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缘禅师语录选∵(c∵)∵

作者:尘世缘

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

一切法本具三陧盘。陧盘为寂灭之义,不生不灭毕竟空。∵

因为法相、法性两陧盘两木为因,互立互破。立即破,破即立,生即灭,灭即生。立则不落断灭,破则空无所有。∵

一切法空无实性,无生也无灭,这是由三陧盘的特性所决定的。依三陧盘入禅一念三观,一无所得毕竟空。

--------------------------------------------------------------------------------

心法色法不一不异

绝对别业与名言共许,如同物质的两重性。唯识与中观从不同的角度契入和展开,都完美地表述了法界及法的真实面目。∵

法本不可说,也不可得。主观与客观、空与色、能与所的区分和对立,是建立在凡夫的遍计执之上。∵

唯识无境是建立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与断灭毫不相干,离开了万法唯识说唯识无境是没有意义的。万法唯识和唯识无境,从破除凡夫心物两分的最基本的常见入手,由有到空、由空到有、空有无分,向我们揭示了法的本原,演绎了成佛的路径、方法和过程。∵

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无论是中观或是唯识,结论都是一样的。唯识无境即是毕竟空。空性不等同于毕竟空,毕竟空连空性也要空掉。那毕竟空到底是什么?不可说、不可得。所以唯识说无境。∵

浅见。∵

--------------------------------------------------------------------------------

毕竟空

一切法皆因缘和合无实性。一法即一切法,无生;一切法即一法,无灭。∵

一切法皆自性陧盘(三陧盘)。生即灭,灭即生。∵

一切法皆无所得。在禅观中,法相、法性两陧盘合和,当体即空,一无所得。∵

--------------------------------------------------------------------------------

佛法自然,佛法慈悲∵

世尊在世时通过自己的实证圆觉真理,此为终极真理,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有效,都不会改变。虽然过去人、现在人、未来人所见的世界不同,但世尊对此都作了解释:凡所有相皆不真实,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性等。这在流传至今的众多经典中说得非常明白。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佛法超越一切法,超越哲学和科学,这使得她在科学面前显得更加有说服力。∵

佛法自然。佛法的真理性,是反映在对事物的准确描述和解释。佛法慈悲。无我大悲与人文道德、社会公德相吻合。每一个时代,必然会产生一批觉悟者。他们具有圣言量的证量,因为有佛经可以对照,所以会受到信众的广泛认同。觉悟者是多元化的,教授的方法也是多元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弥勒下生龙华三会则是后话。∵

交流。∵

--------------------------------------------------------------------------------

法界自性陧盘∵

众生于法界中法相陧盘,只见法界因果相续生灭相。∵

阿罗汉于法界中法性陧盘,不生法界因果相。∵

如来于法界中,合和众生法相陧盘与阿罗汉法性陧盘,无住因果,不昧因果,因即果,果即因,因果生即是灭,如此不来不去、不生不灭。∵

对如来言,法界不生不灭毕竟空。而此毕竟空,不即也不离众生所见的生生灭灭、因果相续的法界(相)。∵

--------------------------------------------------------------------------------

一切法寂静陧盘

有两层含义:一是法的自然性,本来如是。二是对法的认知。人的大脑(心)好象一个加工厂,觉的过程就象一个加工过程。生生灭灭、不生不灭、非生非灭——自然法的固有属性,全在脑子里同时(当下)显现,此是不思议“境”。说他生,他却灭了。说他灭,他却生了。生也生了,灭也灭了,却是生而无生,灭而无灭。通过这个“加工”过程,行禅者一无所得,其心法与自然法完全吻合。∵

二者本是一,方便分开说。这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寂静陧盘毕竟空的道理。∵

--------------------------------------------------------------------------------

大悲菩提心∵

大悲菩提心是行陧盘法的原动力和根本保证。法界以大悲(无量广大)菩提心而得以光明圆满。否则会自动导入二乘陧盘。∵

--------------------------------------------------------------------------------

三陧盘述

一切法本具三陧盘。∵

1∵、三要素:法相、法性、法∵

法相。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无实体。无实体并非没有发生过。而我们所见到的法,是通过我们的五蕴有受,是外界与我们心识的综合反映,是我们的观念、看问题的角度与所缘境的一种综合显现,我们称之为法相。法相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的观念和角度各不相同,所缘外境条件也不同,我们所见法相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法相都不能全面反映法的全貌。∵

