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句末助词“来”、“去”:禅宗语录之情态体系研究

【文章作者】郭维茹

【指导教师】梅广

【文章页数】118页

【中文关键词】情态∵|∵来∵|∵去∵|∵禅宗语录

【英文关键词】Modal∵|∵Modality∵|∵Lai∵|∵Qu∵|∵The∵Collected∵Sayings∵of∵the∵Zen∵Masters

【中文摘要】“来”、“去”在汉语里为趋向动词(deitic∵verb),表示参照说话者位置,作向心、离心的运动。但是我们在唐宋时期的禅宗语录发现许多“来”、“去”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它们已经没有具体的趋向义,应该是一种句法标记。过去,学者们分别讨论助词“来”、“去”的功能,或用时间的观念,或以动貌的观点,都没有办法提出客观且最具解释力的说明。本文从情态句法体系的概念出发,希望能够重新诠释“来”、“去”的语法现象。

历来中西方的学者,都倾向从语意或语用的观点看待“情态”(modality)的概念。其实,“情态”应该不只是说话者态度的表现,它也可以和“时制”(tense)、“动貌”(aspect)一样是一种句法范畴。近期梅广先生(1999)提出了情态系统的理论,其内部架构分成实然和非实然(或已然/未然)二种对立范畴,实然指事实,非实然则包括可能、或然、必然、应然等模态。在全面观察句尾词“来”、“去”的用例后,我们认为“去”具有明显的情态(modal)特质,而“来”与之相对,也标志着情态范畴。底下分别叙述“去”和“来”的使用情形。

就《祖堂集》的材料作统计,句末助词“去”有近乎九成的例子,不是用于假设状况,就是和非实然的词语一同搭配出现。有学者认为这些语境本身就带有“将然”之意,并非“去”在起作用。但我们以为这样的分布特征正突显“去”的情态本质。因为禅宗语录某些单用“去”标明事态的例子,“去”本身就可以传达“或然”、“必然”、“应然”之意。大体看来,句末助词“去”皆表示某种前提下所作的推测,只是一种虚拟状况,所指的事态不一定会发生。本文不用“将然”指陈“去”的语法意义,除事态不一定实现外,更因为时间概念不是“去”所表述的重点。它可以用在未来情况的预测,也可以用在过去或现在情况的推论上。可见,非实然情态才是它真正指涉的范畴。

“来”的出现环境恰恰和“去”互补,在句中常有过去时间词,或“曾”、“有”等表示已然的词语与之搭配,并且单靠“来”字就可传达“事件在过去已经实现或发生”的意思。除了这些原因外,禅宗语录还有同段文字分别使用“来”、“去”标示相对模态的例子。因此,我们将“来”也放到情态体系讨论,推论它应该是个实然标记。就心理层面而言,“来”原指朝向说话者移动,进入说话者的控制范围,所以用它来表示已然、已知的实际状况,是件合理之事。相反地,“去”的趋向就是远离说话者,超出说话者的控制区域,因而“去”字所标示的都是非实际状况、对未知的推测。

在论文第四、五章部份,我们尝试推究句末助词“来”、“去”的形成过程,并描述其历时发展。许多学者将“来”、“去”消亡的原因归诸“了”的广泛使用,本文则主张“来”、“去”和“了”是功能不同的句末助词:“来”、“去”为实然、非实然情态的标记;而“了”表示时间参考点,它只能取代中古以后“也”字的地位,不能替代“来”、“去”的句法功能。至于情态二分的观念,现代汉语则改用词汇手段表达。文末,我们归结早期白话选择趋向动词“来”、“去”作为情态标志的意义。“来”、“去”表示以说话者位置为绝对参照的空间概念,相应于时制语言以说话时间区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这应该反映了汉语身为情态语言“位”观念特别发达的事实。∵

【文章目次】∵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动机与目的

1.2∵取材范围和内容

1.2.1∵禅宗语录的内容形制

1.2.2∵禅宗语录的语言性质

1.3∵句法范畴及架构

1.3.1∵情态与时制

1.3.2∵情态、动貌、动相

1.4∵章节安排

第二章∵“去”作为句末助词的使用情况及意义

2.1∵前人研究述评

2.1.1∵李崇兴(1990

2.1.2∵陈泽平(1992)

2.1.3∵曹广顺(1995)

2.1.4∵综合评论

2.2∵“去”的使用情况

2.2.1∵单用“去”表示非实然情态

2.2.2∵“去”出现于假设句型

2.2.3∵句中有将来时间词或表示非实然的语词

2.3∵“去”作为非实然情态词的条件

2.3.1∵可搭配各种动词类型

2.3.2∵修饰整个事态

2.3.3∵假设句前后分句皆能使用

2.3.4∵时间指涉不是主要的语法意义

2.4∵小结

第三章∵“来”作为句末助词的使用情况及意义

3.1∵前人研究述评

3.2∵“来”的使用情况

3.2.1∵单用“来”表示实然情态

3.2.2∵句中有过去时间词或表示实然的语词

3.3∵“来”作为实然情态词的条件

3.3.1∵可搭配各种动词类型

3.3.2∵“来”与“过”的比较

3.3.3∵可用于疑问句或假设句

3.4∵小结

第四章∵句末助词“来”、“去”的形成

4.1∵何谓动相(phase)

4.1.1∵前人的说法

4.1.2∵综合归纳

4.2∵“去”的动相用法

4.2.1∵禅宗语录的动相词“去”

4.2.2∵唐代诗歌的动相词“去”

4.2.3∵现代闽语的动相词“去”

