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4.∵知母

菩提心是成佛之必需品,它的培养分为两种同样有效的方法,一为七重因果修心法,二为自他交换修心法。

由此章题至第二十章题,属于依七重因果修心法而培养菩提心的内容。

七重因果修心法以平等心为基础,顺序修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及增上心,最终便成就菩提心。

知母是七重因果修心法中的第一步,亦是比较难生出觉受的一个环节,但在此重生起后,其余之六重因果相对来说并不太难成就。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在今生中的母亲对我恩德极深。她不但辛苦地怀胎、生产,并把我养育成人,而且更因她的赋予这个人身,我现在才有机会成就无上佛境。

在无始以往的轮回中,我曾经历的胎生无数,在每一次胎生中,我都有一位母亲。由于过往生之次数无量,所以每一位有情都曾经不止一次当过我的母亲,其恩与我今生中的母亲一样深重。

由现在起,我必须平等地视一切众生为我的母亲!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5.∵念恩

在禅修知母后,我们下一步便修念恩,亦即念一切如母众生对己之恩德。如果前面章题之觉受坚固,对现章题的禅修一般不会太难。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的今世母亲恩德极大。在我生病时,她情愿代我受苦;在我生命受到威胁时,她情愿以自己生命交换我的安全。为了我,她什么都愿意做、什么苦也甘愿承受,完全没有自我。

既然众生皆曾是我的母亲,而我今世母亲之恩德极深重,每一位众生对我的恩德必然亦相同。在过去生中,这些众生曾似我今世母亲般,为我牺牲一切,深深地疼爱我、照顾我。虽然我现在已不记得过去生的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我的恩典不复存在。虽然这些是过去的事,但这亦不代表他们不再对我有恩。所以,我必须对每一位众生平等地念恩,犹如我念今世母亲之恩一样!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6.∵报恩

在有了知母及念恩的基础后,我们进而禅修七重因果中的第三重——∵报恩。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单单思维如母众生的恩德深重,却什么都不做,便似是同情母亲患病,但却不为其治病般愚笨。现在众生被烦恼所主,身不由己,犹如发了疯般不断造作不利于自己的恶业,因而种下了恶因,故此受着种种痛苦的果报。我必须把他们从痛苦中救度出来,令其安乐,以报答他们对我的深恩!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7.∵慈心

慈心是七重因果中的第四重。如果缺乏了知母、念恩及报恩此三重前因作为基础,慈心是不可能生出的。

许多人把慈心与悲心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有所分别,慈心是指愿众生得乐,悲心则指不忍见众生受苦。此处所指之慈及悲,又不同于世俗上所说之慈悲。世俗上所说的慈悲,通常乃指对自己亲友的贪爱,而并非普遍地不分亲疏,对上至亲友而下至一条毛虫的慈悲之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一切众生正如我的今生亲母。如母有情误以为轮回中的有漏乐为真正的福乐,为此而拼命地做诸种恶业,却不知其实质为苦。他们一直受着无比痛苦,就连世俗上的福乐也得不到,何况究竟的福乐呢!我当愿他们得到福乐与福乐之因!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8.∵悲心

在修完慈心后,我们进而修悲心。

悲心的定义是不忍见众生受苦,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观想三恶道的苦等,犹如在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中所修,唯一不同的是,在修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时,我们观苦而对自己之受苦生悲心,现在我们观苦而用此培养对众生的悲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没有众生愿意受苦,可是他们不但长期承受着地狱、饿鬼、畜牲及其它道之痛苦,屡屡像牛、羊般被屠夫活活宰杀,而且他们只懂得忙于世俗琐事,以致无法由痛苦的因果循环中出脱。我当愿他们远离痛苦及苦因!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9.∵增上心

七重因果的第六重是增上心,此乃慈心与悲心之延伸。增上心是指由自己一己承担令如母众生得乐离苦的重任之决心。在第十六章题中,我们曾修习与本章题内容相似的报恩心,但二者并不相同。此二者之分别是,报恩心属于一种愿望,而增上心则较似一种承担性的决断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如母众生被痛苦所逼,亳无福乐可言,我应当承担令他们得乐离苦的事业,令他们得到快乐与乐因,也令他们远离痛苦与苦因!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0.∵菩提心

