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之三祖禅寺

王安平

三祖寺,又称山谷寺,坐落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南麓的凤形山上。三祖寺,是中国禅宗三祖僧璨的道场,为中国六大禅宗祖庭之一。

关于三祖寺的创建,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祖寺寺址,原为当地隐士何氏三兄弟隐居的地方。南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南京道林寺高僧宝志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看中了这块宝地,二人都想在此建观造刹。梁武帝命他二人各显神通,以物识地,得者而居。宝志和尚与白鹤道人斗法,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将落地时被锡杖飞来声所惊,飞止于他处,锡杖卓立此地。宝志得到了这块宝地,住洞习静。其后,隐士何氏三兄弟因钦佩宝志禅师的道行,献出宅基地,宝志便在此建室造刹。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梁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从二祖受度传法后,正式驻锡山谷寺,并在此传衣四祖道信,道信即为禅宗四祖。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三祖僧璨于寺前大树下说法时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僧璨在驻锡山谷寺期间,致力于禅宗文化的研究,勤奋好学,着有《信心铭》一篇,为中国禅宗经典着作,结束了禅宗不立文字的历史,从而开创了禅宗以文字弘扬佛法的先河。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信心铭》题诗曰:「沔被有流,载浮载沉。为文以济,一壶千金。法比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舒州(今潜山)别驾李常取三祖僧璨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子300粒,用100粒并捐俸建塔,用100粒塑三祖像置之塔的南窦;干元年(公元758年),肃宗诏赐山谷寺「三祖山谷干元禅寺」。从此,山谷寺便被人们称为「三祖寺」。公元772年,代宗又谥僧璨号「鉴智禅师」,塔曰「觉寂」。三祖寺由此兴盛起来。

历史上,佛家的命运都是掌握在皇家的手上。公元845年,唐武宗迷信道教下诏全国灭佛,波及天柱山,僧尼被迫还俗,三祖寺与觉寂塔也毁于一旦。唐大中元年,唐宣宗又恢复了佛教,三祖寺觉寂塔又得以重修。

五代、两宋间,天柱山中的佛教发展渐快。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天柱山人柯萼遇老僧指点,于万岁山(今天柱山)古松下挖一台篆,上镌宝志手书「圣祚延绵」四字,进献朝廷,名曰「瑞石」。太宗遣使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

宋朝天圣六年(1028年)三月,章献太皇后传旨,在三祖寺为仁宗皇帝增崇圣寿,修建资寿塔一座。用金银匣盛佛牙舍利藏于塔下。皇祜二年(1051年)资寿塔遭雷击烧毁。为了遮盖塔下的佛牙舍利,宋朝廷又下令在原址建起资寿殿。由书画家米芾题写《山谷寺选佛场记》碑铭。

南宋末年,由于元兵入侵,三祖寺又被兵火所毁,唯觉寂塔独存。到了明朝,三祖寺又逐步复兴。据《潜山县志》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僧人普聚重兴寺门。有沟通大河,路缘沟进为山门。门北上为天王殿,次干元阁。阁圯,改为大雄宝殿,殿乃邑人葛永缓建。殿左为禅堂,有丈六金身。万历年间,堂焚。崇祯三年(1630年),知县李新重建大雄宝殿,后为宝公殿,次观音阁,阁后峭壁半绝,相传达摩所凿者,右为官厅,右北上为三祖塔。环塔有八方正殿、次弥院殿,次地藏王殿、次达摩殿,左右僧寮五百余间」。三祖寺又一时宗风大振。

到了明末,三祖寺又毁于兵火。从清朝至民国年间,三祖寺又屡毁屡建,且寺宇萧条,破败不堪。直到民国三十五年,方丈月海又募化修成大殿院门,经楼、寮舍大小70余间,使三祖寺保存了下来。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潜山县***曾一度将寺院作为临时监狱。解放后,寺院及寺田、山林场收归国有。「文革」期间,三祖寺又遭到了严重破坏,三祖僧璨的舍利塑像,各种大小佛像及经书、法器等佛教文物全部被焚毁,僧众大都还俗回乡。

目前,在现任住持宽容法师的带领下,三祖寺已进行浩大的修复重建工程,以再现三祖禅寺当年恢宏气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