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日常修行∵

●原着/圣严法师中译/单德兴∵

禅修除了规律的定期修行之外,∵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无一不是修行的契机。∵

即便是工作中的竞争、或街头的流浪汉,∵

也都充满了修持慈悲与智慧的因缘。∵

本文中,圣严法师与西方弟子便针对这些日常中的机遇,∵

深刻地讨论如何落实日常修行的方法与观念。

问:师父,每次禅七结束时你都敦促我们继续规律地打坐。除了打坐之外,还有什么修行方式是我们可能纳入日常生活的?在你的教诲中强调慈悲,有没有修习慈悲的法门?如果有,如何和打坐连到一块?∵

答:修行可以分为规律的定期修行和日常修行。规律的定期修行可进一步分为个人修行和集体修行。个人修行是给那些已经稳定,而且习惯于运用特定方法的人。他们可以每年、每月或每周排出时间纯粹来修行。集体修行也类似,只是是与其他人一块修行。禅七、诵经、忏悔都是集体修行的方式。认真的修行者每年应该参加几次定期的修行。∵

至于你问到的日常修行也分为两种:固定的修行和日常活动的修行。固定的修行就是每天在特定时间正式修行,可以打坐、拜佛、诵经、或做早晚课,应该遵守固定的时程。∵

固定的修行是很清楚的,但在工作、通车、娱乐、社交时要如何修行呢?是有可能在这些情况中修行的。通常人们一想到修行就是打坐或研习佛法,但禅宗强调,不管是固定的修行或在日常例行的事情中,都应该利用每个时刻。所有的时间、情况、环境都是修行的机会。∵

在《华严经》中有一章着名的偈诵(三皈依就是由此而来),谈到人们的所有言行举止,行住坐卧等等,心中时时都要以有情众生的福祉为先。这种心称为菩提心,该章的宗旨便是教导菩提心。∵

利乐有情生起慈悲∵

修行菩萨道的人遵循四弘誓愿,其中第一誓“众生无边誓愿度”便是帮助有情众生。如果能时时想到利乐有情众生,慈悲自然会从思想及行为中升起。修行者的最大障碍就是贪嗔痴三毒,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置于别人之前,三毒就会现前。∵

时时检点傲慢、帮助他人的人,会知道只有帮助有情众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只有透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培养出慈悲与智慧。当然,帮助别人背后的动机和用心也很重要。期盼他人的回报甚至感激,都只是为己,与菩提心不相应。身为修行者应该感谢有情众生给我们无穷的机会来修行菩提心及培养功德。∵

若是没有众生,菩萨就不能成佛。因此修行菩萨道的人,应该尽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且感谢那些让我们帮助的人。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该感激有情众生。这种态度会使人减轻傲慢和愚痴。∵

三毒和憎恨很容易自我们心中升起。贪婪来自想要比自己已拥有的还要多的东西,想要别人拥有的东西。吝啬是贪婪的产物: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愿给人。嗔怒来自事情的发展不如自己的心意。比方说,有人或有东西阻碍时,我们心中就升起嗔怒。羡慕来自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憎恨来自有人与我们不同,或太像我们。愚痴来自傲慢,自认在身体上、精神上、财富上或智力上高人一等时便会升起。这些感情或烦恼之所以升起,是因为我们的自我中心。如果允许烦恼升起而不加检点或没有察觉,那就不是在修行。修行的一个方式就是培养菩提心;以单纯的心思来帮助他人,而不陷溺于烦恼,因为烦恼只会滋长自我中心。∵

比方说,感恩节前夕我请克里斯来禅一中心过夜,当天晚上和第二天帮忙编辑和处理一些文书工作,克理斯答应了,那很好。如果他是自我中心很强的人,可能就不会答应。但这种情况比表面上看来更复杂。克理斯在假日来禅中心工作,可能帮助了我,却伤了他的家人,因此我向他和他的家人道歉,并且希望他的伴侣玛利亚不要心里不好受。克理斯说玛利亚不会觉得不好受的。我说,也许因为她认为我是个老人家,需要各式各样的帮忙。∵

