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里的佛门胜地——张家界普光禅寺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我们来到了普光禅寺。

普光禅寺坐落在风景秀美的胡南张家界市,为禅宗临济宗的一处着名丛林,始建于明代,据清代侯昌铨编撰的《胡南永定县乡土志》记载:“(永定)迤东有普光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军史雍简建,本朝(指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协镇史城重修,寺有白羊石,雍简建寺时,见白羊满山,逐之人土,掘之见石,其下有窖金。遂发之,以金修寺,寺成人奏,赐名普光寺。”民国时期,常住僧侣达50-100人,除主持与管理本寺外,还管辖原大庸近百座寺庙,1919至1943年,这里先后举行了6次龙华大会,湘、鄂、川、黔数省近千名佛教徒在此摩顶受戒,故有“江南名刹”之称。

2003年,住持湖南岳阳圣安古寺的怀梵法师,住持普光禅寺。怀梵法师几经奔走,多方求助,终于将普光禅寺重新修葺一新,并于2004年3月,盛请各地高僧大德,在普光禅寺举行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光禅寺首次举行的大型佛教活动,也是张家界市首次举行的大型佛教活动。昔日的古刹,终于重新恢复了旧日的恢弘气象。

普光禅寺前有天门山,后有福德山(即今子五台),其建筑依山就势,呈纵深对称布局。迎面而来的寺门称大山门,建于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85年),正门上有四个烫金大字“普光禅寺”,据说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左右两边耳门分别题着“慈云普护”、“觉路光明”,向众生宣扬着佛教慈悲为怀、见性光明的教义。大山门是三开间硬山墙式建筑,山墙呈弧状弓形,山门在明间人口处突起成歇山顶,做成歇山与硬山相结合的屋顶形式。

穿过大山门,紧接是二山门,即天王殿,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修,是普光禅寺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二山门是抬梁式建筑,为三间单檐歇山,抬梁式构架,檐下有斗拱四辅作,所供四大天王是近年来重塑。

二山门与大雄宝殿之间有广庭,左右原来的钟、鼓楼已毁,代替为1982年后重建的八角重檐攒尖亭。大雄宝殿是普光禅寺的核心建筑,单檐歇山,气派非凡,正殿大门上楣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着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巨匾。前面檐廊明间柱子上有金色盘龙立雕一对,栩栩如生。殿的东西墙壁便是普光禅寺引人人胜的奇景之一:“月点灯”。走近细看,原来此处有两块水磨石碑,磨制精细,光滑如镜,据说每当明月当空,石碑反射月光照影,大殿一片银辉,故有“月点灯”之说。

普光禅寺另一处奇景——“风扫地”也在大雄宝殿,因大殿设计奇特,一年四季常有神奇清风拂过,将地面吹得千干净净,“风扫地”由此得名。在过亭两侧有水、火二池,无论大旱干渴,水池四时不涸,虽大雨滂沱,火池滴水无存,两池相得益彰,成为普光禅寺又一奇景。走进大殿,只见天花为井格式,彩绘飞禽花卉,非常华美。

大雄宝殿后面有廊与罗汉堂相接,罗汉堂成工字形平面,屋顶交错勾搭,形成复杂而又灵巧的造型。此殿有43个构件,它保存的一斗三升二斗拱为明代原始风格的斗拱,最大特点是“曲柱弯梁屋不斜”,据说这些斗拱全由木铆衔接,不用一颗铁钉。罗汉堂楼下供有木刻十八罗汉,楼上圆音楼则供着二十四诸天造像,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圆音楼是罗汉殿向北突出的一座抱履,曾经是存放经书的地方,与罗汉殿构成双层重檐歇山顶,正视一顶,斜看则出现三层飞檐。圆音楼为纯木结构,楼中藻井与罗汉殿相通。上层瓦面水汇流二层山尖,在交接处各设计一个开口木龙头,龙口置吊珠。雨水排注时,吊珠前后自然弹动,如同真龙戏水,既调节了注水流连,又避免了山尖受到冲洗,其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备,堪称一绝。陈从周教授曾对此称赞不已,称之为“建筑奇迹”。

走出罗汉堂,就是一幢五间歇山式建筑,这是观音堂,是整座寺院建筑中轴线上的最后一间,时值功课时间,堂内光线昏暗,不少僧侣目不斜视,端坐念诵,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将喧嚣视若无物后的泰然处之。在若隐若现传人耳中的喧嚣声中,喃喃的诵经之声缓缓飘散开来,更增添了一份感染人心的力量。

普光禅寺寺院建筑周围,还有一些很有趣味的非佛教建筑,1990年,毛泽东主席的秘书李锐在参观了之后,即兴题写了一幅对联:“寺、观、阁、祠、坊一体,儒、释、道、文、武合流”。佛寺左前部原建有文昌祠,为清末所建,已毁,现仅存祠门和两边的节孝牌坊。两座牌坊分别为嘉庆、道光年间建造,上刻有“朱买臣负薪读书”、“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奋读”等古代圣贤勤奋攻读的故事。文昌祠的左边,建有武庙,亦称关帝庙,呈条形状平面布局,纵深发展。正殿中央塑有关帝坐像,旁有周仓持刀侍立。大门后有戏台,正对着前殿,两侧建有偏殿,前殿之后依次为钟、鼓亭,正殿和寝殿。佛寺的左后部有道教建筑高贞观,是普光禅寺现存最早的建筑,建于宋末元初。整个建筑沿袭了唐宋建筑的特征,单檐歇山顶,全用大斗拱托梁,枋下垫特大雕花角,殿内有两根象征方土方术的全栓,殿后两根檐柱与础之间承垫了一块厚约3公分的饼状木质,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高贞观后有玉皇阁,建于明朝晚期,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重修。三层重檐歇山顶,高14.6米,过去曾有文人登楼远眺,面对脚下的古城和天门山的雄姿,即兴吟诵出“万千户尽收眼底,十六峰宛并肩头”的佳句。高贞观很早以前就没有道士,香火由普光禅寺僧人代管,久而久之,佛门僧众相沿成习。在以前,普光禅寺香火十分旺盛,佛道相安无事,和睦共处,成了一大特色。

旧志记载:“永定(张家界)隶属楚边,俗尚淳朴,犹存中土之遗风。”现在的张家界,虽然早已成为旅游胜地,各地游人纷沓而来,但是这里的居民,依旧保持着纯净的风俗。普光禅寺也是如此,它虽处闹市,周围繁华纷杂,但是山门之内,依旧静谧祥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是“武陵渔人”到过桃花源,张家界地处武陵腹地,离桃花源当然不远。虽然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已经“不复得路”,但是,普光禅寺也许正是在现实之中可以到达的桃花源!

(作者单位为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国宗教》2004年第4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