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法雨——惠空禅师谈心》

(惠空禅师:慈光寺住持∵慈光禅学院院长∵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1.∵建立活水源头∵

2.∵时时反省调整心性∵

3.∵布施∵V.S.∵犠牲∵

4.∵以佛法洗涤心性、思考问题∵

5.∵学习培养安心的方法∵

6.∵难舍能舍之道∵

7.∵以规矩为调整心性的起步∵

8.∵认清烦恼习气∵

9.∵看住念头∵

10、清净心∵∵

建立活水源头∵∵

修学佛道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很多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我们的烦恼,以及邪知见。这些障碍能够打败我们的主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烦恼深重。当然,一个人的身心是相互依存的,身体、外在境界的顺、逆、喜乐、好坏与否往往会牵动影响到每一个人心智的变化。

《八大人觉经》云:「淡泊梵行高远」,这是告诉我们生活上一定要简单淡薄,要降低对外在物质的需求,以减少物质对我们的影响与压迫。修学佛道过程中,遇到外在环境的压迫冲击,大家要反观内心,观照自己走在佛道上的理念是什么?我们对佛法的信念是因什么而生起的?是因为好吃的食物?漂亮的殿堂?还是别人的恭维?如果是因为这些所升起的心念,那么我们的道念、佛道就很危险;如果是因为对生死轮回的恐怖求解脱、求取佛的智慧、求对菩萨行的实践、对众生的哀怜、对教法衰微的责任使命感等等而发起对佛道的追求的话,那么这个发心就是正确的,而且面对外在环境的挫折会越挫越勇,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挫折、不顺利而伤害到我们的身心道业。

面对我们需要化解境界所带来的伤害和影响的时候,就需要有深厚的智慧、定力和忍辱力,如果没有坚强的忍辱力、耐力、定力,没有智慧的抉择,随着五官的感觉安逸舒适地过生活,我们一定会堕入世俗而继续流转在生死轮回的深渊里。所以,我们遇到外在的逆境时,记得反观内心:我们有没有过失?我们生命的依着在什么地方?到底为什么走修行这条路?我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要依靠什么继续走下去?只要常常反省,就会知道该如何去抉择。

大家要了解,我们除了在戒律上绝对不可以有一丝一毫可能性失败以外,其它外在的事物都容许失败。可是,我们内心对于知见与戒律道义,一定要反省它的源头从哪里来?从这个源头所流出去的法水必定渊源流长,任何人也截斩不断,外在的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只是这股活水源头所流经之地而已。所谓「活水源头」,就是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对诸佛菩萨、对历代宗师、教法、教团的信念与责任。

所以,希望大家内心要有一个真正活水源头,把它庄严起来

,才不会因为外在环境变化而斩断自己的道业、信心和步伐。要了解外在环境都是无常,纵使它今天不坏,来日也是会坏,所以外在的境界何曾不是一种教材?一个逆增上缘?

2、时时反省调整心性∵∵

我们大家都走在一条学习的路上,这条学习的路很漫长、很艰辛,有的时候往往别人提醒我们,指出我们可以学习面对的问题,我们却仍然没有办法觉察到自己心性深处的问题所在,这就是一个人自觉、反省能力不够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能够时时反省

,慢慢地到达心的深处,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心性就能够慢慢地调整过来。

其实人都希望往好的方向走,哪一个人希望走错呢?对不对

?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没有办法反省到内心的深处。人最容易犯的就是所谓的「地狱五条根」,世俗人是「酒、色、财、气」,修行人最容易犯上什么呢?「财、色、名、食、睡」,这些都可能因为沾染上,而忘失了我们的道业。

「地狱五条根」,就道业上能不能够有一个长进的立场而言

,其实是很深很深的一个话语,虽然很平淡,却很深。在内心的深处,如果你稍微有一点点的贪念,马上你生命的道业就旋转下去。这种问题很多人根本都不讲,纵使他自己反省到了,因为这是自己的缺陷,他不敢讲,也不敢面对问题,所以也不会跟别人谈论这么深的问题,何况很多人根本没有反省到,他以为那样是对的。事实上只要在道业中沾上一丝一毫的财、色、名、食、睡

