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超越性与历史性-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结构及意蕴

【文章作者】林彦宏∵∵

【指导教师】曹淑娟

【文章页数】129页

【中文摘要】由于禅宗为了争取在佛教界“言说”的权利,提出“不立文字”作为的一种概括的符号象征,有别于其它一般宗派─立于佛典文字的教化方法。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就无法避免宗教所该具有的基本构成要素-包含教义、组织等。也就是说,禅宗在宗教具体实践层面的构成要素中,文字仍是其作为教派不可缺少的要素。这就为禅宗语言观的研究提供了问题点,在“不立文字”的这个象征禅宗存在根据的符号意义下,禅宗如何去调整其具体的宗教构成要素,而仍得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并持续的发展。

∵本论文拟以诠释学作为论问的方法论,首先以原典的整理、解读为基础,然后透过对话,与现当代欧陆思潮中的语言学转向作为参考架构,进行对话及融合。最后则藉由文本间的互文性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意义的阐释及挖掘,并理解禅宗不立文字提出背后的理论基础及其语言观演变的背后因素。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于本论文的命题及方法论,提出说明。

∵第二章则是针对禅宗不立文字,提出其学理上及思想上的背景渊源。

∵第三章则是对于不立文字的先验基础做说明,以奠定不立文字的认识论及本体论基。

∵第四章则是从超越性的向度,提出禅宗语言中所具有的解构性的对话结构,及其立论基础。

∵第五章则从历史性的向度,提出禅宗语言解构性的对话结构系统中所具有的非官方意识形态及杂语现象,一方面是对文字言说系统的***;另一方面,系统中所具有的向心,随着宋朝的统一,又以书写文本,统一口语的杂语现象,促成文字禅的兴起。

∵第六章则是结论,并对本论文的后续开展,做进一步的说明。∵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01

第一节、命题的提出∵01

一、释题∵01

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04

第二节、研究方法的说明∵06

一、语言学的转向及诠释学的提出∵07

二、诠释学作为禅宗语言研究的适当性∵08

(一)诠释学方法论与对话理论∵09

(二)禅宗语言与诠释学的语言问题∵12

第三节、研究范围界定∵14

一、对于禅宗的界定∵14

二、对于语言的界定∵15

(一)狭义的语言∵15

(二)广义的语言∵15

(三)本文对语言的界定∵16

第二章、∵“不立文字”作为禅宗语言基础的探源∵17

第一节、传统禅学对于禅宗兴起的影响∵18

第二节、“不立文字”的思想渊源∵24

第三章、∵禅宗语言在超越性向度的基础∵30

第一节、与终极实在相关的先验基础∵31

--终极实在的不可言说性及悟

一、康德的认识论基础∵31

二、物自身的不可认识∵33∵三、悟理论的学理背景∵34

四、禅悟的先验基础∵36

五、禅悟理论的建构∵38

第二节、与在世存有相关所形成的宗教语言∵45

一、终极实在的不立文字与在世存有的不离文字∵45

二、在世存有的符号性∵49

三、宗教语言与反客观化的符号形式∵54

第四章、∵综合超越性向度的对话性结构∵59

第一节、禅宗的言说方式及其中所蕴含的对话性结构∵59

第二节、对话性结构的先验基础∵72

一、对人的差异性的确认∵72

二、对人的共通性的确认∵73

第三节、对话性结构的融合作用及解构作用∵76

一、建构存在的双重运动及对话的融合性、开放性∵76

二、对话理论的解构作用与现时性∵80

第五章、∵禅宗语言在历史性向度的开展∵85

第一节、禅宗语言在历史性向度的基础∵85

--宗教、国家及文化的交互作用

一、语言的社会性基础∵85

二、禅宗与国家的交互作用对于语言的影响∵87

三、禅宗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对于语言的影响∵88

四、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与不立文字的符号分层结构∵90

第二节、宗语言在历史性向度中的演变∵93

--专制话语与杂语现象的置换

一、从文字中心到语音中心∵94

二、官方意识与非官方意识的对峙∵97

三、杂语现象形成的社会背景∵100

(一)藩镇割据∵100

(二)会昌毁佛事件∵101

第三节、统一性话语在历史性向度的作用及文字禅的兴起∵103

一、文字禅的兴起及统一性话语的形成∵103

(一)文字禅的兴起∵103

(二)从杂语到统一性话语∵104

二、统一性话语的展现及作用∵105

(一)思想上的融合∵105

(二)文本上的统一∵107

第六章、结论∵113

第一节、研究成果总结∵113

第二节、本论文的持续开展∵117

参考书目举要∵118∵

【参考文献】

一、

(汉)司马迁着,泷川龟太郎注,《史记会注考证》,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

(西晋)竹法护译:《修行地道经》。《修行地道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修行地道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刘宋)智严译:《佛说法华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梁)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三刷。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菩萨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坐禅三昧经》。《坐禅三昧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经典》,台北:全佛文化出版1996年3月初版。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5月第四刷。

