出。因为,既然众生本来不是佛,一

∵定会有许多“实质”(而非“理论”)的缺陷,这些实质的缺陷如

∵何能在平常的行住坐卧当中去除掉呢?如何能够以“平常心”来

∵去除掉呢?如何能说“道不用修”呢?如果道真的“不用修”,

∵为什么大部分的人也在行住坐卧当中,却没有成佛呢?也许主张

∵这种“顿悟”说的人会反驳说,那是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努力地

∵、用心地修;但是,一旦努力、用心,还能说是“平常心”吗?

∵要解消这一连串的疑问,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预设众生在“实

∵质”上(而非“理论”上)已经是一尊佛;换句话说,唯有预设众

∵生在行住坐卧当中已经是一尊“实质”的佛,才能说明为什么他

∵不必努力地、刻意地

∵──────────────

∵48.读者不要因为这个例子与“迅速悟入却未成佛”的例子相同

∵,就以为“迅速悟入”与“没有次第地悟入”具有相同的意

∵义。因为在现实的例子当中,没有次第(没有阶梯)可以很迅

∵速,例如火箭的升空;而很迅速也不一定没有次第,例如物

∵体滚下楼梯来。在小乘,“见道”是“顿修”,但却有十六

∵个步骤(次第)──所谓的“十六行相”。(参见注释(20)。)

∵可见,“迅速”与“没有次第”意义不同。

∵49.《妙法莲华经》中的裟竭罗龙王女,虽说是“忽然之间....

∵成等正觉”,但其间乃夹有一个阶位──“不退转”地。(详

∵见《大正藏》卷9,页35;又参见注释(20)及(46)。)

∵118页

∵、以“平常心”就可成佛。所以,我们说,第(三)意义的“顿悟

∵”说,必须预设“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总之,南禅的“顿悟”说,不管是早期的或后期的,无非是

∵(一)至(七)等七个意义之一;其中(一)、(二)、(三)是最根本是

∵。而这三个最根本的“顿悟”说,都必须预设“众生本来是佛”

∵;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是佛”,的的确确是南禅“顿悟”说的

∵“必要条件”。

∵然而,“众生本来是佛”是汉译印度经论所本有的吗?下文

∵将针对这个问题来做探讨。

∵三、“佛性”与“众生本来是佛”说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明显地是从“一切众生皆可

∵成佛”的“佛性”(如来藏)说转化而来。这不但可以从(敦煌本)

∵《坛经》处处提到“佛性”一词看出来,也可以从圭峰宗密(西

∵元780-841年)──一位介于禅宗与华严宗之间的唐代高僧──所

∵说的话看出来:

∵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此性是禅之本

∵源,故名禅源....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

∵净禅。....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50)

∵在印度,“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性”(如来藏)说,是

∵《大般涅盘经》等中、后期大乘经论的主张。本文不想讨论这些

∵经典的成立经过,也不想探究“佛性”或“如来藏”这些名词的

∵全盘意义。本文只想指出,南禅在建立其“顿悟”理论时,如何

∵了解这些经论所说的“佛性”或“如来藏”(51)。

∵首先,我人要指出的是:在汉译的“佛性”经论当中,虽曾

∵说到众生身心当中已有如来的智慧、十力等功德,但都不曾说到

∵“众生本来是佛”。例如,《大方等如来藏经》说:

∵──────────────

∵50.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引见《大正藏》卷48,

∵页399。

∵51.在台大哲学系的例行讨论会上,叶阿月教授曾指出,本文原

∵稿不曾对《大般涅盘经》的版本做说明;而杨政河先生则批

∵评,本文原稿未曾引用(四卷)《楞伽经》──早期禅宗的重

∵要典籍──中的“如来藏”说。笔者以为,版本的问题应是

∵校刊时或考证时才会产生,而《楞伽经》的引用并无助于本

∵文的结论。

∵119页

∵尔时世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

∵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

∵,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

∵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52)。

∵又如,《大般涅盘经》卷九也有类似的说法:“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53)

∵这些经文明白地说到,一切众生具足佛陀的所有功德,但却

∵不曾宣称一切众生已经或“本来”是佛。而且,即使这样的主张

∵,也受到其他经典的批判;例如,《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七即批

∵判说:

∵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

∵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

∵名佛性。一切众生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54)

∵明白地,经文说到:“一切众生....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而卷九之所以说“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那是就“三种有”中的“未来有”而说的,并非就“

∵现在有”说。卷三十六甚至更说:“若有人言,一切众生定有佛

∵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

∵僧!”(55)可见,即使像《如来藏经》乃至《涅盘经》卷九那样

∵的说法,──只说到“众生身心当中已有佛的功德”,都受到其

∵他经典的批判,更不必说“众生本来是佛”了。

∵总之,“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只是南禅一系的特有主张

∵(56)。就汉译

∵──────────────

∵52.引见《大正藏》卷16,页457。

∵53.同前书,卷12,页419。其中,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都是佛陀所具备的德相。