法性。法相是生生灭灭的,而法还有不生不灭的属性。此有二层含义:一是因缘所生法是全息的。一法即一切法,一法生也是无生;一切法即一法,一法灭也是无灭。二是指一切法所共有的,与法相无关的属性。因为法既然有生生灭灭的属性,那他必然有不生不灭的属性。有矛就有盾,这是符合辩证法的。∵

法。法相与法性的和合,我们称之为法,是一切法的全相、圆相、实相。∵

2∵、三陧盘:∵

法相陧盘——于一切法中显生灭相;∵

法性陧盘——于一切法中不显法相;∵

法陧盘——于一切法中显圆实相(法相、法性两陧盘合和)。∵

众生为法相陧盘,阿罗汉为法性陧盘,如来为法陧盘(众生法相陧盘与阿罗汉法性陧盘合和)∵

3∵、三陧盘与如来三身∵

一切法本具三陧盘。一切法本具如来三身。∵

法相陧盘——于一切法中开显如来化身;∵

法性陧盘——于一切法中开显如来法身;∵

法陧盘——于一切法中开显如来报身。因法陧盘是法相、法性两陧盘合和,所以报身为如来化身、法身合和,三身为一身。∵

众生是化身佛;阿罗汉是法身佛;如来是报身佛,既是报身佛,又是法身佛,也是化身佛。∵

4∵、三陧盘与三见∵

法相陧盘——众生于一切法中见生灭相(法相见);∵

法性陧盘——阿罗汉于一切法中不生法相(法性见);∵

法陧盘——如来于一切法中见圆实相(法相见与法性见合和)。∵

三见说明了大小乘禅法的基本内容和实证方法。∵

5∵、结论:∵

法陧盘为法相、法性二陧盘和合。因为法相与法性具有互立互破、相生相灭的特质。因此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所得。∵

--------------------------------------------------------------------------------

三陧盘无自性∵

法相陧盘——法相无自性且不可得;∵

法性陧盘——法性无自性且不可得;∵

法陧盘——法无自性且不可得。∵

三无自性,故名陧盘。∵

--------------------------------------------------------------------------------

三陧盘与如来藏∵

法相陧盘——不空如来藏;∵

法性陧盘——空如来藏;∵

法陧盘——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二藏和合)。∵

众生本具如来藏,故名陧盘。∵

如来藏为无尘无染一心之体,依体显三观之用,空有双祛,三谛圆融。

--------------------------------------------------------------------------------∵

释迦佛是究竟陧盘者

究竟陧盘是法陧盘,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来的世界(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们众生所觉的世界(心),一部分是阿罗汉所觉的世界(心)。∵

大乘法是圆满法,之所以说圆满,就是因为大乘法是对法的完整表述。∵

法是由法性、法相、法性与法相和合,三个方面组成。我们众生执法相为实有,只见法相不见法性;阿罗汉执法性为实有,见法性不生法相。二者都不究竟。而大乘法是对法性、法相、法的全面认知,因而是完整法,是究竟法。∵

罗汉道是菩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修习大乘法也会导入二乘陧盘。关键是要发菩提心。只有真正生发菩提心,才能在空性上缘生法相,从而与法及法界共生不二,并通过菩萨行,达到究竟圆满。∵

正因为释迦佛是究竟陧盘者,所以大乘法一定是世尊亲说。

--------------------------------------------------------------------------------

和合述∵

我们眼见的世界,从空间上说是一个三维的图象,从时间上说是一个过程,有过去、现行和将来。如此形成了我们的“觉”,我们不妨先认定他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看不见的世界是不是存在呢?他也是存在的,他不生不灭,而且与我们所见世界成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就存在两个世界: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和一个看不见的世界。我们众生住在看得见的世界里,阿罗汉住在看不见的世界里。∵

佛陀把两个世界和合起来成为一个世界。和合对我们众生来说,是要有一套程序、方法和过程的。首先我们要去认识阿罗汉住的世界,这需要我们把众生所见世界的所有影相毫无存留地全部去掉,因为阿罗汉的世界与我们住的世界正好相反。我们的世界是看的见,阿罗汉的世界看不见;我们的世界有生有灭,阿罗汉的世界不生不灭。当我们认知了那个我们所看不见的世界后,这样我们也有了两个世界。此时却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某一时刻,我们只能有一种觉,要不我们去感知我们所见的世界,要么我们去感受阿罗汉的世界,一心不能二用。∵

此时佛陀告诉我们:一心开二门,一心立三观。当我们按照佛陀的教法把两个世界和合在一起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两个世界的和合作用是相生相泯的,生即是灭,因而无生;灭即是生,因而无灭。此时我们觉受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生而无生灭而无灭,不生不灭毕竟空。虽然我们完成了和合(无住)的过程,但我们得到的是“毕竟空”,是“无所得”,一切法空无所有寂静陧盘。