七重因果修心法之命名,乃因其先后因果的关系,譬如知母是念恩的基础,而念恩是知母的结果。前面由知母开始,直至增上心之禅修,为菩提心打好了根基。

菩提心是指为利益如母众生而发愿成佛的心。这种发心是大乘、上士之发心,亦是成就佛境之必需,所以传统上把它尊称为“诸佛之父”。有了菩提心者,哪怕他没有什么别的成就,也堪受人、天之顶礼及尊敬,而且名为“佛子”。如果生出了真正的菩提心,我们的任何修行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其力量亦增长得更大。同样的一件善业,若以菩提心为动机而作,其力量会变得不可思量,其果报亦会增长许多倍。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虽然我决心令如母众生得乐离苦,但我现在有这种能力吗?没有!我现在连自己也未得乐离苦,何况引导其它众生呢?世上只有佛陀才具足一切功德与能力,并断除了一切过失,且又以平等的悲心对待众生,所以只有佛陀才有最高的悲心、智慧与能力救度众生。我必须尽快成就佛陀之境界,以利益众生!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1.∵自他交换

培养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与传承,一为七重因果修心法(第十四至第二十章题),另一为本章题之自他交换修心法。

自他交换的主旨,是以利他的心完全取替我们一贯所持的自利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我都紧紧抱着自利的心,可是这种心为我带来什么利益了吗?没有!我至今仍在轮回中受苦!反过来说,佛陀舍弃自利心,而只利他,结果他却成就了无上佛境。由此可知,自利心其实令我吃苦,利他心反而才对己、对人都有大利益。

正如我自己只想要快乐而不想受苦,众生也都一样。利他能令众生满足,又令功德增长,且又令诸佛欢喜,所以我必须以利他心完全取替自利的心。从今开始,我舍弃自己,只以众生之利益为首。我把自己的福乐与善业布施予众生。他们的痛苦及罪业,便由我一人承受吧!我必须承担令众生得乐离苦的大任,所以我必须成就无上佛境!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2.∵誓发菩提心仪式

在对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菩提心有所体验后,我们便可以依仪轨而受持菩提心。在第一次受戒时,必须依止具此传承的师长而受。在此之后,我们可以挑任何日子,在佛像面前重受此律仪。

发心律仪的自受方式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为了利益一切如母众生,我必须迅速成就佛境,为了这目的,从现在至成佛为止,我愿受持菩萨戒,并修习佛子行,以令成就佛境!

在如此思维后,三遍念诵:

诸佛菩萨众恳祈垂念我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之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我今为利生发起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于生起已得戒之信心后,以欣喜心念诵:

今生我具果善获此人身

今日生佛族是为诸佛子

自今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无过最胜种不会有染污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3.∵发誓后之学处

在依仪式受持了菩提心后,为了守护令菩提心不退失,我们必须学习并遵守菩提心的学处。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菩提心的利益极大。在发心后,我成为大乘行者,从此堪称“佛子”而胜于罗汉,更因此而成为人、天礼敬的功德田。由于菩提心的力量,我积集功德之修持变得容易,极大罪障亦可以在短时间中忏净,而且所愿皆成、不受侵害、修行迅速成就,最后更会达到佛境。由于菩提心的大利益,我必须日夜六次发此大心,永不舍弃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并精进地积集功德与智慧之成佛资粮!我必须断除欺诳师长、令行善业者生悔、诽谤菩萨及欺骗有情此四黑法,并奉行不妄语、引领众生入于大乘、视一切有情为佛及持正直心此四白法!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提心学处等戒律之相关典籍,并致力于日夜守护这些学处。

24.∵布施度

布施度包含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财布施指施予物质需要,法布施是指以佛法利益众生,无畏布施则指令众生免于危难及死亡。布施度的定义是指能施的心,而并不一定指布施之行为本身。填饱一切众生的肚子虽然是大布施善行,但这本身不一定成为布施度,端看其发心而定。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悭吝是贫穷的主因。反正我迟早必遇死亡而失去一切,倒不如趁有机会时多作布施而利益众生,令未来生可以得益及早日成佛。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以能舍的心,对如母众生施以佛法、对在危难中的有情施以救护、对有需要的任何有情施以资财及一切所需!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布施度之修持。