,就永远没有办法往前走。

禅宗祖师说:「偷心不死」,这个「偷心」指的就是我们对世俗一分一丝一毫的贪恋。绝大部分的修行人,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都是立志于解脱生死的,可是修行的路途走久了以后,道业没有大的突破跟进展,生活中这些财、色、名、食、睡无形之中却慢慢地侵扰到我们的生命境界里,心念不自觉地就会沾染一些。

比如我们吃东西,「多吃一点没关系,反正肚子饿也需要吃

,因为身体需要照顾好!」、「睡觉多睡一点,因为修行需要体力才可以啊!」、「这个钱我该拿的,没有关系嘛!好吧!反正我要用。」这样的境界一点一点地就侵蚀到我们心里头去了。如果我们内心有一丝一毫财、色、名、名、睡的沾染,那么所有的烦恼都会在内心纠缠不清,内心就没有办法放下,那么就会障碍道业的增长,「想了脱生死?」那都是空谈。

有时候,我们或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很简单的事情我会做不到呢?」、「为什么我的心会静不下来呢?」、「为什么我达不了禅定呢?」,这都是因为在内心里面存有贪念而放不下、静不了。所以大家在接受佛法正确知见的教育后,思绪慢慢地磨练,内心逐渐沉静下来之后,就要时时反省自己「对世俗有没有贪念?」、「自己有没有一个完全放下的心情?」这是面对未来的道业,大家所要学习的部分。

3、布施∵VS犠牲∵∵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要学习的是「佛法的智慧」。佛法分有「世俗」与「出世」,所谓世俗指的是「人天之法」,出世就是「三乘的智慧」。我们现在是从人道开始起修,所有一切人的基本心态、烦恼都在我们面对的范围之内。

很多的修行者其实并不是很清楚他自己是否能在短短一生之内,把他所要修行的佛法掌握学习到。我们来到这里学习,就要尽可能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去学习到佛法正确的理念与做到身心的安顿。

我们翻开《高僧传》可以看到,历史上出家人表现出家生命的形式很多样化:有的人禅修不管世事,有的人讲经说法,有的人翻译经典,有的人持律清严,有的人神通感应,有的人辛苦盖庙,这些都是高僧。所以,我们大家衡量一个出家人,必须在于一个正确清净的「戒、见」尺寸上,在清净的「戒、见」尺寸之上所做的一切若皆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佛法的弘扬,我们就能肯定它是佛法,自己无法做到的,就随喜赞叹,这样我们的尺寸就不会失于厚道,也不会失于中道。

我们身为一个修行人,乃至做任何的一种职事,心胸要开阔

,这也就是一个所谓「菩萨的理念」。我们不是菩萨,但是我们可以志愿效法菩萨,我们做不到广大的牺牲,因为我们没有菩萨的心量,我们也没有这种福报,可是我们可以做一点小小的牺牲

、可以赞叹人家奉献、牺牲的精神,我们也应该试着去学习。

大部份的人在遇到是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很清楚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可是如果碰到很复杂,而且又牵涉到很多人、事、物,又有厉害冲突的事务时,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大家会在重要的关头做不出一个好决定,主要在于不能够牺牲奉献自己,碰到有关自己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会采取保护自己的方式。何况一件事情有多种角度的思考方向,十个人就有十个角度,甚至可能有十一、二个角度的衡量,如果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绝对无法作出一个果断的决定,可能事后做出来又产生「不是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疑心后悔的话。

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处理的方法及原则:第一要为大众着想,第二是牺牲自己。假使我们秉持着「为全体大众着想、我吃亏、牺牲自己」这样的原则做事情,这样子我们绝对不会后悔

,而且这样也绝对是符合于佛法、符合于中道的决定。当然基本的前提,这个事情是「戒、见清净」的立场之上。这样的考虑能够让我们在平时处理事情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