--------------------------------------------------------------------------------

三身一身∵

如来法陧盘,于一切法中显智慧德相,三身圆满。如来大悲缘起,随缘万般显化广度众生,缘起性空法身如如不动。

--------------------------------------------------------------------------------∵

如来在干什么?∵

如来所缘能缘两木相因,当下(同时)皆空而入法陧盘,于一切法中显智慧德相(其中也包括五眼六通),这是二乘行人所不能理解的,阿罗汉于一切法中不生法相而住法性。从而不达究竟。与阿罗汉不同的是,如来于一切法中同显法性、法相,与法同在,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说如来陧盘是法陧盘,也是无住陧盘(无住众生法相陧盘,无住阿罗汉法性陧盘)。

--------------------------------------------------------------------------------∵

合法相、法性为一∵

整个佛法是围绕“法”展开的。∵

什么是法的实相?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众生偏执法相,因此不觉。阿罗汉偏执法性,也非圆觉。二者的觉都非毕竟空。如来把法性、法相和合为一,此为圆觉第一义。只有法相、法性和合为一,才能完整表达法的全相。∵

如来对众生说法:首先要引导众生见法性,离一切相得见法性;如来对阿罗汉和众生说法:要慈悲缘起。因为只有在空性上缘起,才能达成法性法相的和合统一。∵

由此一心显三观,三观为一心。三谛(法相、法性、法性法相和合)圆观,实证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一切法毕竟空自性陧盘。∵

--------------------------------------------------------------------------------∵

从观到照的转变∵

首先解决如何观、观什么的问题。∵

我们平常人无时不在观想,想这想那一刻不停,生命现象在延续,而这种生生灭灭的过程,决定了我们必在六道中沉浮。这是法相见、是法相觉、是法相观。∵

阿罗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五蕴灭相而不受后有,以此进入了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此是法性见、是法性觉,是法性观。∵

菩萨最聪明慈悲,知道无论是法相观或是法性观,单独执某一观都是片面的,于是菩萨把法相观与法性观二观合在一起,形成法中观,此是一心三观,即法相观、法性观、法中观。∵

一心三观是对法的圆观,他有几个特点:一是能所双亡。我们平常人都是一心一观,而一旦一心三观确立,常人的能所将失去作用;二是所观毕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三是行观者一无所得。因为所观毕竟空,所以菩萨无所得;四是三观的确立是对三观本身的自我否定。既然所观毕竟空无所有(胜义有),那还观个什么?菩萨以此完成了从观到照的过程。∵

所以观自在菩萨是∵“∵照见∵”∵五蕴皆空。∵

浅见交流。∵

--------------------------------------------------------------------------------

五蕴皆空并非五蕴不受

这与二乘禅行有质的区别。∵

在大悲菩提心的作用下,大乘行人五蕴缘起,而缘起法空,此等禅行最为圆满。∵

五蕴皆空是毕竟空。毕竟空不等同于空性,而是法相与法性(空性)的和合,是对法的圆观。∵

如来陧盘是法陧盘,是无住陧盘。此陧盘是建立在对法的圆观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众生法相陧盘与阿罗汉法性陧盘的基础上。∵

仅仅具有对法的圆观(一心三观)还不够,大乘行人必须具有大悲菩提心,这是成佛的真正原因。因为只有彻底粉碎∵“∵我∵”∵的束缚,就像地藏菩萨的发心一样,才能于一切法之中显现无量光明、究竟圆满的智慧德相。

--------------------------------------------------------------------------------∵

菩提心∵——∵通往光明之路∵

菩提心是我执的死敌,从初始发心到胜义菩提心,完成剪除我执、超凡入圣的全过程。∵

因菩提心,菩萨于一切法中大悲缘起、缘起无我,成就无量广大光明身、清净身。∵

慈悲生清静,清净生大悲,大悲生大慧。∵

菩提心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间情感,菩提心是戒、定、慧,他直接指向空性见。菩提心作用下的清净,绝非二乘可比,拌随着这种清净的是无限的慈悲、空明和快乐,菩萨于此入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世间禅和出世间禅∵

世间禅为共法。通过琴棋书画入禅,在艺术上是高境界;∵

出世间禅是不共法。大乘禅法由菩提心缘起,缘起性空。小乘禅见空性不再缘生法相。

--------------------------------------------------------------------------------∵

