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品对位

前言「道谛」,略说则为戒定慧,若广说则为三十七道品,谓四念处丶四正勤丶四如意

足丶五根丶五力丶七觉支丶八正道等七科。此七科道品,於大小乘经论中随处可见,用法不

同,义门繁多。

智者大师归纳为四种道品:一丶当分道品──谓当分得道,修任何一科皆可当分得道(

证果),不必全具七科。二丶相摄道品──谓七科相摄,如四念处能摄馀品,馀品亦能摄四

念处。三丶对位道品──谓与四教行位配对,四教行位皆可与三十七道品相配对。四丶相生

道品──谓次第相生,如修四念处,能生四正勤;四正勤能发四如意足等。

此各种道品,通大小,通正助,通有漏无漏。经论中有时言大乘道品,有时言小乘道品

;有时作正道用,有时作助道用;有时指有漏位,有时指无漏位。若小乘道品,则依生灭四

谛而修;若大乘道品,则依无生丶无量丶无作四谛而修。《俱舍论》丶天台教典等明声闻行

位,即用三十七道品修生灭四谛观,故其行位依次与道品配对。如前「七贤位」表:

「别相念,总相念──四念处」:此二行位观欲界苦谛四行,亦即修「四念处」。

「暖位──四正勤」:由「四念处」进修「四正勤」,所谓「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

速断;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长」。亦即勤观四谛,使诸善法(指信丶进丶念丶定丶慧

五善法等)生长,使诸恶法(指障五善法之疑丶怠丶妄念丶散动丶邪慧五障等)伏除。由其

勤观勤修,故能伏见思,发似解。

「顶位──四如意足」:由「四正勤」进修「四如意足」,谓「欲丶念丶进丶慧」四种

定心。「欲」则於所修法(四谛观或禅定)希向乐欲;「念」则一心专注所修法明记不忘;

「进」则专观所修法使无间杂;「慧」则思惟所修法心不驰散。此四者为八定方便,由此能

得八定,能发神足诸通,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此位以加强四种定心故,使定慧均平

,而四谛观转更分明,如登顶洞览。

「忍位──五根」:由「四如意足」进修「五根」,谓使「信丶进丶念丶定丶慧」五种

善法扎根。盖修前诸位,虽此五善已萌芽,而根犹未生,故今修之,令其根生。如於四谛理

深忍乐欲,深信净住,即是修「信根」;又於四谛观倍加精进,即是修「进根」等。五根生

已,故能於四谛理安忍不动。

「世第一──五力」:续修五根,令更增长,若破五障,则名「五力」。如「信力」者

,信四谛理,不为邪外诸疑所动,即破疑障;如「进力」者,观四谛理心无间杂,未证不休

,即破怠障等。由破恶障故,一刹那必发无漏,而入见道矣。

「见道位──七觉支」:「五力」破障,断见惑,发无漏定慧,见一切法决定无我,亦

无我所,即显真谛寂灭之理,分得无漏「七觉支(七种如实觉慧)」,亦名「七菩提分」,

谓念觉丶择法觉丶精进觉丶除觉丶舍觉丶定觉丶喜觉。「念觉」谓修道时,常念使定慧均平

,不浮不沈;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觉丶舍觉丶定觉以摄之;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觉丶精进

觉丶喜觉以起之。

「修道位──八正道」:既见道已,入修道位;安隐行於「八正道」中,重虑缘真,进

断思惑(如第九表中说)。「八正道」谓正见丶正思惟丶正语丶正业丶正精进丶正定丶正命

丶正念,皆以无漏智修之;无漏圣法故名「正」,能至涅盘故名「道」。如「正见」者,谓

修无漏十六行观,见四谛分明;又如「正思惟」者,谓以无漏心相应思惟,重虑缘真,为令

观智增长,入涅盘故。(其馀详见《大智度论》卷十九丶《俱舍论》第六品丶《辅宏记》卷

四丶《选佛谱》卷五)

如上「七觉」在前,「八正」在後,乃依《选佛谱》等言之,若依《俱舍论》等,则「

八正」在前(配见道位),「七觉」在後(配修道位)。须知道品义门繁多,道品对位亦不

只一途,大小经论中有多种配对,如上所述,但其中一义耳。(待续)

第406期∵公元2010年7丶8月发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