玛利亚:我不难过,需要各式各样帮忙的是克里斯。∵

答:在那种情况下,克里斯应该感激我们,因为我提供了他修行的好机会,而你使得他更容易修行。∵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该反省用心是否有利于他人。同样的,负面的感情在心中升起时,应该反省这些感情,看是否对他人有害。这样可以在行动之前就检点自己。如果把有情众生放在自己之前,自私的感情就不会那么经常、那么容易升起。∵

我们大多数人很难时时想到利益有情众生,这里我所说的有情众生主要是指人类,如果要包括六道众生的话岂不范围更广!比方说,夫妻中有一人整天辛勤工作,回到家里时可能心情不好。另一人成天在家做家事,可能也心情不好。两个心情不好的人往往会产生事端。但如果其中一人能留意到另一人可能适当修行的例子之一就是:少想想自己,多想想别人。这是慈悲的开始。∵

有一次禅七,三位女子共住一个房间。其中一位向我抱怨,她最讨厌人家睡觉打呼了,而两位室友都鼾声如雷。我说,“也许你自己有时也打呼呢!”她说,“我?我宁死也不打呼。”如果她接受自己也会打呼的说法,可能就会更体谅那些打呼的人。为了帮助她,我就说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和两位法师共住一个房间,其中一位鼾声高亢,另一位鼾声低沉,使我深受其扰。我真想把他们戳醒,但如果他们醒来可能就再睡不着了。我就放弃了那个主意,转而想像鼾声低沉的是沼泽中鸣叫的青蛙,鼾声高亢的是丛林里吼叫的老虎:右边是青蛙,左边是老虎,右边是青蛙,左边是老虎,青蛙,老虎,青蛙,老虎……终于睡着了。我记得从前的禅师只要听风声或流水声就能进入定境。我想,如果风声水声能够如此,鼾声也可以。也许我进入不了定境,但至少可以进入睡境。体谅他人和打坐一样是修行的形式。不要只想到自己;如果想到自己时,至少要做正确的事。∵

觉察迁流不已的身心∵

问:怎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

答:依据佛法的教诲来决定与判断。如果不确定某件事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就试着决定它是否符合佛法的教诲和戒律。如果符合,就去做;如果不符,就不要做。用佛教的教诲为准则。如果依然不确定,就请法师指点。此外,也用社会的法律、伦理、道德、习俗作为准则。如果用心符合社会的标准,可能就不会偏离正道。另外,也可以运用常识来判断。∵

要察觉自己迁流不已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观察它们如何影响身口意。通常如果身体不健康或受伤,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世界看起来就丑陋。这些时日,好像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东西都欠缺,很容易升起嗔怒和憎恨。不管怎样,随时随地尝试对所有的人升起感恩的心情。∵

贪婪的人通常不知道自己的贪婪;嗔怒、愚痴、傲慢的人通常也是一样。但修行者迟早会知道自己曾经贪婪、嗔怒或傲慢,那时就应该忏悔。如果每次都能如此,就会更常知道这些感情和不道德的心态,而这些心态也就会愈来愈少升起。∵

身为修行者应该忏悔,因为知道这些心态来自强烈的自我执着。当然,你必须用自我中心去忏悔,但以后自我中心会愈来愈少,至少暂时会如此。如果情况允许,最好在佛像前忏悔。拜佛时要反省自己身口意的错误。察觉自己的错处,承认自己的错误,发誓不再犯错。同样的,每当有好事发生或某人对你好,要有意去感恩。∵

在***的农禅寺,我要许多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说两句话。凡是受到别人的帮助,应该说“阿弥陀佛,谢谢你。”他们不是向阿弥陀佛致谢,而是向帮助他们的人。然而,因为他们的法门是念佛,致谢会提醒他们修行,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念和菩提心。∵

第二句话“对不起”是在知道做错事时所说的。“谢谢你”是感恩,“对不起”是忏悔。如果人们真能把这两种态度放在心上,照着去做,烦恼就会减少。如果能以这种真心面对有情众生,慈悲就会升起。∵