六根所摄,复归于心∵

最后都反映在心识上,所以佛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

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潜根处、不在中间、不在暗处、不在随合处、不在无著处。∵

那么心到底在何处?佛说:无有是处。心不可得。∵

在求证上,如坡主所说,求之不得,去妄显真。

金刚经云: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觉经: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

发心

慈爱心——人间真爱,此类人在凡也圣,生诸乐天,也有的入菩萨位,如雷锋∵......∵。∵

世俗菩提心——慈悲和觉悟的发心相结合,一旦真发菩提心,即是肉身菩萨。∵

大悲心——缘起是慈悲,慈悲是我空、法空,是缘起性空,慈悲心即空性见。菩萨不爱陧盘(阿罗汉),以空性见慈悲缘起,以慈悲缘起见空性,于一切法中显现三身。而这一切,菩提心起决定性作用。∵

因为我们凡人发心、用心与空性见是割裂的,所以菩提心和空性见有分别说。∵

--------------------------------------------------------------------------------∵

化身无量,与法同在

众生有多少种心,佛就有多少化身。大悲缘起,缘起缘灭即显化身,也是法身和报身。佛以大悲为根本,无慈悲即无缘起,无缘起是阿罗汉而非佛。众生和二乘圣三身有缺,唯佛三身圆满。∵

所以在行证上,菩提心和空性见不可或缺。

--------------------------------------------------------------------------------∵

无住——不即不离∵

住——执,执空或执有。∵

只有心无住,才能见诸相非相。例:见苹果落地(相),同时又见苹果落地空无(非相)。在“苹果落地”这一事件上实现“假、空、中”三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心是菩萨大悲缘起,是建立在三观基础上的缘起。如佛说度一切众生,此是缘起是见相;又说实无众生可灭度,此是性空是非相。一心三观见相非相,不即也不离,非空非有非中,此为无住。∵

通过禅那破我执的关键是心无住,而要做到无住,一心三观是必不可少的,慈悲菩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

菩提心——成佛正因,学佛正道

烦恼的根源是无明和贪爱,人总是以我为中心,甚至整个世界都是为我而施设。我执是我们常人痴愚和自私的集中表现,而痴愚和自私又是一体两面。法界本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因为痴愚和自私,我们将自己与法界割裂开。因为我执,我们迷失了本性,正是这种以我为真的觉受,使我们在六道中翻滚。∵

菩提心的内涵是慈悲和觉悟,正是对治我执、对治痴愚和自私的良方猛药。一旦真发菩提心,好象在我们封闭的躯壳上打开一扇天窗,法界与之相通,无量佛菩萨尽开颜。∵

菩提心含摄无漏三学。菩提心是持戒,慈悲的持戒充满清静和法喜,清静生定,定生智慧,菩提心直指般若空性。∵

菩提心是成佛正因,也是学佛正道,保驾护航不入歧途,群魔不得相侵。∵

如来三身圆满。大悲缘起显无量化身,如如不动显清净法身,永出轮回显庄严报身。成就三身全仗菩提心。因为慈悲菩萨才缘起;因为觉醒才得见空性;因为慈悲和觉悟,菩萨无我、缘起、法空,从而与法界同在,于一切法中尽现光明。

--------------------------------------------------------------------------------∵

对冲效应∵

凡人不离四相,所谓四相皆法相。凡所有相皆虚妄,佛要我们离四相见法性(空性)。但仅见法性还是不够的,因为佛告之: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毕竟空与空性是两个概念,空性不等同于毕竟空。∵

对冲效应:∵

毕竟空是法性与法相的和合。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行禅中一方面要离相见空性,同时还要观相,离相即相两不误。此时的心处在无住的状态,这是两种心境的对冲状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无增也无减。在对冲效应的作用下,一切法生而无生、灭而无灭,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所得。能观在对冲效应的作用下泯灭,所观自然也亡。能所既亡,人法二执自破。此是以法破法、以幻除幻的道理。∵

佛在金刚经中处处在说这个道理。如: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与非相即是对冲。又如: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也是对冲。还如:众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等等,在经中随处可见,尽显三观妙趣。∵

因为三观本自一心,此时心里会出现两个能,由两个能产生两种心行,而这两个能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好相互抵消。能既灭心行也灭,行禅者入不思议境。心行灭是通过心行来实现的,所以是以幻除幻。∵

一切法缘起性空,缘起与性空即是两个能和由此产生的两种心行的对冲。一切法无境,若有境相则是有所得。就是说你不能认定某种境界为究竟,行禅者因此始终处在二能二行的对冲状态(也是无住状态),只破不立,立在其中。∵

