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七祖——行思和尚

黄冰

“地以名贤重,山原七祖开”。江西省吉安市东南的青原山,风景秀美,早在唐朝中叶,一代高僧行思和尚,就曾驻锡青原山,广开佛门,授众讲法。他潜心修行,研究佛学真谛,继承和发展了六祖慧能“顿悟成佛”学说,成为青原派禅宗的始祖。

行思(673—741),俗名亦行思,姓刘,吉州安城人,即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严田镇龙云下村人。行思为安福县刘姓始祖刘遐(晋朝安成郡太守)十二世孙,传至十世刘廷为隋尚书。隋亡后,刘廷弃官归故里,迁居在龙云下村。行思幼年聪慧,孝敬父母,悟佛有根,不食荤腥。11岁时,到离家不远的宝云寺出家为僧。每逢寺中僧众谈论佛法,他总是默不作声,认真思索佛教真谛,为深入研习佛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岁那年,行思听说广东韶关曹溪的慧能大师法度盛化,便翻山越岭前往南华寺向六祖慧能参礼。一日,行思问慧能:“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一般人也能成佛?”慧能反问:“你作什么来?”行思答:“求学佛教真理。”慧能又问:“有阶位之分吗?”行思说:“只求佛教真理,哪里有什么尊卑上下。”行思慧根聪颖,佛心虔诚,深得六祖器重,成为首席弟子,帮助他推展法务,解答师弟们的各种问题,长达15年之久。

唐玄宗开元元年,慧能年事已高,他对行思说:“自古以来,佛教都是衣法双行,以衣钵为传授法嗣凭信。我自接受五祖衣钵以来,遭到了很多磨难,我的身后,为法嗣衣钵,争竞必多。现在我有了你,何患天下不信?传世的衣钵就放在我这里留镇山门,你当分化一方,使禅宗延续,勿令断绝。”

开元二年,41岁的行思谨遵师命,回到故乡吉州,在青原山净居寺开堂说法授众,大倡禅学,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训,弘扬顿悟学派,宗风大振,广度众生,不出几年,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江南。青原山净居寺遂成为江西的一大名寺,我国南方的主要道场。一时香火鼎盛,全山庵堂佛殿,星罗棋布,共有36处,数千僧徒聚会净居寺,每日拜佛进香者络绎不绝,连许多当朝权贵、文人墨客也相继来访。唐相姜公辅、诗人杜甫都曾慕名而来。

行思传承六祖讲究顿悟的禅学,醍醐灌顶,启发学生。一天,一和尚跑来问行思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行思反问道:“庐陵米作何价?”看似叫人摸不着头脑的回答,实则反映了禅学的思辩特质。其意在于,佛法不在玄妙的神秘境界里,就在米价之类的日常生活中。行思跳出了佛学虚幻的思想范畴,把佛教从单纯的学问修行引入道德修行。正是由于他破除了佛学虚幻的神秘性,倡扬“众生皆有佛性”、“不离世间觉”的佛学思想,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道理来解释佛法,教育弟子,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深得广大民众的欢迎,使得禅宗佛法在唐宋盛行,广为流传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行思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28年,为禅宗顿悟学派献出了毕生精力,无愧于一代佛门祖师。他传下的曹洞、云门、法眼三派,成为禅宗“一花开五叶”中的三叶,不仅在中国东南沿海广为传播,后又传入朝鲜、日本,影响深远。行思为佛教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也被佛教弟子尊为禅宗七祖。

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12月13日,行思升座告众,跏趺圆寂,终年68岁。唐玄宗敕建“七祖塔”,唐僖宗追赐其谥号“弘济”。《归真之塔赞》称:“圣谛不为,落何阶级?火里莲花,雪中红日。显发大机,掀翻古辙。千里绳规,三宗祖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