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要牺牲到什么样的尺寸?」。

主要一个前提就是「我不占便宜,我把我的拿出来奉献」,至于可以牺牲到什么尺寸,就看我们的心量以及福报。如果我们的心量够大,「没有关系!我所有的都可以拿出来给别人,我一点都不存、一点都不剩」,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大的心量

,也是一个最好的抉择。万一我们的心量不够大,或是各方面的因缘福报不够,那么我们就奉献一部分,一部分的福德因缘留给自己资身用,这个是可以被谅解的。

「为大局、为全体、为别人着想」、「牺牲奉献自己」这是一个很高的尺寸,也是很好的尺寸,我们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圆满

,但是我们尽量放大心量,布施功德给别人,朝着这样的根本理念尺寸去做,吃亏的绝对不是我们。

所以大家日后观察事情、学习事务时,除了看事情的本身之外,也要去了解到它背后的理念,往往我们在事相上做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理念上不清楚。如果能对一件事情反复的思考,就可以从这思考中去学习到一个精神,就能把这个精神掌握住在我们生命的深处,要了解「事情只有一次,道理是永恒的、精神是永恒的,理念是永恒的」。

4、以佛法洗涤心性、思考问题∵∵

在学习成长的佛道上,往往有很多的习气、知见要修正。产生这样的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由于我们前世今生接受到了错误的教育,造成我们思想知见的误差。当我们感觉受到不圆满的对待时,或是在人天道上想要使生命超拔解脱、以达到菩萨的德行时,我们常常会感觉到隔隔不入,好像很多的状况与自己的理想冲突。其实如果我们改变某些思考模式,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产生了。

例如大家都说:「要学会不要吃亏」「要占便宜」,甚至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能说这种话的人是没有什么心机,只是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但竟有人将它当成至理名言

,这种连是非、好坏话都分不清的人实在是愚痴。

现在我们在因地的学习上慢慢地成长后,已经知道要奉献、要与大众广结善缘;能够明察秋毫,知道要远离恶友,而心性的逐渐扩展却也使我们能去包容别人的缺点,甚至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就是在洁净我们的心性。《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过一句话:「见人缺点者,为堕落之始也」,当你看到别人缺点时,就是自己在堕落。其实我们人都有这个坏毛病,喜欢批评别人,如果我们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同样地,我们心性也会感染上污点的。这二个简单的例子:(一)不肯吃亏、(二)看别人缺点很清楚,这在平常生活中都可看得到。

真正在这缺陷的环境中,必须要肯吃亏敢当傻子,别人把我当傻子招来唤去,没关系,我就是傻子,我就应该被利用。其次

,不要去看别人的缺点,他的缺点我不犯,高高兴兴的与他在一起,甚至我连看到缺点都没有,人家跟我讲某人的缺点,我连听都不想听,听到就赶快远离去干我的活。可是,你自己是非要看得很清楚,做什么要能肯定明白。

总而言之,大家要学习用佛法来引导我们的思考,用佛法的价值来规范自己,遇到挫折、对错时,先思虑一下「佛法的观点角度、价值在哪里?」看看应该在什么样的立场来处理事情。只要我们常常把佛法对事情的看法抽取出来,你就会清楚看到自己与佛法在见思上的差距有多大,然后自己慢慢地去调整。如果我们老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看事情,也不听别人的规劝,也不用佛法方式去思考,这样就会被自己的习气绑得死死,动弹不得,想要成长谈何容易呢?