25.∵持戒度

持戒度的精神在于遮止不善的心。在共下士道之中,我们修学以十善业为主之戒行。在共中士道中,我们以欲求解脱之心而修学别解脱戒。在上士道中,我们以菩提心为持戒的动机,并加上菩萨戒之修持。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戒是一切善德之根,能遮止三恶道,并能引生定及慧。

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好好地受持一切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持戒度之修持。

26.∵安忍度

面对任何痛苦及困难而不被干扰,即是安忍。若配合菩提心而修安忍,即为安忍度。

安忍分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定解法忍三者。耐怨害忍指面对众生之施害的安忍,安受苦忍指对其他自然发生之苦的安忍,而定解法忍则指甘愿对佛法作闻、思、修而不生疲累之忍。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嗔心是最大的罪业,因为它能把所有功德于一弹指间毁灭,令我们造作杀生等大恶业而堕于三恶道中。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修安忍度。在面对怨敌加害时,我愿默默承受而不生嗔心!对贫困、病难等苦,我愿默默忍受!为了修学正法,我愿接受任何大苦!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安忍度之修持。

27.∵精进度

精进是懒散的对治,也是令我们实践善行的原动力。其它五度之修持,均依赖精进度作为动力。

精进分为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益精进三类。披甲精进是指不畏危险或痛苦而利益众生的精神,摄善法精进是指努力于学习及修持,而饶益有情精进乃指努力不懈地进行利生事业。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懒逸会导致我不得成就,精进却令我的成就迅速与广大。如果我具足精进,便会一步一步地走向佛境。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不畏危险,而勤于修学正法及利益众生!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精进度之修持。

28.∵禅定度

心能安住于一善法上,便是禅定之定义。在成就禅定后,我们能把心固定在任何念上,即使在睡眠中仍能保持专注力,而且烦恼亦会自然减弱。

在本章题中,我们主要修习成就禅定度的决心,正式修定的方法将在第三十一章题中教授。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禅定度能令我具专注力、烦恼减少、引发能利益众生之神通及具备修止观双运的条件。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行持禅定度!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禅定度之修持。

29.∵般若度

“般若”即“智慧”之意,它包含了胜义慧、世俗慧及饶益有情慧此三类。

在本章题,我们主要修习成就般若度的决心,由第三十二至第三十六章题才是正式修般若慧的阶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般若度是六度中极为重要之一环。成佛必须具备功德与智慧二者,而般若空性慧正是后者。若缺乏了般若慧,要成佛绝无可能。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通达世俗慧、胜义慧及饶益有情慧!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般若度之修持。

30.∵四摄

六度是令自己成就之方法。在圆满了六度后,我们应进而以四摄的方式来令他人成熟。

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及同事此四种修持方式。布施之定义前面章题已述及,爱语是应机说法的意思,利行是指协助他人把教法实践,同事则指以身教方式教育他人。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布施能令人生欢喜心,爱语令人学懂正法,利行令他们被引导而入于实修,同事则能起以身作则之作用。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透过四摄之方式,引导其它众生走向正法之道路!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四摄之修持。

31.∵止

止与观二者,分别与定学及慧学二者,及禅定度与般若度二者,有直接之关系。定学及慧学是中士、小乘者及上士、大乘者之必需,所以我们必须致力于成就止与观。

止观二者之利益无穷。若配合出离心而修,它们便可令行者解脱。若进而配合菩提心而修,它们便可令行者成佛。若成就了止,我们便能把心固定于善法上安住不散,所以这是十分有利于修行的一种成就。观则指依赖于定力之上、善观察事物之本质。止观二者相辅相承,观好比一盏明亮的灯,止则好比稳稳地持此灯的手,二者配合便可令我们看到空性,犹如在黑暗中持灯看画。若缺乏了观,就如灯光不明而无法看画;若缺了止,则如持灯之手不定,令明灯之光影摇晃飘忽,以致仍然无法看画。

