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略评

作者:张志强

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在此之前,中国虽有胡适的《神会和尚遗集》等禅宗史著作。日本亦有宇井伯寿的《中国禅宗史研究》以及关口大真的《中国禅学思想史》等,然多依据八、九世纪禅门文献,且就印度禅向中国禅的演化历程重视不够。印顺法师此书从以上二方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陷、利用新发现的禅门文献对从达摩到会昌法难之间三百五十年的历史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这是本书对禅学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书中印顺法师为我们勾勒了从印度禅向中国禅转化的历史和逻辑线索,指出“会昌以下的中国禅宗,是达摩禅的中国化,主要是老庄化和玄学化,“而融摄牛头禅学是其间不容忽视的契机,牛头禅与江东玄学非常接近,“为江东的般若传统——‘本来无’,从摄山而茅山,从茅山而牛头山、日渐光大的禅门。”牛头禅与东山法门(达摩所传印度禅)相对抗,而为慧能折中调和,而成就“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的局面,完成了禅宗的中国化。

印顺法师在本书中致力于印度禅向中国禅转化历程的研究,其命意所在,似乎与欧阳竟无、吕澂师弟所开近代佛学倡唯识之学,扶印度正统之风相去不远。吕澂先生曾谓“胜义而可言诠,自是工夫上着论”,印顺法师亦重达摩四卷本《楞伽》“二入四行”的如来藏禅,二者相较,自是小异而大同,都试图还佛教作为宗教或信仰之真面目,以重修证体悟,来辟除佛教的中国化带来的世俗化,尤其所谓谈禅理味禅机,“无修无证”狂禅作风。此番矫枉外弊的用心,对于中国佛教,乃至于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印顺法师对于佛法和佛学研究的贡献正如侨居美国的仁俊法师所说:在于将佛法的原原本本梳得很清楚”。此番陶冶爬梳的工夫,非有对于佛法的深刻信解不足以成就。这也可从印公其他著作中看到。印公著作等身,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