总之,要留心于利乐有情众生,提醒自己不要自我中心,有错则忏悔,对别人感恩。其实,以上所说的就是日常修行。如果真能坚持这些观念,把它们放入日常生活中,就是在日常修行。同时,继续打坐也是重要的,以便更能察觉自己的心态。如果散漫,欠缺自我察觉的训练,就无法看到负面感情的升起。以打坐做为基础的训练,就能更知觉自己的行动、心意、感情、情绪和思想。∵

问:要察觉自己的行为,该不该在心里建立起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来检视自己的心意、思想、话语和行动?∵

答:不要,那会使你紧张疲惫。只要打坐就会逐渐培养出内在的安定,遇到任何情况都不会太兴奋或太动情绪。如果心理相当平和安祥,自然就会更知道自己的思想,也知道该如何言行,不会失去控制。受到情绪或本能控制时,其实就是失去控制,没考虑到后果就言行。这就是产生麻烦的原因,就是为自己和他人惹烦恼。因此,言行要试着保持平和、节制。这是逐渐而来的:来自有规律的打坐,来自日常修行中的用心留意,来自运用佛法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总是像老鹰或批评者那样注视自己,会使自己发疯或日子难过。∵

如果有个观察者一直在注视,就不能平顺地进行。如果弹钢琴的人一直在注视自己弹琴,就什么也弹不出来了。∵

问:我的问题是有关慈悲。每天搭地下铁,都看到一连串的乞丐、无家可归的人和病人,他们经常向人讨钱。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抱持什么态度?∵

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每个情况都不一样,全看你是谁,能做什么,能给多少。如果你很穷,没有钱,所能做的就不多。也许你可以随处帮助一些人:送食物给无家可归的家庭,送衣服给衣衫褴褛的人。如果有钱、有势或有影响力,可以做得就更多了,也许能帮助建立更好的社会和环境。但必须记住,不管你给予的是那一种的帮助,总是会有人不在意,有人不听从,有人不改变。你只能尽力而为。∵

如果只是用金钱来帮助这些人,效果很小。我们的财力资源有限。此外,以金钱来帮助也不是根本之道。我们得想出如何能改善环境,帮助他们改善导致自己置身于现况的业力。我们得帮助他们了解因果的原则,以便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就能以根本之道来帮助他们。佛教是由长远的观点来看事情,关心的是根本的议题。我们身为修行者不能只着重短期的解决之道,必须穿透表相。要这么做,就得思考如何来弘扬佛法。∵

问:这听来不切实际。这些人大都已经听不进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已经太迟了。即使他们相信来生,我确信他们所想的其实是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未来的岁月。他们也不想要知道根本的问题所在。他们要的是食物、衣服、药物和挡风遮雨的地方。这些人需要立即的帮助。你是说我们该变成在街上传教的人,向过路的人传播佛法?∵

答:不是,不该传教。那不是佛教的方式,只会为自己、为他人、为佛教带来更多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行佛法。如果身体力行,就不必传教,而会从你身上自然流露出来。那时如果你有心给予,就会自然地给予;接近你的人就会受益。这是最高层次的帮助。不必去传教。如果身体力行佛法,人们就会接近你。∵

正确的竞争态度∵

问:另一方面呢?如果工作场所是个狗咬狗的恶性竞争世界,你又如何和其他人竞争呢?你的工作就是要在竞争中得胜。那不是使竞争者受苦吗?但如果帮助竞争者,就意味着失去你的工作或事业,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答:诚实的竞争未必是坏事。全看你的态度,是以何种方式来竞争。正确的态度是努力向前,同时希望竞争者也努力向前。这就像游泳一样,我游我的,你游你的,不是把别人打死再自己向前。我们鼓励真正的竞争精神,这是健康的,鼓励人们有更高层次的表现。∵

每个人都彼此激励的环境是健康的。在任何竞争的领域中,都会有人领先,有人落后,总会有人落后太多而无法继续。那么,那个竞争领域就不适合他们,他们就得转换到另一个领域。那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该在意的。在一个领域中失败的人还是会活下去的,而且可能在另一个领域中成功。∵