若无止之力,观是无法深入进行的,所以在止观二者间,我们必须先修止。修止有许多种方法,而本章题挑选了以本师释迦牟尼形相为专注所缘境之方法。在依照章题的教授而禅修时,我们应对佛陀之莲座、月座、袈裟、手印等一一细节尽力观清,把心定于其上使不散失,越久越好。这其中有两个要求,一是要令显像明显、清楚,二为令心能住于其上。在开始修时,我们既不能观得清晰形相,也无法令心安住其上,所以我们只求有个大概轮廓即可,并要耐心地坚持训练。在渐渐进步后,我们便可以把佛相之细节观清,而且住定之时间亦会延长。有关这些,传统上有极多开示,但它们可被概括为以八种方法断除五种过失、依六力及四作意而经历九个成就阶段等教授,读者宜依《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掌中解脱论》研学(注:亦见于法师着作《甘露法洋》中)。

在修定时,我们虽亦可以日常禅修之方式进行,但较有效之方法是闭关专修。在闭关时,我们必须在合宜的地方进行,而且应少欲、知足、断除世间杂务,更应断除贪欲及谨慎地保持戒行清净。在初修时,我们并不采用其它菩提道次第禅修的一天三或四长座的方法修定,而应改以每天分为十多短座而进行,以保证每一座的质量。

禅定的修持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成就禅定。

正行

观想顶上佛陀发放出一尊形相与其相同、大小如一姆指的分身在我们眉心对面之虚空中,在将其身相每一细节均在意念观想中清晰现起后,把心念系于此形相上,令不漂离或散乱。

结行

在修定完毕后,先观面前佛陀融入自己身体,然后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顶上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禅定法门之有关典籍。

32.∵人无自性

我们被囚于六道牢狱之中的根本原因乃无明、我执。对治无明、我执之方法是成就般若智。如果具备出离心及菩提心,甚至还成就了止之标准,但缺乏了智慧,则仍然无法成佛。智慧分为许多种,但在这里主要狭指无我空性智慧。由于空性智慧之重要性,它被列为三学中之慧学、六度中之般若度,甚至还被尊称为“诸佛之母”。透过配合止而修持观,我们最终可成就无我慧,这正像一把锋利的剑,足以一剑切断轮回之根。

什么是空性呢?在佛教中常常提到“空”、“无自性”、“无我”这些名词,有些人以为空便是指什么都没有,但这却是一种极错误、极可怕的邪见。说一件东西的本质为空,并非指它不存在,而是指它本无自性、它并非以我们平素认为的方式而存在。透过参悟人及现象之空性本质,我们便会从根本上斩断我执,证得般若智慧。

在第三十一章题中,教授了呼应定学及禅定度之止。本章题至第三十六章题,则教授呼应慧学及般若度之观。欲证达空性慧,主要可分为观人之空性及现象之空性,但现象又可分为有为法及无为法,前者又再细分为色、识及不相应行。本章题内容为人之空性;由第三十三至第三十六章题,则为现象之空性,其中前三章题讲述有为法中之色、识及不相应行的空性,最后章题述及无为法之空性。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什么是“我”呢?我平时常常提及这个“我”。在别人批评我时,我会生气地想:“他怎敢侮辱‘我’!”在别人嘉许时,我会自满地认为:“‘我’是很了不起的!”可是,这个仿似很具体、很真实、个别独立、自存的“我”,是否真的存在呢?

如果这个有自性的“我”存在,它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为它存在于身心内,二为它存在于身心之外,别无第三种可能性了。

如果“我”存在于身心中,它是在身内、心内或是身心之总和呢?如果“我”等于我的身体,它到底在哪一部位呢?“我”是头吗?是手吗?是脚吗?都不是!“我”并非是身体的某一部份!那么,“我”会不会是身体全部部分之总和呢?不是。如果有三头动物,我们看第一头,认定它是一头牛而不是羊,再看第二及第三头,它们也都不是羊而是牛,既然三只动物都不是羊,它们的总和当然也不可能等于一群羊。同道理,既然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一组“非我”的总和绝不可能等于“我”。所以,“我”既非身体的某部分,又不是它们全部的总和。那么的话,“我”会否等于心呢?不是的。如果“我”等于心,为什么我会担心身体受伤呢?在别人笑我丑时,我又为何这么在意呢?显然,“我”并非与身体无关而单单等于心。现在,“我”既非等于身体,又并非心,而按刚才的推理,“我”必定也不可能等于身与心的总和!