∵54.同前书,页524。此中《涅盘经》卷27批判卷12之经文,可做

∵底下的解释:《涅盘经》前十卷是本经的原始部分,代表较

∵早期的“佛性”说。而后三十卷属于晚出的部分,因此在内

∵容上有不同于前十卷的地方。参见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

∵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1年。)八章、二节。

∵55.引见《大正藏》卷16,页580。

∵56.在台大哲学系的例行讨论会上,叶阿月教授引用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来证明北禅也有“众生本

∵来是佛”的主张。但是,笔者以为,神秀偈的“佛性”说,最

∵多只能解释成《如来藏经》或《涅盘经》卷九的“佛性”说,

∵亦即最多只能解释成“众生身心当中已有如来的德相”,而不

∵能解释成:在“实际”上,众生本来是佛。否则他不会主张“

∵渐悟”。

∵120页

∵的印度经论看来,我人看不出有这种说法的任何迹象。

∵本文原来应在这里结束;但是,也许有人会提出底下的一些

∵问难,因此笔者先在下文回答。

∵首先可能提出的问难是:婆薮盘豆(世亲)所着之《涅盘论》

∵,明言“众生本来是佛”;因此,这一说法乃印度所本有的。例

∵如,圭峰宗密,在其《圆觉经大疏》卷中之二,就曾引《涅盘论

∵》证明“众生本来是佛”;他说:“六、本来成佛....涅盘论解

∵深密义云....众生是佛故微密。”(57)这种问难是错误的,因为

∵《涅盘论》中“众生是佛”的主张,乃就不可言诠之“真如”(

∵自性如如)而言,换句话说,是就最真实的“道理”来说,而非

∵就“实际”的现实情况来说。这只要检阅《涅盘论》原文,即可

∵证明这点:

∵云何微密?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内有佛亦非密,非有非无

∵亦非密,众生是佛故微密。云何众生是佛?众生非有、非

∵无、非非有、非非无,是故众生是佛。(58)

∵论文以众生“非有”乃至“非非无”来解释“众生是佛”,

∵明显的是依不可言诠的“真如”而说的。有关这一点,还可以从

∵世亲的另一着作──《佛性论》得到旁证。《佛性论》显体分第

∵三、如来藏品第三,曾以三义解释“如来藏”(佛性)一词,其第

∵一义“所摄名藏”中说:

∵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一切众生悉

∵在如来智内,故名为(如来)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

∵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

∵、众生为如来藏。(59)

∵这是说,一切众生都在如来的真实智慧的认识范围当中,因

∵此说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这并没有就一般的常识层面说“众生本

∵来是佛”。

∵其次,《佛性论》解释“如来藏”的第二义“隐覆为藏”时

∵说:“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

∵(60)而解释第三义“能摄为藏”时说:“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

∵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61)这两种解释,也都不

∵曾从“实际”的现实观点,来说明“众生本来是佛

∵──────────────

∵57.引见《卍续藏经》册14,页308。

∵58.引见《大正藏》卷26,页277-278。

∵59.同前书,卷31,页795-796。

∵60.同前书,页796。

∵61.同前注。

∵121页

∵”。可见圭峰宗密的引文是断章取义。

∵对本文的另一个可能的问难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简称《圆觉经》),曾明言“众生本来是佛”(62);因此,这

∵个说法是印度所本有的。对于这一问难,笔者的答覆是:《圆觉

∵经》已在学界被认定为成立于中国的“伪经”(63),因此,不能

∵以这可疑的文献来驳斥本文的论点。

∵我人还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圆觉经》所主张的“众生本来

∵是佛”的说法,有许多内在的、不可解决的问题;有趣的是,这

∵些内在不可解决的问题,也都反应在经文当中。例如,经中的金

∵刚藏菩萨,即曾责问说: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

∵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

∵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64)

∵依经文,金刚藏菩萨向佛提出三个问题。在这三个问题当中

∵,经文只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来不会再生起无明,因为“如

∵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65)。但是,对于第

∵一个问题──“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会有无明?”以及第二个

∵问题──“如果无明本有,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却没有任

∵何合理的答覆。经文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和比喻,来说明没有答覆

∵的理由,而其结论却是:“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

∵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66)。

∵同样被视为“伪经”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卷四,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也提出

∵了类似的问题:“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

∵此沦溺?”(67)而经文的回答,与《圆觉经》一样:“妙觉明圆

∵,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68)

∵──────────────

∵62.例如,《圆觉经》曾说;“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

∵习此心得成就者....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引见《大正

∵藏》卷17,页915。)

∵63.有关《圆觉经》,及下文提到的《楞严经》乃“伪经”的问

∵题,请参见: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后编第十章“

∵如来藏并?密教关系?疑伪经”,第二、三节(页493-519);

∵法藏馆,京都,昭和53年(第二刷)。

∵64.引见《大正藏》卷17,页915。

∵65.同前注。

∵66.同前书,页916。

∵67.同前书,卷19,页121。

∵68.同前注。

∵122页

∵总之,这些被认为是中国人所写的“伪经”,都宣说“众生

∵本来是佛”,但也都遭遇了无法解决的内在问题;那就是:众生

∵本来是佛,为什么会有无明?为什么会堕落而沦溺在生死轮回当

∵中?