所以,我们要常用佛法的法义来洗涤我们的心性,用佛法的价值、思考来作为抉择判断的依据。

5、学习培养安心的方法∵∵

大家到这里来,先得把自己原有的东西放下,要带着一颗平静、虚心的心来学习。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大家要学习自己有一个安心的方法。

现在大家在社会上工作很忙,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可以修行。因此我们就要学习利用在十分钟、二十分钟短暂的时间里,用一些实际的方法来安住自己的心。人生很长,如果我们没有在年轻的时候就学会养成一种安心的习惯,等到人忙过了一空下来

,就会不知道要干什么,内心显得很空虚。

我们在外面听经、闻法,为寺院、僧团、众生做事情,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更能够安下心来面对自己的心性。若老是想等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再来学习安心的方法,到那个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功了。所以趁着现在有人教导的时候赶快找一个方法,就可以常常练习,练习来安顿自己的心。

例如我先吃完饭,我就利用要等大家吃完饭结斋短暂的时间

,很自然地就用我自己的修行方法,把心安住在一个地方。平时我在散步的时候,除了有一些寺院的事情要思考外,我就尽量用我自己平常修行的法门来安住我的心。所以不是只有在蒲团上面才要用功,没有事的时候像散步啊!坐着等人的时候,都可以安心。

像这样子一天二十四小时逐渐用功养成习惯,我们的整个生命都会跟着带动,它有一种等流习气,当这个力量强了以后,心的力量、精神都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做事情或是读书当中显发出来,这就是止观的涵意。

很多人不懂得这种培养习惯的概念,一个好的习惯我们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培养出来。大家要懂得给自己找一个修行的好方法,然后用八年、十年的时间去培养成为一个好的习惯,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好习惯要慢慢地培养,坏的习惯慢慢地要改掉,不可能说一下子就可以改过来。常常有人跟我说:「唉呀!我想做什么‥‥

。」做了两天觉得好像受不了了,就不想做了。我们就是要在受不了当中继续的做,在不习惯当中继续的做,左做不习惯、右做很难过,还是再做!实在是心灰意冷了,再做!觉得自己已经弄得灰头土脸,还是一直这样子做下去,慢慢地好的习惯就会养成

,坏习惯就会去掉。这样一点一滴的养成以后,我们的生命自然地就卓然独立起来。例如遇到争论的事情,我们就会退让三分,能够很诚恳的跟别人沟通。

我每次在讲话的时候,我一定问自己:「你这句话诚不诚恳

?坦不坦白?有没有一丝一毫的要欺骗别人的心理?」你会很清楚地问你自己。只是大部份的人都不肯面对自己,尤其是讲话的时候,很多人是大傻瓜,他自己知道他老把别人当傻瓜,讲话老是心口不一,拐弯抹角想要隐瞒一些事情,睁着眼睛说瞎话,这种人多的是。讲话拐弯抹角有一个尺寸,如果我们每次提醒自己

,就会觉得这样做不对,自然会起一个羞耻惭愧的心情,久而久之讲话就会诚恳、坦然。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讲话很诚恳的习惯

把自己的坏习惯慢慢地去除掉,把好习惯培养起来,这个不是三个月、五个月、半年、一年的事情,修行是多生累劫长远的事情,默默地一点一滴的努力去做,我们的生命自然就会清净很有力量。

6、难舍能舍之道∵∵

「有缘千里来相会」大家在一起修习佛法,本来是一段善的因缘,可是往往会因为「不注意」,善的因缘就会转成恶的因缘

怎么样的「不注意」呢?根本在于我们的烦恼,也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一份贪欲心、嗔恚心太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常常只看到别人的不是,总是想要获得好的名位,得到好的物品、好的处所、好的东西、高的分数……等等。可是,你想要、我也想要

,最后就会产生争执。为了争那一点点物品、分数;争意见,你对、我对;争谁讲的好,谁讲的不好,大家多生多劫难得才相聚在一起的善缘,就因为这一点点小事情,最后如果落得相恨而别

,变成了恶缘,实在是划不来。

大家首先要常常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喜欢世间这些外在虚假的名利,享受这些?」多多检讨自己的心性。其次实际在做事情的时候始终要想到「我要把自己的姿态压低,我应该多供养别人

,我要把我的谦虚带给别人,把欢乐带给大家;别人纵使有不对的地方,我也要很和气的跟他相处,好言的相劝。」

反过来说,别人对我们不客气的地方,我们就当作没这一回事,不去计较,像一阵风过了就算了,这样的话,处处就能跟人结善缘,虽然大家不一定要成为很好的朋友,可是至少我们跟人家结下一份善缘。