4.2.4∵与动相词“来”的对照

4.3∵句末助词“去”的演变过程

4.4∵句末助词“来”的演变过程

4.5∵小结

第五章∵句末助词“来”、“去”的消亡

5.1∵句末助词“来”的历时发展

5.1.1∵两宋时期

5.1.2∵元代

5.1.3∵明、清以后

5.2∵句末助词“去”的历时发展

5.2.1∵两宋时期

5.2.2∵元代

5.2.3∵明、清以后

5.3∵“来”、“去”消亡的原因

5.3.1∵句末助词“也”

5.3.2∵“来”和“也”不同时出现

5.3.3∵“去”和“也”可相连而用

5.4∵用“来”、“去”标示情态的类型学意义

5.5∵小结

第六章∵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一∵近代文献:

《祖堂集》∵南唐:静、筠二禅师编∵台北:广文书局(1972)

《祖堂集索引》∵柳田圣山编∵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景德传灯录》∵宋:释道原编∵日本:中文出版社(1984)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第四十七册,诸宗部四: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页495~507)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页507~519)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页519~526)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页526~535)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页544~577)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页577~582)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页582~588)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页588~594)

第四十八册,诸宗部五: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页379~384)

《敦煌变文集新书》上、下两册

潘重规∵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1983。

《关汉卿戏曲集》∵元:关汉卿∵台北:宏业书局1973。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台北:联经出版社1978。

《金瓶梅词话》第四卷∵明:笑笑生∵日本:大安株式会社1963。

*中央研究院古汉语文献语料库∵语言所文献语料库研究室、

信息所词库小组

*∵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1.3版,1997)之汉籍全文数据库∵史语所

二∵今人论着:

(1)∵专书类:

王力

1944∵《中国语法理论》上、下册,***:蓝灯文化事业公司,1987。

1946∵《汉语语法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1962∵《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

王锦慧

1997∵《敦煌变文与《祖堂集》疑问句比较研究》,台北:***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太田辰夫

1958∵《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988∵《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大陆:重庆出版社1991。

吕叔湘

1954∵《汉语语法论文集》,收编于《吕叔湘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

志村良志

1995∵《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

吴福祥

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湖南:岳麓书社。

宋寅圣

1996∵《<祖堂集>虚词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袁家骅等

1958∵《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张相

1945∵《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70。

张泰源

1986∵《“了”字完成式的语意演变研究》,***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4∵《汉语动貌体系研究》,***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许瑞芬

1994∵《***闽南语情态词研究》,***: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曹广顺

1995∵《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

黄伯荣∵主编

1996∵《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

冯春田

1991∵《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齐沪扬

1998∵《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赵元任

1968∵A∵Grammar∵of∵Spoken∵Chinese∵,∵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中国话的文法》丁邦新译,***:学生书局,1994。

刘小梅

1997∵《国闽客语的动态文法体系及动态词的上加动貌语意》,台北:文鹤出版公司。

刘坚

1985∵《近代汉语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

1992∵《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卢烈红

1998∵《<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龚千炎

1995∵《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北京:新华书店。

Bernard∵Comrie

1976∵Aspec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85∵Tens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John∵Lyons

1977∵Semantics∵,∵Vol.1∵and∵2,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1。

Carlota∵Smith

1991∵The∵Parameter∵of∵Aspec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2)∵论文类:

宋玉柱

1981∵《关于时间助词“的”和“来着”》,《中国语文》1981.4:271-276。

李崇兴

1990∵《<祖堂集>中的助词“去”》,《中国语文》1990.1:71-74。

李纳,S.A.Thompson,R.M.Thompson

1994∵《已然体的话语理据:汉语助词“了”》,《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页117~138。

高本汉

1988∵《剖析禅宗话题之义理结构与发展》,《中国佛教》32:4,4-9。

高名凯

1948∵《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燕京学报》31:49-84。

梅祖麟

1980∵《三朝北盟会编里的白话材料》,《书目季刊》14:2,27-52。

1981∵《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7:65-77。

1994∵《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方言的语法》,《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第2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61~97。

1999∵《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句式》,《中国语文》1999.4:285-294。

梅广

1999∵《解析藏缅语的时制/动貌体系-以羌语为例》,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及语言学研讨会(未刊稿)

陈平

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6:401-422。

陈泽平

1992∵《试论完成貌助词“去”》,《中国语文》1992.2:143-146。

1996∵《福州方言动词的体和貌》,《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香港:中文大学),页225-253。

1999∵《闽语的“去”与温处方言的“爻”同源假说》,《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页213~218。

连金发

1994∵《***闽南语的完结时相词试论》,《***闽南语论文集》(台北:文鹤出版公司),页121~140。

黄宣范

1977∵Space,∵Time∵and∵the∵Semantic∵of∵Lai∵and∵Qu,《中国语言学会议论集》(***:学生书局,1983),页55~66。

1977∵《从中文看中国人的时空概念》,《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1.4:15-18。

汤廷池

1979∵《“来”与“去”的意义与用法》,《国语语法研究论集》(***,学生书局,1979),页301~320。

杨克定

1994∵《从<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书看魏晋时期动词“来”、“去”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页240~275。

杨秀芳

1991∵《从历史语法的观点论闽南语“了”的用法-兼论完成貌助词“矣”(也)》,《台大中文学报》4:213-283。

潘维桂、杨天戈

1984∵《宋元时期“了”字的用法,兼谈“了”字的虚化过程》,《语言论集》2:71~90。

郑良伟

1992∵《***话和普通话的时段-时态系统》,《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第一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179~232。

Zeno∵Vendler

1967∵‘Verbs∵and∵Times’Linguistics∵in∵Philosophy∵,∵Ithaca,∵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P97~121。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