对冲主要发生在处理空”与“有”∵的关系上。只有“有”而无“空”是凡夫,只有“空”而无“有”是阿罗汉,因凡夫和阿罗汉缺“空”或缺“有”,所以都不能进入对冲状态,而唯佛菩萨可为之。当既有“有”也有“空”、“有”与“空”同时存在时,即发生对冲现象,因为对冲效应,“空”“有”互生互灭,一切法生即是灭灭即是生,不生不灭毕竟空寂静陧盘。∵

--------------------------------------------------------------------------------∵

圣者无所见,若有所见,则是有所得。何为圣者的境界?——诸法无作用,也无有体性。此境界是如何实现的?这是由“对冲效应”来实现的。∵

对冲效应:∵

1、目标∵

菩萨的境界是毕竟空。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可见毕竟空是我们禅修的理想境界。∵

毕竟空是“无”,是“无所得”,是法性与法相的和合。∵

2、操作方法∵

既然毕竟空是法性与法相的和合,那么在行禅中一方面要离相见空性,同时还要观相,在心里将二者“和合”起来,离相即相两不误。此时的心处在无住的状态,这是两种心境的对冲状态,两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无增也无减。在对冲效应的作用下,一切法生而无生、灭而无灭,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所得。能观在对冲效应的作用下泯灭,所观自然也亡。能所既亡,人法二执自破。此是以法破法、以幻除幻的道理。∵

佛在金刚经中处处在说这个道理。如: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与非相即是对冲。又如: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也是对冲。还如:众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等等,在经中随处可见,尽显三观妙趣。∵

因为三观本自一心,此时心里会出现两个能,由两个能产生两种心行,而这两个能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好相互抵消。能既灭心行也灭,行禅者入不思议境。心行灭是通过心行来实现的,所以是以幻除幻。∵

一切法缘起性空,缘起与性空即是两个能和由此产生的两种心行的对冲。一切法无境,若有境相则是有所得。就是说你不能认定某种境界为究竟,行禅者因此始终处在二能二行的对冲状态(也是无住状态),只破不立,立在其中。∵

对冲主要发生在处理空”与“有”∵的关系上。只有“有”而无“空”是凡夫,只有“空”而无“有”是阿罗汉,因凡夫和阿罗汉缺“空”或缺“有”,所以都不能进入对冲状态,而唯佛菩萨可为之。当既有“有”也有“空”、“有”与“空”同时存在时,即发生对冲现象,因为对冲效应,“空”“有”互生互灭,一切法生即是灭灭即是生,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所有寂静陧盘。∵

3、“对冲效应”与三观∵

行禅者只有入三观,才会出现对冲现象,才可入中观妙道,而一旦趣入中观,行禅者无能也无所,实证毕竟空。∵

要在凡人的所见外另觅圣者的真实所见,这是二乘观,是不究竟的。∵

其实我们凡人所见是大乘菩萨究竟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切法生生灭灭的法相。在菩萨的世界里,生生灭灭的法相与不生不灭的法性和合,即发生愚上文所说的对冲现象。在此无住的状态下,菩萨能见所见俱亡,入无住寂静陧盘。∵

圣者眼前所见与你我一样,山是山水是水。正是这一幅幅生生灭灭的画面,与不生灭法性相聚合,构成菩萨一心三观不思议境。∵

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所得——中论∵

以菩提心与般若空性构建大乘法——缘起性空,这是佛陀的基本思想。∵

以幻除幻,远离诸幻——圆觉经∵

对冲效应——两木相因,二者具焚,圆觉经。∵

对冲效应说明了三观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只有通过三观,才能入无所有、无所证、无所得、毕竟空的不思议境。∵

我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吧,至于实现的方法,法无定法,因人而异。∵

一心开二门∵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即是对冲。阿梨耶识即非阿梨耶识,是名阿梨耶识。正应了龙树菩萨“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所得”一句。∵

你看有没有关联?∵

凡夫所证——生灭法相;∵

二乘圣所证——不生灭法性;∵

菩萨所证——生灭法相与不生灭法性和合,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菩萨所证是由凡夫所证与二乘圣所证两部分组成,如二翼双轮不可或缺。∵

菩提本不可得,若想真找到什么圣者所证,必有所住而非究竟。凡夫所证法相是幻,二乘圣所证不生灭法性也为幻,惟有佛菩萨和合凡夫与二乘圣所证,以幻除幻,在对冲效应的作用下,两木相因二者俱焚,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得。∵

菩萨始终处在幻幻对冲的无住状态中,而不是要证什么。所以禅宗有“只破不立”一说,以无所证而无所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