中国古人讲过一句话:「君子群而不党」什么叫做群而不党

?就是这个人很合群,不管是任何大众的事情,他都很客客气气

、恭恭敬敬去做,绝不会私下结党,跟几个人特别要好。

其实特别要好的人,可能就是将来仇敌的开始。因为你今天跟他特别要好,如果不是累世的善缘,必然是一时的厉害。当哪一天厉害冲突的时候,马上就会反目成仇。所以我们交朋友的时候,绝对要以道义相劝,这才是真正的朋友,绝对不可以利益相诱。

可是这个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做大家的朋友,要替大家来服务。所以做事情要做大家的事情,不要做两三个人的事情。如果只做两三个人的事情的话,可能就会危害到大家。当然

,每个人都有特别的善缘,这个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在大众中,不要「分工作了,我们几个要分在一组一起做一个工作;分床位了,我们几个人要一个房间」不可以!我们就顺着因缘走,在团体里面绝对不可以有小团体,这就是「群而不党」的名训。

所以,大家一定要处处的留心注意,有没有跟别人过意不去

?即使不是故意的去为难别人,刁难别人,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疏忽,无心的过失造成他人的不方便,引起别人的苦恼及愤怒之心,这就是我们的不对。你说:「我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也是你的错。

总而言之,我们随处把自己的姿态压低,抱持着一份清净谦和的心,以好的东西都供养别人,以处处为别人着想修福报的心情与众相处的话,相信大家都能和乐相处。尤其千万要记住!在厉害关键处,一定要退一步。什么叫「厉害关键处」呢?例如只有一件东西,两个人都想要,那么「我退,我不要!」这就是厉害关头处。记住厉害关键处退一步,这就是为人和谐之道。

很困难的就是,每个人的欲望都很强,很多东西都想要,所以平常就要抱持一个「难舍能舍」的心情,想到「我头目脑髓都可以舍了,这一点点的东西,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常常这样地想,就能事事解决、处处很活泼;任何东西随时随地都可以送给别人,绝对不会出现为一点小东西跟别人过意不去的情形。

所以平时大家一定要常常反省自己,观察世间的无常、虚幻

,我们的道心就能够生起来,在做人处世上也能够随处逢春,处处解脱。

7、以规矩为调整心性的起步∵∵

大家修学佛法,对于要如何调整自己,道理大家都知道,就是不知在哪里用力。知道这样对,那样对,可是事到临头,又是迷迷糊糊一团糟,又走回烦恼老路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我们出不了力,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使上力,以至于心性依旧故我,这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如何出力」实在是很重要的问题。

佛经上提过鞭举的故事,有一种人鞭子举起来还没打下去,他就知道要走;有的人要打了他,痛了之后才会走;第三种人打了他,他还不走,非要痛彻到骨头里去才会走。我们当中第一种的人很少,大半都是第三种人,非要到痛苦时才要走,也就是说

,一般的人都没有办法自觉性的依照规矩行事。所以第三种人最好的调整方法,就是在一个规定中,按照规矩去做,叫我们做什么,就老实的去做;应该什么时起床,就依照时间起床,虽然内心里面还是会想偷懒「哎呀!打钟了,很不想起来!不起来又不行!」规定不要讲话,就不要讲话,虽然想讲话,但内心里会想到「不能讲话」,这样久久,习惯不讲话就不会讲话了。这是在我们内心里还没有办法自觉的时候,在行为上有一定的规矩依循

,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比方说我们打坐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坐到旁边,为什么?「