∵而南禅,──主张“众生本来是佛”的南禅,虽然叫人不看

∵经论,说“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69),但是,它能因

∵而就避免这种理论上的内在问题吗?

∵四、结∵论

∵“顿悟”一词是印度所本有,也是南禅的开创者──惠能之

∵前,已热烈讨论于中国佛学界的重要概念。但是,南禅的“顿悟

∵”说,却具有完全不同于前人的主张。从南禅遗留下来的文献,

∵以及逻辑的推理,我人可以证明:南禅这种异于前人的“顿悟”

∵说,必须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命题为必要条件;也就是

∵说,南禅的“顿悟”说,必须建立在“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理

∵论基础上,才能成立。

∵然而,从印度传来的经论看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说

∵法,是印度所没有的。甚至,像《如来藏经》、《涅盘经》卷九

∵那样的说法,──只说到“众生身心当中有佛的功德”,还未说

∵到“众生本来是佛”,也都会受到其他经典的严厉批判;这更证

∵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主张,并非印度所本有的。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有其内在的、不可解决的问

∵题存在;这都反应在主张这个说法的“伪经”──例如《圆觉经

∵》、《楞严经》之上。这些不可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不是主张这

∵个说法的南禅弟子所能回答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建立于这

∵个说法的南禅“顿悟”说,也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内在问题;同样

∵地,这更不意味着,南禅的“顿悟”说,没有存在的价值

∵──────────────

∵69.《五灯会之》卷七;引见《卍续藏经》册138,页116。

∵123页

∵(70)原因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主张,只是南禅“顿

∵悟”说的“必要条件”;我人不能因为它的必要条件具有不可解

∵决的问题,就推论到它也具有同样的问题;否则,我人就犯了逻

∵辑上的谬误(71)。

∵──────────────

∵70.在“东方宗教讨论会”上,惠敏法师曾问:为什么笔者要特

∵别强调“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命题,有其内在不可解决的问

∵题?难道这些问题在其他宗派或经论之中,有更合理的解答

∵吗?的确,在其他宗派或经论之中,有关无明如何来的问题

∵,也并没有合理的答案。例如,《大智度论》卷90,论主龙

∵树即说:“若无明因缘更求其本,则无穷,即堕边见,失涅

∵盘道。是故不应求。”(引见《大正藏》卷25,页697)但是,

∵在这些宗派或经论当中,“无明”由来的问题并不是由其基

∵本理论所引生,因此,可以像龙树所说的那样,──“不应

∵求”;基本上,这些问题可以视为“十四无记”或“六十二

∵见”之一。反之,禅宗或《圆觉经》、《楞严经》中的“无

∵明”问题,却因其基本理论──“众生本来是佛”而引生,

∵因此不可视为“不应求”,这是本文特别强调“众生本来是

∵佛”这一命题,有其内在不可解决之问题的原因。另外,惠

∵敏法师的问难,似乎还隐含着另一问题:会不会因为笔者的

∵这种特别强调,而损及南禅“顿悟”说的存在价值?他这种

∵隐含着的问题,使我做了更详密的反省;这点应该感谢他。

∵71.具有底下形式的论证,是不合理的论证;如果P,则Q;Q有

∵F性质;所以,P也有F性质。底下是一个实例:如果***在日

∵本,则***在亚洲;“***在亚洲”为真;所以,“***在

∵日本”亦为真。在这个实例当中,两个前提皆真,而结论却

∵假;可见这个形式的论证是不合理的。──在逻辑上,一般

∵称之为“肯定后件的谬误”(the∵fallacy∵of∵affirming∵the

∵consequent)。

∵主∵∵要∵∵参∵∵考∵∵书∵∵目

∵(1)《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

∵大梵寺施法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大正藏》卷48。

∵(2)《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元?宗宝编,《大正藏》卷48。

∵(3)《神会和尚遗集》,胡适校,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台北

∵,民国57年。

∵(4)《景德传灯录》,宋?道源编,《大正藏》卷51。

∵(5)《古尊宿语录》宋?颐藏主集,《卍续藏经》册118。

∵(6)《指月录》,明?瞿汝稷集,《卍续藏经》册143。

∵(7)《大方等如来藏经》,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正藏》卷

∵16。

∵(8)《大般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卷12。

∵(9)《涅盘论》,婆薮盘豆着,元巍?达磨菩提译,《大正藏》

∵卷26。

∵(10)《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卷17。

∵(1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

∵藏》卷19。

∵(12)《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卷85。∵∵∵∵∵∵∵∵∵∵∵∵∵∵∵∵∵∵∵∵∵∵∵∵∵∵∵∵∵∵∵∵∵∵∵∵∵∵∵∵∵∵∵∵∵∵∵∵∵∵∵∵∵∵∵∵∵∵∵∵∵∵∵∵∵∵∵∵∵∵∵∵∵∵∵∵∵∵∵∵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