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华山无相禅寺记

无相禅寺,史名无相寺,又名无相院。位于九华山北麓头陀岭下(即现在的九华乡二圣村狮形自然村)。始建于隋代。唐初咸通二年(861)寺旁为进士王季文的书堂,王临终前托志于和尚智美,愿舍书堂为寺。

唐代诗仙李白,游九华山,曾夜宿无相寺,并题诗《宿无相寺》。据传地藏王入九华时,曾在该寺挂单三年,后入九华隐修。

……

历史沧桑,自唐后于上世纪70年代,无相寺,兴盛衰落,不可计次。而今她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住持僧果富发宏愿

果富,俗名胡乐富∵,真正的是半路出家之人,也是地地道道的九华山人。从小就生活在僧庙尼庵之中,耳濡目染,六根渐净。当时迫于家人与社会的压力,一时没有剃度,终于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侍佛心定,走出家庭,进入佛门,发宏愿心:复兴九华山的无相寺。这次,他盛情邀请我上无相寺,小住了三日,让我朝闻清音,晚听钟声,过了几天的佛门日子。

那天,天还未放曙色,他一早就派车来接我,后来我问他为何起这么早接我,他说一日之中,最具魅力的是晨曦曙光那一刻的景致,你们这些喜欢爬格子的人熬夜起不了早,是很少见到的。我们佛门有早起的习惯,每日早课礼佛必不可少,您不可不见识一下。可见他的诚意。

路上,我与开车的师傅聊了起来,他说果富法师,真不简单,出家后,发愿心,当时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而今他把昔日的无相寺院恢复了相当的规模,近于最盛时期宋初规模的三分之二。当年宋初香火鼎盛,规模甚大,主寺院下设东、南、西、北院。今日的无相寺,除了在原址上建起的寺宇之外,亦在二圣殿下面的小岭处,原无相寺东院的旧址上,重建了钟搂、佛殿、寮房。钟楼前,还有一尊汉白玉雕塑高9.9米的露天观音,现改称“无相禅寺”下院……

说着说着,车就到了无相禅寺下院的钟楼,果富法师迎出山门,用佛门的礼节和我寒暄后,领我上钟楼。这时,天放大亮了,晨曦曙光沐临钟楼,钟楼似披金戴银,熠熠生辉。阳光斜射在大钟上,那铜钟越发光亮。晨风轻摇着钟楼翘角上悬挂的铃儿,发出清脆的铛铛响声。果富法师说这是他们佛门镇寺之宝。他还向我讲述了一段重建这钟楼前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他说:

当年入住头陀岭下无相寺,旧址一片废墟,且被一些村民占去建房。当时他用化缘之钱买回旧址,搭建草棚,夜宿其中,老是做梦,梦的最多的是地藏王菩萨让他恢复钟楼。菩萨在梦里说:

“大千世界,云云众生,有人放荡世间;幽冥之界,孤魂野灵,游荡丰都城外,他们贪图富贵玩乐,若没有钟声,警告威慑,那些世人与阴间幽魂,走极端的越来越多。吾佛门弟子责无旁贷要拯救他们,免入苦海……”

于是他就会同众居士商量选址筹建。选择那儿呢?犯难了。他想菩萨托梦于他,梦中也问过,菩萨没有明示。此后,他每次下山路过无相寺下东院之处,眼前就幻出钟楼的轮廓。他一下子明白了,菩萨暗示我钟楼就恢复重建在旧址。他又拿钱买回原址地皮,于1999年重建一座高25米,占地面积54平方米的钟楼。内置铜铁合金铸造的3米高,重1.8吨,底径2米的幽冥大钟。每天夜里派二三个小沙弥去撞钟,让钟声警示世间与幽冥界的顽人与游魂,不得犯事。

我听后,深感故事的凝重,望着这沐浴晨晖中的庄严钟楼,她的使命意义重大!亦深为地藏王菩萨叫好,没有托错人。果富法师作为佛家弟子又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佛山独一无二的竹楼殿阁

早饭后,果富法师又陪我上头陀岭——无相寺主院。上头陀岭,过去是从下东院西侧过九都河上的西风桥,沿条小溪蜿蜒曲折而上。因为路陡,步行大约要1个多小时,才能走到。现在无相寺通车了,果富法师不辞劳苦四方化缘筹款,开通了上山车路,,既方便了自己与游客的上下,又方便了寺院周边的百姓,可谓功德无量。

车行20分钟就到了。下车后,眼前一亮,无相寺的正门楼——牌坊似的建筑,依山势坐北朝南,好不雄伟!门楼东西两侧各是一间厢房。门楼牌坊横梁上镶嵌着一匾额——“无相禅寺”四个楷书漆金大字,厚重端庄。果富法师说是当年仁德大师的手笔。他望着这匾额,立马肃敬起来,瞬间又不无自豪地说:

“前辈大师,看我心诚发愿心,复兴无相寺,褒奖我,亲笔给我题写了这四个大字。”

他又接着说:“九华山那么多恢复与重建的庙宇,很少有仁公的手书题名。”说话间,脸上洋溢着的是除了自豪还是自豪。

进了门楼,是十分开阔的广场,广场50米处就是一座九华佛山独有宫殿式的竹建筑——无相禅寺的“药师宝殿”兼“藏经阁”大殿。也是坐北朝南。这竹楼大殿,正门前是3米高的台阶,说是台阶,其实是一座小石拱桥。拾级而上,拱桥上面平铺石板,衔接竹楼大殿门前的走廊。

果富法师又向我介绍了这件他的得意作品。他说这座竹楼大殿,光是毛竹就用掉了15万多斤,折合根数大概有6000根。他精心挑选一批当地的能工巧匠,按他设计的图纸而建。费时两年多。望着这座竹楼大殿,我惊叹了!