旁边都是人,感觉不会那么挤,天气热,身上的体味很难闻;坐在边上凉快一点、靠门边风大一点,人少感觉较轻松。」这就是不能守规矩。

中国人讲:「宁难勿苟免,宁财勿苟得」好事不该你的不要去沾,困难事轮到你身上就不要跑。大家应该像丛林道场讲的「

听招呼」,也就是叫我们如何做就直接去做,甚至连理由都不用问,大家养成按照规矩来一丝不苟。如果是上等人的话,他内心很清楚,尺寸拿捏得非常好,心里面很和悦、安祥的,乐意去做这些事,而不是好像不知要干什么,道理也不知怎么做。而往往一个人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渐渐就越来越皮,装老大了,到后来就混水摸鱼了。所以很多人社会习气很重,或是在一个地方待久就皮条了,别人管不了他所养成那种坏习惯,这样就很不好。在一个团体里用规矩来磨练我们的心性,这样我们身心才会更加收摄,不然的话,会不知道修道为何物?

因此,我们要努力精进去学习,前面的路还很长远,因为在团体中,如果有人随便,这样会影响到大众,会让大家对是非、善恶分不清,这样的过失是很大的。我希望大家在与人相处当中

,不要看坏榜样,要看好榜样,不要说:「他就可以怎样,我怎么不可以这样?」你既然觉得他不好,为何要跟他比?我们要跟好的比,要跟圣贤比,可千万不要拿坏榜样来跟自己比。

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对生命负责、对自己负责,终身受用不尽。

8、认清烦恼习气∵∵

今天大家修学佛法,一定要认清楚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东西

?如果没有认清的话,往往会浪费很多的时光。

大家要常常反省的就是「自己倒底要面对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习气」,在我、我见之下,带给我们很多贪欲、瞋恚、嫉妒,乃至种种愚痴心态、内心的种种烦恼。可是,烦恼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销亡的,因此我们要有耐心,时时提醒自己,常常跟这些烦恼打战。虽然不一定会打得赢,但至少不要被打败,所谓「被打败」,就是说连再打的想法都没有了。

人相处在一起,免不了会有摩擦,摩擦后心里还是会有疙瘩存在。其实有摩擦、有隔阂,一定是双方都不对,假设有一方退一步,什么事情就都不会产生。如果说「他错得多,我比较少一点。」这就是中国话讲的「五十步笑百步」。其实平时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你也不必争,他也不必辩,也不要气愤,也不要不平

,只要你退一步,别人怎么错,我们不去执着,内心就不会在意

。所以,我们要常常检讨自己,有没有这种吃亏、让人的心胸?只要自己心平气和的把该做的本分事做好,常常保持谦虚、谦和的心性,烦恼不增,道业自然就会慢慢的成长。

大家要了解道业跟学业不一样,道业在那里呢?在我们的心里面啊!所以我们心平气和多了一分,道心就成长了一分,不是书念得一大堆,内心里面却是乌漆抹黑那就划不来了。所以,老子讲过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学得越多,对你心里面的伤害就越重,这是古人讲的话啊!我们修学佛法,不要学得越多,贡高我慢心越强,反而会把自己的道业杀掉,应该越学越谦虚,越学越和气,更能欢喜待人。

所以,今天一旦碰到有隔阂,有摩擦的时候,大家最先要想到的就是「我一定也有不对的地方,只要我有不对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开口责备别人。」你就退,退到毫无保留的地方,不要心里面常常堆积着一些怨气、不满的情绪,这是自己在伤害自己,别人根本不在乎,又何苦呢!为什么不把多余的精神、心力好好的拿来欢喜、拿来布施、拿来供养、拿来替大众服务修福呢?

你今天欢欢喜喜的用笑脸供养,和颜悦色一分,你下辈子就庄严一分;你今天用爱语供养,爱语一分,下辈子讲话音声就能让大众信服。如果心里面总是一肚子的气,摆着臭臭的脸,智慧无法增长,也只是对自己的福报有损而已,得不偿失啊!