如果你是在一个狗咬狗或不讲伦理的事业,就该考虑换工作。“正命”是八正道之一,你的谋生方式应该符合你的佛法观。∵

问:一直要想到有情众生的利益,似乎是很大的负担。这种态度本身会不会成为烦恼?∵

答:对于了解佛法的教诲的人,尤其了解因缘原则的人,这不会是负担或烦恼。在尝试帮助他人时,要记得有情众生有他们自己的因缘、功德和业力。那些是你不能改变的;你不能承担他人的业力。∵

比方说,两个月前我们大约八十人前往印度,其中一位老妇人被水牛撞倒,跌断了一条腿。尽管遇到这种困难,她还是一定要跟着团体继续未竟的行程。她说:“就算要了我的命,我也要跟着走。”我说:“如果你真要死,最好是在***。如果你跟着我们,整个团体都会受累。身为佛教徒,你应该了解业力。被水牛撞倒,可能意味着你上辈子欠了这只水牛,也许欠了一条命;但因为你是来朝圣,所以只是跌断了一条腿。那是你的业力。如果你一定要继续行程,就会成为全团的负担,只是为自己造下更多的恶业。”她听了之后,决定回***。∵

重要的是“尝试”。当然你不该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但应该尝试以自己能力所及的任何方式来帮助人。至于是不是真正帮上了忙,则是另一回事,不必太在意。∵

问:随时都尝试着要慈悲,可能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这么做时。那会不会穿透我们的思想、言语和行为?我们能一直都想到别人吗?即使上厕所也想到别人?那会变得很有压力。有没有其他的方式?∵

答:你忘了我前面所说的。不要做会让自己紧张、疲惫或难过的事。如果时时鞭策自己,对于别人和自己都没有好处。尽可能地用心留意。以打坐为支持的训练,以佛法为指导的准则,慈悲自然会成长。尽力而为,但不要勉强。∵

问:业力大抵根据言行后面的心意。没有开悟的人可不可能控制自己的心意和意愿到了不造业的地步?∵

答:有可能,但很难。我想那时你会永远无法与人互动。没有意愿而说出的话或做出的行为,是不会造业的。你不想要说话、做事,又怎么能说话、做事呢?∵

问:如果我不知不觉中杀害了有情众生呢?如果夜晚在昏暗的街上开车,有只猫在我来不及反应下的情况下跑到车底,那我是否造业了呢?∵

答:第一,你选择了开车。第二,那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因缘,以及你的业力和那只猫的业力。因此,业是造了,但比起你有意杀那只猫要轻。∵

问:胡思乱想会不会造业?∵

答:不会。自己来去的思想不会造业,只有来自意愿的思想会造业。这种业也比言语和行为的业要来得轻。∵

问:如果有意去思考我的修行方法或思考有情众生的利益?那会造业吗?∵

答:是的,那会造善业。∵

问:可不可能未开悟而像相机或镜子般,以无分别的方式来进行日常的行为和观看世界?∵

答:直觉心和无分别心不同。未开悟的人多多少少都能依赖他们的直觉。我所谓的直觉是以直接的方式来知道、说话、做事,而不太依赖思考的过程。真正的无分别心则没有烦恼;直觉心依然可能有烦恼。直觉心可以用打坐来培养、强化。那不是开悟,却是一种好心态。∵

问:因为时程紧迫或其他障碍而没有足够时间打坐的话,要如何修行?∵

答:在忙碌的一天中,尝试找些零碎时间来打坐,放松,静心。不一定要坐在蒲团上,不一定得半个小时或一小时。偶而找三五分钟打坐,不管是在办公桌前、车上、巴士上或火车上。这随时随地都做得到。放松身心;呼吸;定心;让自己的身心恢复。∵

如果时程忙得甚至连五分钟都排不出来,那就试着在工作、走路、谈话时放松自己的身心。把工作当成修行。用心于自己的所言所行。我就是这么做的。我在***时,从早到晚都没有私人的时间。只要我想到,就试着放松身心。我尝试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这是我们都能做的事。那需要努力和时间,但不是太难。如果我做得到,你也做得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