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农禅家风

云居山的名,在于有佛,真如禅寺是佛教曹洞宗的发祥地。悠悠的佛境,点化着奇山秀峰的独特灵性。

云居山的美,在于有画,五老峰前的茶山田园,是美丽的画卷,凸现出真如禅寺农禅并重的家风。

据《云居山志》记载,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道膺禅师担任真如禅院住持时,开始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风规。他亲自带领僧众到五老峰前垦劈荆基,开山造田,耕耘播种,收获粮食。

1953年秋天,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移驻真如禅寺。出任住持的当天晚上,他就召集寺中的僧众共商农禅生产事宜。次年春天,在虚云老和尚的提议下,永修县人民***批准成立“真如禅寺僧伽农场”。于是,他和僧众在如法修持的同时,每天赶早摸黑地进行刀耕火种,牛犁锄挖,不到半年时间,开垦出旱地20余亩,水田60余亩。为传承农禅并重的家风奠定了基础。

五十年代初,由于连年水旱灾害,下山买粮十分困难,而山上新开垦的田地肥力不足,地瘠产量低,寺中粮食非常紧张。

为了改造土壤和解决干旱问题,虚云老和尚不顾年事过百,带领僧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大积农家肥,大烧草木灰;挥锄扬镐,开沟引水。几年之后,开垦的田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实现了五谷丰登,自供自给。时至今日,人们还传诵着真如禅寺僧众当年“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灌五老前”的诗句。

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却把正在蓬勃兴起的农禅家风活生生的扼杀了。“僧伽农场”被迫解体,僧众被遗送回家,田地野草丛生,山林遭乱砍伐,真如禅寺一片萧条衰败……

“文革”告终后,拨乱反正,真如禅寺重现佛光,农禅家风迅速复兴,农田、旱地、山林、茶园开始恢复生机。1981年冬,在办好∵“真如禅寺僧伽农场”的同时,又成立了“真如禅寺僧伽林场”,3600余亩山林得到永修县人民***颁发的山林权证。自此,寺中僧众在种植水稻与其杂粮的同时,还从事造林营林,砍伐竹木,采摘加工茶叶等农活。五老峰前呈现出一派欢乐繁忙的劳动景象。有一年春天,一位香港影视明星以居士身份,慕名来到云居山真如禅寺,与僧众一起过了一个半月的农禅生活。临走时,他将自己的感受编成了一首《农禅歌》:

殿阁立山巅,农禅越千年。

读经兼劳作,禅悦满心田。

宏法点迷津,自食勤躬耕。

炉中香火旺,田园春光艳。

坐爱山中寺,慕名学农禅。

佛门腾灵光,家风世代传。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真如禅寺历届住持、方丈远承祖庭,发扬光大,农禅并重家风逐年隆起。无论是寺院管理、禅修制度、僧职佛事,还是生产规模、生产成果和僧众生活都逐年改观。由此可见,农禅并重家风,已成为云居山真如禅寺的传世之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