我希望大家都是有智慧的人,懂得抉择,要把自己内心里面的烦恼毒、垃圾清除掉,将心力化为清净庄严的福德力供养大众。

9、看住念头∵∵

我们修行常常会讲到「精进」,精进有所谓的「身精进、心精进」。人的体力有限,所以有时会很想睡觉,或是想坐下来、躺一下;或是别人在搬东西、扫地的时候呢,我们会不想动;实时是在扫地,也不想弯下腰来扫;做事情的时候,手只是轻轻的摸一摸,而不肯用力去仔细整理、料理,这些都是身不精进。

身不精进的问题还不大,因为是我们的心力不够,心力不够,体能固然是一个因素,心理的因素却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犯了一个毛病,什么样的毛病呢?就是「散乱」,散乱而自己却不自觉,这原因出在哪里呢?就是平常太会打妄想了。走路的时候打妄想,做体操也打妄想,课诵的时候嘴巴念楞严咒,心里面还是在打妄想;吃饭的时候,嘴巴嚼饭菜,心还在打妄想。这就是我们平常对自己的心念太疏忽,没有去留意它。

或许大家也想过要掌握自己的心性,可是,第一没有方法,第二就是没有恒心、决定心。所以今天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看着你的念头」。

我们学佛,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看住我们的心。「看!」行、住、坐、卧、吃饭、睡觉、讲话,不管做什么都牢牢的看着它,看它在想什么,一分一秒都不放过,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有自觉的力量,我们的心性就会有一种智慧力显现,可以掌握住心、改变它。

大家不要错认我们成长努力的下手处,书本念几分没有关系,你多念几分,考了九十八、九十九、一百分,别人考七十、八十分,你也没有比他多了不起几分,反倒是你心里面乱糟糟的,一天到晚想要得分数,这个才是比人家落后了千尺万丈。

所以,大家平常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举心动念。一旦观察、反省,观照功夫用久,你就有感觉,你会觉得对自己的心性比以前了解,比以前能掌握,自然就会对自己的生命心性更清楚。现在我们如果真正能看到自己的念头,今生来生、生生世世,就能够实实在在掌握到入手处。

10、清净心∵∵

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般人对于平辈或是跟我们能力差不多的人,最容易患的就是嫉妒心,而对比我们年纪小,或者能力比较差的人就会轻视。其实大家与大众相处,应该时时抱着一份所谓「与人为善」,希望别人都朝着好的方向的心情处世。也就是说,对于能力弱的人,我们不应该轻视,而是抱着一份提携爱护的心情;对我们的长辈或者能力比我们强、福报比我们大的人,不必羡慕、不必刻意奉承或是锦上添花,只要做好我们自己应做的本份就好。

例如对于老师,我们恭敬他就好了,不必另外多一份奉承,因为如果这个师长是值得我们恭敬的,你不刻意的恭敬他,他一样会爱护我;如果这个师长要我们刻意的恭敬、奉承他,他才照顾我们的话,那么这个师长也就不值得我们恭敬,而我们这个恭敬的心也有了染污。当然,对于师长,我们应该更多一份恭敬与顺从,可是是很自然而不须要刻意的。

对于做人处事的道理,儒家讲「中庸之道」,世间人叫做「平常心」,我们佛法真正的讲法则是「清净心」,也就是说做我们该做的本份,客客气气笑脸待人,内心不会起心动念,也不会想说「唉哟!他比我强喔!」心里面就怕他,「他是我的长辈,他的福报比我大!」就奉承他,「他年纪比我小!」就轻视他,如果都是这样子的话,我们个人始终是掉在人我的分别里面,内心终究不能够平静下来。

大家尽量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见了谁都一样,我们该答应的就答应,该替人家开门就很客气的替人开门,该为人端茶就客气的端茶,不因他是谁才替他开门、端茶,乃至你见到一只小猫、小狗、小鸟,都能很客气的对待他们的话,这就是我们佛法真正讲的清净心。我们常常怀着这个清净心,见到谁我们都是尽我们的本分,这绝对是最好的待人处事的方法。

至于这个自然与刻意之间的话,一般人是不太容易拿捏,可是只要我们了解到这个平等心、清净心,就会多了一份比较强的警觉心来随时提醒自己,这是我们学佛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心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