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题破山寺後禅院〉诗的禅理与禅趣(上)∵

●张清泉∵明伦月刊345期2004/06

∵一、前言∵∵

∵佛教传入中国以後,与中土文化产生了互动,其中对於中国文学方面的影响可说是既深且远。而历来从事「佛学与文学」的研究方面,有关诗与禅的交涉问题,更是广受注目。关於「诗禅交涉」的课题,大底不外「以禅入诗」及「以禅喻诗」两大项,前者为创作方面,後者为批评方面﹔「以禅喻诗」的批评论大盛於宋代以後,而「以禅入诗」的创作方法却是在唐代便已流传,这类诗作便被称为「禅诗」。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常建的〈题破山寺後禅院〉一诗,历来虽也被归於「禅诗」之类,然大多是简略的分析其「禅趣」,未能深入地探究此诗,其实,此诗尚有更多的「禅境」、「禅喻」与「禅理」,有待吾人进一步去探究,笔者乃不揣浅陋,试作一番分析。∵∵

∵二、〈题破山寺後禅院〉诗的禅理禅趣∵∵

∵〈题破山寺後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此诗属五律首句不入韵式,押侵韵。为题壁诗之属,诗题中的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庙原名兴福寺,又名破山寺。据宋朱长文《吴郡网经续记.寺院》所载,此寺为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自南齐至中唐,相距已有两百余年之久,常建题诗於此古寺,此诗又广受後人肯定与赞扬,谅必非是一般应酬题壁,当有其殊胜之处,尤其是与佛学相关部分;然观历来各本说解,对此着墨并不多,本文特逐联分析以探其赜,分述於後。∵∵

∵(一)「初日、高林」之喻∵∵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写作者於清晨时刻来到这座两百余年的古寺,此时正是旭日东昇之际,旭光照耀在高林之上﹔此乃字面之意,至於所托寓的佛学义涵,根据雪庐老人李炳南先生《诗阶述唐?诗惑研讨随笔》云:∵

∵首句为赋体,言时言地,以入字为诗眼,初进寺内自是前廷。次句求简改用比体,因下三联皆咏寺後院故,语采梵典,人多忽之而已。按《华严》旨奥卷繁,有经王之称,非大器不能解,寓旭日先照峰巅,其下仍在暗中,句取此喻而兼颂也。比拟前廷诸端,殿阁像设,课诵传经,尽以庄严教义代之,然亦有数字明点。高林非为廷前柯木,凡寺皆有禅林丛林等名,古寺与高林,实为一事,不过实写与称颂有别耳。∵

∵炳南先生认为「初日照高林」一句,乃取《华严经》「三照」之喻,而兼赞颂此古寺为「高林」。按佛教天台宗有「五时」之说,将释迦牟尼佛所演述的教法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及法华涅盘时」,各个不同的时期演述不同的经典与教法。《华严经》乃释迦牟尼初成道时首先开演的至高无上妙法,故《华严》向有经中之王的美称。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所载:∵

∵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後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

∵此处以旭日东昇顺序照耀高山、幽谷和平地,来比喻佛陀教化众生之顺序次第,依次为菩萨摩诃萨、缘觉、声闻、决定善根之众生、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之众生。隋代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一中并将之配合「五时」之说加以阐述,此即「三照」之说,谓照高山为「华严时」,照幽谷为「阿含时」,照平地则分为三时,依序为:「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等。因此,「初日照高林」在此乃寓有佛陀说法之意,且说的是至为高深的《华严》妙法,意即称扬寺中有高僧驻锡,宏扬庄严教义。其次,佛教寺庙古来又有「丛林」、「禅林」等异称,《大智度论》卷三云:∵

∵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

∵此乃取寺院中僧众和合居住於一处,犹如树木聚集之丛林,故以之为喻。因此,此处的「高林」实有称颂之意,与上句的「古寺」相呼应。总之,「初日照高林」一句意谓,此寺不只具有历史悠久足以称为「古寺」的「硬体」建筑而已,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阐扬深妙《华严》教义──「软体」的功能,不似某些「古寺」徒留遗迹而无高僧阐教弘道者可比也,是其难能可贵之处。∵∵

∵(二)「幽、深」之象徵∵∵

∵颔联(或称颈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二句颇得欧阳修赞赏,并称「欲效其语,久不可得」,一般之所以欣赏此二句者,或是在於诗句所呈现的是一幅曲折小径通向幽隐之处,陪衬着两旁浓荫花木,而禅房就座落在花木幽深之处,显示出无限的清幽雅趣。然而吾人何尝不可将之解读为对佛法修持的一种「象徵」意义,试析如下。∵

∵首先,就「曲径通幽处」句析之,可将「曲径」解读为象徵佛法修行过程之曲折繁复,而「幽处」则象徵佛法幽妙高深之境界。按佛教出世法之修行,概分为小乘、中乘、大乘,即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各修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又须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惑等,其历程总共需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方能成就无上菩提,故以「曲径」作为象徵也。至於「幽处」,在佛教的修行成就上,若亲近善人,得闻正法,则具四功德处。《成实论》卷二〈四法品〉云:∵

∵又闻此论则具四德处: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闻法生慧是慧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谛空名实德处,见真空故得离烦恼名舍德处,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是寂灭德处。∵

∵因闻正法而生大智慧,名慧德处﹔由大智慧而见诸法之实理,名实德处;见真空之理而舍除烦恼,名舍德处;由离尽烦恼而心得寂灭,名寂灭德处。∵

∵其次,就「禅房花木深」句析之,依诗题「後禅院」所示,此「禅房」应即是诗题所指者。按禅房即禅堂或僧堂,指禅林中僧众日常修禅起卧之堂舍。一所寺院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包括有塔、金堂(佛殿)、讲堂、钟楼、藏经楼、僧房(即禅房,僧众起居之所在)和食堂(斋堂)等,而禅房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常建此诗虽名为「题後禅院」,然重点应不在於赞咏禅房所处周围花木之繁美,正如首联除赞其为古寺高林之余,所宏教义之高妙更是其所赞重点。故此句似应以禅房内之僧众为其咏赞之主旨,关键词为「花、深」二字。盖「花」(华)在佛教中乃具有多重的象徵意义,如《华严经疏》卷三云:∵

∵释华十义者,一含实义,表於法界含性德故。二光净义,本智明显故。三微妙义,一一诸行同法界故。四适悦义,顺物机故。五引果义,行为生因起正觉故。六端正义,行与愿俱无所缺故。七无染义,一一行门三昧俱故。八巧成义,所修德业善巧成故。九芬馥义,故。十开敷义,故。∵

∵故此句「花木」之象徵意义,当有「所修德业善巧成」的巧成义,与「众德住持流馨弥远」的芬馥义,及「众行敷荣令心开觉」的开敷义等诸多义涵,以此众义赞颂僧众之德行。∵

∵至於「深」字,似有象徵其禅定功行之意味,即所谓「深禅定」者。所谓「深禅定」原有二意,一指四禅中之第三禅为离喜妙乐,即离初禅、二禅之喜乐,为正念正知,住於自地之妙乐;因其身心共为纯一妙乐,乃属禅定乐之最,故谓此禅定之乐受为「深禅定乐」。其二,系指诸种浅深不同之禅定中,上地之禅胜於下地之禅,故上地对於下地之禅定,称为深禅定。综此二意,亦可显示「深」字在此诗句中当亦别有一番象徵意义乎!∵(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