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言生∵∵出处:国学网
不二法门荡除情尘意垢,使本心恢复了原本的澄明,奇特的悟境也随之出现。
悟境之一:“一切现成”。
宇宙万象,都是佛性的显现,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森罗万象“吾无隐乎尔”地明白呈露,“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
这是离绝思量的内证之境,一切都呈现着自在自为的生命律动:“春来草自青”、“五九尽日又逢春”、“冬到寒食一百五”、“日出东方月落西”……
“一切现成”的基础是“本来现成”:
“明星见处月三更,个个眉毛眼上横”、
“师姑元是女人作”、
“八两元来是半斤”、
“六六三十六”、
“九九八十一”……
人佛本无别,因此开悟乃是旧佛新成,
“君看马带红缨绂,只是去年曾秀才”、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在精神的家园里,自我觉悟便是最高主宰,
“机关并是闲家具,玄妙浑成破草鞋”。
悟者∵“鼻孔辽天”,“猛虎不顾几上肉,洪炉岂铸囊中锥”。
他们是在禅河中游戏自在的“弄潮人”,具有“天外风清哮吼时,为君吸尽西江水”超出万法、独立自由的境界。
悟境之二:“能所俱泯”。
无我之境是心灵的直觉顿悟,是超越分别思量的状态,
是“无脚手人打锣”、“无手脚人行拳”、
“无舌人唱歌”、“无足人解行”,
在没有“脚手”的忘我状态中,观察着的自我被排除,遂得以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能所俱泯的范型是水月相忘的禅悟观照,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终日说事不挂唇齿”、
“终日吃饭不触粒米”、
“终日穿衣不挂寸丝”;
是“驴觑井”,更是“井觑驴”。悟心绝能所,晶莹澄澈,
是“盘走明珠珠走盘”、“银碗里盛雪”、“冰壶含宝月”、“新妇骑驴阿家牵”。
悟境之三:“圆融互摄”。
这里既有“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理事圆融,
更有小大一如、东西一如、时空一如的事事圆融:
“毛端含国土”、“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小大的互容;
“篱内竹抽篱外笋,涧东花发涧西红”、“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是内外的相摄;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夜半日头明,日午打三更”、“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是时空的互融互摄……
圆融的极致,是直觉意象的原真呈显: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青山常运步,白日不移轮”,
“井底生红尘,高峰起白浪。石女夜生儿,龟毛寸寸长”……
悟境之四:“随缘任运”。
奇特返于平常,至味回归淡泊。种种奇特的感悟,最终仍归于平常心。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佛一旦离开人、离开饥餐困眠即不存在,
“无事是贵人”,“贵人”是精神上富足的人,也就是佛。
“在途中不离家舍”,“离家舍不在途中”,
“家舍”是领悟的世界,“途中”是差别的世界。
从圣境转身而出,展开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不为红尘所染,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
这颗悟心就是平常心,
是“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的日用。
禅宗公案,如万仞悬崖,似银山铁壁,如石上栽花,似蚊叮铁牛。禅宗语言,神奇惝恍,扑朔迷离,截流断妄,心行处灭。然而,正是这无弦琴、没孔笛,却弹拨出优美的曲调,使古往今来无数禅人为之涕泗滂沱。它是如此的丰赡、冷峻、芳菲、玄远,酌之无穷,挹之无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即之如得,握手已违。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体证、体证、再体证。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走入万花深处,身是菩提一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