竹楼大殿是上下两层,下层是水泥钢筋混凝土建的一个大平台(平台下亦有厅堂),平台上,就是清一色竹结构的飞挑重檐翘角的大殿楼阁,有宽为2米的走廊绕殿阁一圈。竹楼四周走廊外侧有24根大柱子,每根柱子由10根毛竹上下颠倒组成,至于怎么捆扎在一起,承载着殿阁重檐、横梁的重压,这个奥秘,我没来得急问果富法师。

殿阁,竹墙、竹门、竹柱、竹梁、竹椽、竹瓦、竹地板、外加竹钉,整座大殿楼阁,没用一根木头材料与铁钉,实是罕见之建筑。

可能有人要说殿阁很小吧?果富法师告诉我:大殿阁楼,除下面平台外,高15米,长12米,宽9米。不是个玩于手心的小建筑呀!我感叹于果富法师这充满智慧的设计!亦感叹于这帮同样充满智慧的能工巧匠们!

竹楼殿阁的防蛀、防火、防潮、防风雨的侵蚀,想必他们都作了详尽可靠的考虑吧。

我想也没有必要问这问那了,竹楼殿阁,建起于今近10年了,毫发无损,光亮明净,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他们已处理好这些相关的技术难题。

三、∵我们找到了“金沙泉”

无相寺,历史上有多个的香火鼎盛时期。北宋治平元年(1064)朝廷曾赐额“无相寺”。历代均有名流墨客,探幽访贤。元初诗人陈岩诗云:“头陀岭下招提境,画阁阑干几废凭。游客骚人还倏去,看山输与在家僧。”

明正德十四年(1519)大理学家王守仁游九华山时,曾夜宿无相寺,并吟诗多首。

明代尚书湛若水,曾给当时寺前的一座亭子题写了“心期亭”三个字的名儿。并作《无相寺心期亭》诗以记之。

据《九华山志》记载:“无相寺院南有‘金沙泉’。泉由石罅中沸出,大不盈瓯,而四时不竭。金沙为底,清澈鉴容。”上面提到的元初诗人陈岩有诗为证:“金能生水水涵金,本本源源造化心。几许碎金随水出,披沙终日若为寻。”

第二日,我便请果富法师带我到寺院外走走,并说我想见见史书上记载的“金沙泉”。他说寺南边是有一处从石缝中涌出的泉水,不知是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金沙泉”。我们向南行至百米处,一条溪流“哗啦哗啦”地一路欢歌向山下九都河流去。果富法师说溪流的源头还很远。

既想找,就不要怕有路走,我们继续沿着溪流向上爬去。山路绕来绕去,半个小时后才爬到溪流源头。

这时,反而听不见一点儿水声。扒开杂草,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小石凼,只见底处一股清泉从石缝中喷涌出。我辨辨方向,瞅瞅小水凼,吟上古人的诗句,两厢对照,立刻兴奋地告诉果富法师,这恐怕就是史书记载的“金沙泉”。

“你看,这方位不是在你无相寺院南吗?这股清泉不又是从这小凼底喷涌而出吗?”“史书上记载的‘泉池大不盈瓯,泉由石罅中沸出’。”∵“这石水凼小而巧,古人比∵作‘瓯’。”“‘罅’石缝也。”

果富法师也被我的兴奋感染了,他招呼跟随来的小师傅用柴刀把周围砍开,石水凼清朗一片,出现在众人面前。石水凼确实不大,但也不至于像古人说的“瓯”——茶盖碗那般大。石凼上口直径约有0.5米左右,深约0.4米。石缝涌出的水,像开水沸锅一样,古人用

“沸”字描述形容这泉水涌出,最恰当不过了。水底也确实有沙粒,只是一些落叶沉底盖着,无人清理罢了。

泉水沸出,没有一丝声响,从低矮沿口溢出,流向3.4米处∵,遇上一点落差,水冲泻而下,才有“哗哗”响声。

一番折腾清理后,我们坐下休息,口有点渴了,就着泉水喝上几口,清爽,似乎有点甘甜之感。吸上一支烟,吟着古人描写“金沙泉”的诗句,∵快哉了半日!

这是否真的就是“山志”记载的“金沙泉”呢?我们人微言轻,恐怕说服不了他人。若不是,这史书上记载的“金沙泉”到底在哪儿呢?我告诉果富法师,眼下不管这里是不是“金沙泉”,接下来应该把通向这里的路修好,少不了那些文人墨客前来寻古探幽,这会增添您寺院的人气。

……

三日小住,眨眼间就过去了。

无相禅寺,寺阁如画,风光秀丽。寺院四周,群峰竞秀,苍松翠竹,溶青滴翠。若春至,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游人如潮。若夏临,浓荫蔽宇,清静阴凉,避暑佳地……平日里寺内,佛门弟子,俗家信男善女,诵经拜佛,清音绕梁,不绝于耳。

无相禅寺,而今在果富法师的住持下,往日蓝图的复兴指日可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