既然“我”并不存在于身心内,它会否存在于身心以外呢?这虽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它存在于身心以外,在减去身与心后,我应该能指着这东西说:“看!这就是‘我’!”,但这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果“我”存在,它只可能以前面所说之两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而存在,可是它既非身心,又不存在于身心外,可见根本从来没有一个有自性、真实、个别独立的“我”存在。那么的话,难道“我”不存在吗?不是的。“我”的而且确存在,但它只是名言安立于这个身心之基础上,别无自性。这就是“我”的真正存在方式!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3.∵色无自性

在前面第三十二章题中,已讲述了人之空性。由本章题至第三十六章题,将讲述法之空性。“法”这个字,在此处并不指佛法,而是指一切现象。现象可被区分成有为法及无为法二者,有为法又包含色、识及不相应行。在本章题中,禅修的内容是色之无自性观,亦即色之空性观。“色”是指外在的大自然界及内身的眼根或耳根等。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的这个身体,它到底是否像我一贯所想地、独立而自存呢?

“身体”只可能是在身体各部分之内,或在它们以外,除此之外别无第三种可能性了。

如果“身体”等于其各部分,它到底是存在于某一部分中,抑或是各部分的总和呢?如果它存在某部分中,它在头里面吗?它在手臂里面吗?没有!既然身体的每一部分也全都不是“身体”,一堆“非身体”的组合,又怎可能等于是“身体”呢?

但如果说身体存在于其各部分以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身体各部分后,仍然能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身体’!”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身体”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身体各部分之基础上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它外在现象等,亦只是以同样方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4.∵识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有为法类别内的识之空性。在这里,识是指心识的意思。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常常提及自己的心,可是“心”到底是什么?“心”在哪里?它是以哪种方式存在的呢?

就以我今天的心为例,它到底是我上午的心,抑或我下午的心呢?抑或,“今天的心”是上午的心加上下午的心呢?或者,它是一种独立于上午或下午心的东西呢?

如果“今天的心”是指上午的心,那下午的心算是什么?但如果说下午的心也是“今天的心”,难道有两个“今天的心”吗?如果上午的心不算是“今天的心”,下午的心也不是“今天的心”,两种“非今天的心”相加,又怎可能变成“今天的心”呢?

但如果说“今天的心”独立存在于上午及下午的心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此二心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今天的心’!”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今天的心”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不同时段的心之基础上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5.∵不相应行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有为法类别内的不相应行之空性。不相应行是指时间、数量等概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平时常常提及一年、两年这些概念,但“年”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独立而自存的“年”存在呢?

这个“年”可能等于月,但也可能与月的概念无关,别无第三种可能了。

如果“年”等于月,它在哪个月里面呢?抑或它是十二个月的总和呢?它不是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没有一个月等于“年”,所以“年”肯定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月中。既然每一个月都不是“年”,十二个“非年”加起来,怎可能等于“年”呢?

但如果说“年”存在于月之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月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年’!”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年”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十二个月之基础上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它不相应行,亦只是以同样方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6.∵无为法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无为法之空性。无为法是指虚空等概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虚空”是什么?“虚空”在哪里?“虚空”是独立而自存的一种东西吗?

“虚空”可能是各方空间,也可能与这些无关,除此以外别无第三种可能了。

如果“虚空”等于各方空间,它到底是东方的空间或是西方的空间呢?如果它等于东方的空间,那么其它空间难道不是“虚空”吗?如果它们全等于“虚空”,岂不是说有许多个虚空吗?如果“虚空”不等于某一方位的空间,难道它等于这些多个空间的总和吗?可是既然没有任何一个空间等于“虚空”,许多“非虚空”之总和,又怎可能等于“虚空”呢?

但如果说“虚空”存在于各方空间之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各方空间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个就是‘虚空’!”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虚空”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各方空间之基础上而已,根本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它无为法,亦只是以同样方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