(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卷,台北:新文丰。

(唐)慧海着:《顿悟入道要门论》。《佛光大藏经.禅藏.宗论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唐)宗密着:《禅源诸诠集都序》。《佛光大藏经.禅藏.宗论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佛光大藏经.禅藏.宗论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唐)斐休编:《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唐)文益着:《净慧法眼禅师宗门十规论》。《佛光大藏经.禅藏.宗论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唐)净觉着:《楞伽师资记》。《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唐)无住弟子编:《历代法宝记》。《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五代)静、筠二禅师编:《祖堂集》。《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宋)智昭着:《人天眼目》。《佛光大藏经.禅藏.宗论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三刷。

(北宋)道原着:《景德传灯录》。《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北宋)李遵勖着:《天圣广灯录》。《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北宋)善昭着,楚圆编:《汾阳无德禅师语录》。《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北宋)惠洪着:《林间录》。《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禅林僧宝传》。《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北宋)道融着:《丛林盛事》。《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北宋)窦重显着,惟盖竺等编:《明觉禅师语录》。《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北宋)惟白着:《建中靖国续灯录》。《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克勤编:《碧岩录》。《佛光大藏经.禅藏.杂集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普济着:《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六刷。

(南宋)祖琇着:《僧宝正续传》。《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晓莹着:《罗湖野录》。《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悟明着:《联灯会要》。《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正受着:《嘉泰普灯录》。《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绍昙着:《五家正宗赞》。《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南宋1272)圆悟编:《枯崖和尚漫录》。《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明)郭凝编:《五家语录》。《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清)灯来着,性统编:《五家宗旨纂要》。《佛光大藏经.禅藏.宗论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刘保金着:《中国佛典通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佛光大辞典》光盘版,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5月。

二、

郭朋着:《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西田几太郎着,郑发育、余德慧译:《善的纯粹经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初版。

何国铨着:《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初版。

黄敏枝着:《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5月初版。

葛兆光着:《禅宗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12月初版。

孙昌武着:《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12月初版。

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4月再版。

冉云华着:《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1年7月再版。

褚柏思着:《中国禅宗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1月修定五版。

中村•元等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3年9月再版。

李淼着:《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高雄:丽文文化,1993年10月初版。

田光烈着:《论禅学》,台北:顶渊文化,1993年11月初版。

洪修平、吴永和着:《禅宗与玄学》,台北:扬智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周裕锴着:《中国禅宗与诗歌》,高雄:丽文文化,1994年7月初版。

方立天着:《佛教哲学》,台北:洪叶文化,1994年7月初版。

顾伟康着:《禅宗六变》,台北:东大图书,1994年12月初版。

杜继文、魏道儒着:《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第二刷。

杨惠南着:《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1995年4月初版。

刑东风着:《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新店:圆明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皮朝纲着:《禅宗的美学》,高雄:丽文文化,1995年9月初版一刷。

柳田圣山着,吴汝钧译:《中国禅思想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再版第二刷。

科拉柯夫斯基(Leszek∵Kolakowski)着,杨德友译:《宗教-如果没有上帝…论上帝、魔鬼、原罪以及所谓宗教哲学的其它种种忧虑》(《RELIGION-If∵there∵is∵no∵God…On∵God,the∵Devil,Sin∵and∵other∵Worries∵of∵the∵so-called∵Philosophy∵of∵Religion》∵),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年初版。

季羡林、吴亨根等着:《禅与东方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2月初版。

葛兆光着:《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九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二刷。

怀德海(A.N.∵Whitehead)着,蔡坤鸿译:《宗教的创生》(《Religion∵in∵the∵Making》),

台北:桂冠,1997年5月初版。

麻天祥着:《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黄河涛着:《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8月初版。

孙昌武着:《禅诗与诗情》,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8月初版。

陈兵着:《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3刷。

萧丽华着:《唐代诗歌与禅学》,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9月初版。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4刷。

舍尔巴茨基(F.∵Th.∵Stcherbatsky)着,宋立道、舒晓炜译:《佛教逻辑》(《BUDDHIST∵LOGI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初版。

印顺着:《中国禅宗史》,竹北:正闻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铃木大拙着,徐进夫译:《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台北:志文,1998年4月再版。

史泰司(Stace,Walter∵Terence)着,杨儒宾译:《冥契主义与哲学》(《Mysticism∵and∵Philosophy》),台北:正中书局,1998年6月初版。

吴立民编:《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季羡林着:《禅和文化与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初版。

汤用彤着:《随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周裕锴着:《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别尔嘉耶夫着,董友译:《自由的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蔡日新着:《中国禅宗的形成》,新店:圆明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铃木大拙着,徐进夫译:《开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

傅伟勋着:《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图书,1999年5月再版。

潘显一、冉昌光编:《宗教与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杨曾文着:《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赖永海着:《中国佛性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刘易斯˙杜普瑞(Louis∵Dupré)着,傅佩荣译:《人的宗教向度》(《THE∵OTHER

DIMENSION》),台北:幼狮,1999年10月第三刷。

张节末着:《禅宗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周裕锴着:《禅宗语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屈大成着:《中国佛教思想中的顿渐观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洪修平着:《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王志成、思竹着:《神圣的渴望-一种宗教哲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三、

康德(Immanuel∵Kant)着:《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台北:仰哲,1984年4月初版。

康德着,牟宗三译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10月第二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