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东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维摩诘经》禅观之研究

【英文标题】A∵Stude∵of∵Samadhi∵of∵Vimalakirtinirdesa-sutra

【文章作者】简秀娥∵∵

【指导教师】熊琬∵∵

【文章页数】340页

【中文关键词】维摩诘|文殊|禅观|方丈室|狮子座|龙树|不二法门∵

【中文摘要】《维摩诘经》不仅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佛教的重要经卷。(维摩诘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不朽的地位,流传广传;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非凡的成就,影响深远。

∵维摩语的居室,人称“方丈室”,虽只有一丈见方的空间,为了前来问疾的大众,却能容纳无量无边。这种神妙的空间概念,若芥子纳须弥,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任运逍遥,令人心情为之明畅奔驰,欢喜踊跃。

∵本文从含有高度文学价值的维摩诘“方丈室”,探讨个中“禅观”三昧。研究是否菩萨的实质在悲智,而悲智的基石在定慧,期在抽丝剥茧,达到直见本来面目的效果。《维摩诘经》之禅观思想,不仅是具有传统的精神,还有活泼不羁的教育功能。在方丈室里,维摩诸假借禅观方式,运用不可思议的神力,以甚深的菩萨功行,诱导小乘声闻与大乘菩萨,更上一层楼。

∵本文题目为“《维摩诘经》禅观之研究一一以方丈室为中心”,共分八章,探讨维摩诘、方丈室、清净心、禅观、教育的一连贯问题。以“维摩诘”为主角,“方丈室”为基地,将形而上的“清净心”,所引发的“禅观”功夫,落实于“教育”实践。因为菩萨的成就禅观,是为了教化众生;菩萨发菩提心,若是只有自受用,而没有他受用,即不能契入佛道。虽然有时维摩诘的方法,超乎常理常情;但是他却能观机逗教,随心所欲,掌握自如。

∵第一章∵叙论:说明本文研究之动机与目的,探讨前人研究之见解与成果,以及标出本文研究之进路与方法。

∵第二章∵《维摩诘经》之历史背景:本章探讨《维摩诘经》的成立年代、印度地位、传译情形、中国地位,是从历史角度切入,以纵切面的轨迹,寻求整体发展的面貌。

∵第三章∵《维摩诘经》之价值意义:本章从判释教相、居士佛教、般若性空、文学艺术的层面,探讨《维摩诘经》。这是从本质内涵切入,以横剖面的分析,迈向整体架构的核心。

∵第四章∵《维摩语经》之心净思想:本章系探讨《维摩诘经》的哲学思想,由于《维摩诘经》是大乘初期的经典,分析其内容,实具有明显的中观立论刍形,故从龙树的中观思想为锁钥,敞开《维摩诘经》的无心法门,也就是心净思想。

∵第五章∵《维摩诘经》之禅观渊源:本章以禅观定义为基点,从印度的禅观、原始佛教的禅观、小乘佛教的禅观、大乘佛教的禅观,加以探讨其根本的依据与转变。

∵第六章∵方丈室之禅观:本章藉由前面数章的基础,向上一着,探讨《维摩诘经》的禅观思想。首先从方丈室为着眼点,以内文情节、主角人物、地点考据为辅,探讨菩萨的实质在悲智,而悲智的基石在定慧,故知维摩诘的神通变化,根源自禅观三昧,而禅观的根源是般若。换言之,《维摩诸经》的禅观,系以清净心为体,是一种“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的菩萨禅,亦即般若禅。

∵第七章∵《维摩诘经》之禅观教育:清净心是形而上的,禅观是维摩诘的实证修为,只能自受用﹔若要使人获益,即须落实于教育。因此,禅观与教育是内外兼备,不可或缺。维摩诘示疾,运用禅观神力,主要目的是要教化众生。维摩诘“弹偏斥小”,富有十分浓厚的教育思想。本章从维摩诘的示疾因缘为起点,追溯其日常教化,以为论述中心,并援引经典比较∵,一一分析其教育的方式,探讨个中真义。

∵第八章∵结论:本章系就《维摩诘经》禅观之议题,作一整体性的归纳检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