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评述

妙华

概∵∵述

《禅林宝训》又名《禅门宝训》,正文共两卷,是宋代妙喜、竹庵、士圭三位禅样师从历代禅师语录中收集整理辑录而成的。明代净善长老再次加以重新编排,收集历代禅师言行语录三百篇,所选内容皆是佛教“精简警世上乘作品》”∵∵(民国道安《重印序》)。宋元明清历代丛林禅门学人及诸山长老皆以此为案头清供,视之如座右铭,并将其当作治理丛林、教化门人的训文。近代兴起丛林学堂教育后,将其作为国文兼人格道德教育的范本。

关于《禅林宝训》的注释本,明清两代有五家之多:1.∵∵《禅林宝训音义》是明代崇祯乙亥年(1635)云栖比丘大建校正,主要是以断句和校正错偏为主。2.∵∵《禅林宝训合注》是清代庚寅年(1650)虎林净慧居士张文嘉校定,以前人的校注为蓝本,兼采众家之长的注释本。3.《禅林宝训拈颂》是清代甲千年(1654)临济宗三十二代慧云寺住持褒翁盛所作,是针对禅林流弊及学人存在的问题,从《宝训》中拈出一二来启发门人德学。4.《禅林宝训顺朱》,清代戊千年(1678),四川重庆华岩德玉长老作,则完全是一种有感而发的点评。5.∵∵《禅林宝训笔说》,清代康熙丙戌年(1706),湖南衡阳西乡紫云峰佛国寺频吉智祥所作。

在五家注述中以《禅林宝训笔说》较为圆满,其中有注释,也有评说,所以本文以此为蓝本,参考其余四家注释,并结合现代寺院管理中存在的缺漏,以及学人普遍存在的通病,以《禅林宝训》引以为鉴,这对今天的寺院管理及僧团的建设会有所裨益。∵∵

续明上人在评价《禅林宝训》的价值及其地位时说:“全书大旨,要在使∵∵‘学者削势力人我,趋道德仁义’,语语真切,字字珠玑,可做为缁徒敦品、志学、励道、应事、宏法、临众之圭臬。,,并言其中文章“朴质恳切,深中时弊”,全是诸位祖师为“建僧护教”,“针对流弊”而发。由此,可见对《禅林宝训》进行钩沉、评述,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禅林宝训》的内容上自黄龙禅:J币(宋代),下至佛照、简堂长老(明代),所收集内容极其精广。智祥老人在《禅林宝训笔说序》中自述说:‘‘予自参学以来,读之已四十春秋,如饮醍醐,如餐妙药。立身接物之际,间尝窃取一二言,奉为典型,虽不能媲美乎前贤,亦或者不见哂于今世。”古人读《禅林宝训》感慨如此,更何况今天有志于参学访道之学子乎。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存,虽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不在乎己。”∵∵(《谭津集》)

道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所以收集者将其置于三百篇之首,以表明道德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是最尊贵最美好的。所以宋代佛日契嵩禅师经常教导大众:有了道德,虽然是一介凡夫,但他并不贫困;没有道德,虽然有权有势也行不通。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是无形的,但它却有着有形的感召力,是权势所不能企及的。在今日佛教僧团的建设中,建立健全丛林制度是必须的。但要真正树立起学风和道风,住持人的道德是第一位的,这是由佛教的宗旨及其精神决定的。它无法像社会其它团体那样完全用行政命令、行政手段来行事,所以道德感召统理大众,结合丛林规制,才有可能建立清净的道场。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时人,他们的父亲将死,遗命立叔齐继承王位,叔齐以兄弟情义为重,认为有兄长在,我若在位是不仁义的;而伯夷以父王遗命为尊,认为我若在位是不孝的,两个人因此都逃走了。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以亡国为耻辱,不食周朝的粮食而最终饿死。他们虽然流落他乡,饥肠辘辘,因为有道德,以道德为重,所以今天用伯夷和叔齐赞美某人,人人都会欢喜。这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崇尚,也反映了道德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佛日契嵩禅师用正面事实对道德立论之后,唯恐学人不能信服,又举出夏朝桀和商朝纣王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夏桀和商纣是两个残暴、荒淫无度的人,他们虽然是有权有势的一国之主,但因为没有道德,用他们来比某人,而没有人会高兴。所以说,学人的忧患在于没有以道德来立身,而不在于没有权势地位在自己手中。智祥老人在《禅林宝训笔说》道德篇后说:如果能使“道充德备”,∵∵自然“天龙恭敬”,也不以此为喜,哪有什么,“势位”之忧呢?须知“道德恒存千存”,而“势位及身而尽”。学者于此,当‘猛空修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