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广化寺方丈怡学大和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上一次接到祝先生的电话,他说:“大家很想到寺院来参加禅修,体验一下什么是‘禅’”,有这样的发心很难得。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今天为大家准备的主题:禅观——生命的转化与回归。梵文中“禅”是“禅那”的简称。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静虑和思维修。也就是让我们的心处在非常安静的状态来思考和观察。禅在佛教中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层面: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世间禅是世界上其他一切宗教涉及的层面,一般称为“四禅八定”;出世间禅是佛教非常独到的实践方法和见地,从而超越了世间禅这个层面。佛教的关于出世间禅的修持方法很多,如早期佛教的四念住、数息观、不净观等禅法修持。比较全面体现出世间禅法的特质、内容、方法,应该是中国佛教的禅宗。

一、∵禅是回归心灵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修禅?禅是回归心灵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要回归心灵呢?生活在人世间,我们的目标可能只有一个:就是要追求幸福圆满的人生。但是我们在追求过程中,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结果往往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丰子恺先生曾讲过:“一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很多,二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很少,三是追求心灵生活的人则是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什么古圣先贤常常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非常孤独。因为他们所谈、所思以及所关注的对象,是我们凡夫的生命层次无法达到的,是听不懂或看不懂的。所以我们会在很多书里常常看到,圣者的世界是非常孤独的。也就是所谓“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记得我在河北求学的时候,看过禅宗公案语录,当时就是看不懂,感觉莫名其妙。公案表面是汉文化的东西,但是背后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却不仅仅是这样的。

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让许多人患了“心灵感冒”(西方心理学中的名词),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由压力而生的抑郁。越是追求事业,工作压力越大的人,越是容易患“心灵感冒”。这是一种病态的身心现象,即身心分离的状态。我们在追求世间财富时,心灵却已经空虚得太久,整个生命处在不和谐的状态中,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扭曲的生命现象。久而久之,这种症状会越来越严重,身体也随之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心却没有办法来修复,难免就会得一些奇怪的疾病。通过修行禅,我们却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让这个不和谐的身心得到适当的调整。人活在世间有很多的追求,跟大家说不要去工作,不要追求名利是不现实的。我想:通过禅修来修复身心,然后更好地投入工作,是大家来这里禅修的主要目的。

二、∵禅是观察事物本质的方式

我们在世俗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的烦恼,那么如何解决我们的烦恼呢?禅是帮助我们了解烦恼根源的根本方法,也就是做思惟修或静虑。我们被很多事情困惑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自己的心总被林林总总的现象所遮盖,而我们看到的又只是事物的表象,所以当我们发现烦恼的根源在哪里的时候,那个烦恼就已经瓦解了。比如说这个唐三彩(法师手里拿着杯子)能值好几万块钱,有一天孩子不小心把它碰到地下摔碎了,我们该怎样处理?

对一个禅修功夫很深的人来讲,就在生命的当下,他都能够彻悟到事情的本质,体悟的是“无常”。我们看这个唐三彩,它的价值只是人类赋予的,对于它本身而言是无任何价值的。我们赋予它价值越多,心灵压力就会越大。而在一位禅修者看来,它实际上就是一堆土而已。现象的存在是因缘条件的组合,这个条件在时空下又是不停地变化着。在人世间,我们所执着的事物有哪些是永远存在的呢?有的时候,虽然我们的思维会认识到事物是不会长久的,可是当事情来临时,我们生命的状态就会改变,就会错误地认为这不是缘起的,这不是无常的。会以为唐三彩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价值几万的宝贝,我们烦恼的根源就在这里,即没有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想想看,你的车被人撞了你恼不恼火?而恼火的原因在哪里?是无明,是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所以作为禅修者,唐三彩被摔碎、汽车被撞只是再一次让他体悟到佛教的“诸法无常”的含义,他会淡然一笑。再回到唐三彩的案例中,你完全可以借此让孩子看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做起来是蛮困难的。我经常会送给别人一些东西,然后他们说:“啊!师父,你怎么可以送给我东西呢?”我说:“你应该为我感到高兴,我很富有啊!”这就是布施,在布施中体验心态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内在的觉醒与回归。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会有执着,就是因为我们的心灵缺乏觉悟,我们的心没有真正回归到生命的当下,而“禅”就是要让我们产生内在的觉知,把心灵拉回到生命的当下,让心灵回归本位。

三、∵禅是圣者的生命境界

在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里,是、非、善、恶、对、错都是明明白白的,这样非常好,最起码会有道德底线。但是佛教不仅要提倡这些,同时还要有所超越。当你有是非、善恶观念的时候,你的生命就会有对立,有对立就会有束缚,有束缚就会有痛苦和烦恼。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是我们人类认识的局限。

禅宗有一则故事讲道:一个老和尚,有三个徒弟,有一天,大徒弟跟老和尚告状说:二师弟不好。然后,老和尚说,你说得对;过了一天,他的二徒弟又来了说:大师兄不好。老和尚又跟他点头说,你说得对;老和尚的侍者,他的第三个徒弟心里想:这个老和尚是不是糊涂了?这个也对那个也对,到底是谁对呀?于是就问老和尚:你是不是没听清楚呀?老和尚回答说,你也对。为什么呢?因为老和尚没有陷入二元对立的世界当中,他只是对事物做很客观的观察,就好像在看一场演出。这样的认识状态是与世俗不共的。现在很多人讲,心胸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那么作为一个禅修者,他已经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世界,他的生命已经融入整个宇宙!

前天晚上,我和一位出家将近十年的法师聊天,他跟我说:我是最近两、三年才对禅有了一点点体会,刚出家的前五六年里完全没有任何感觉。因为生命缺乏体悟和历练,而禅是需要生命去实践的。今天大家坐在这里,觉得讲课很精彩、很有收获、眼界也打开了,回去以后会怎么样呢?回去后的生命实际就是在不断地重复我们原有的生命状态,因为没有体验,我们就没有办法对生命进行突破。佛教里讲的“轮回”就是低级生命状态的不断重复,那么“解脱”就是要从这样一个低级生命状态中超越出来,禅可以帮我们做到这一点。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讲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在做梦,佛教里叫做“生死大梦”,因为我们没有看透,都是带着一副有色的眼镜来看待外在的事物,这就会产生很多的抉择和判断,进而我们的内心情绪也会随之转动,轮回就此开始运转。通过禅修,可以使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观念,提高洞察能力,从而让我们的生活由此变得安详。

四、∵禅修的心理基础

修行禅的心理基础是要建立信心。佛教里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我们和圣者具有相同的生命因素,也就是佛法讲的“佛性”。不管是群众还是领导,我们的生命因素中都具有佛性,即便是异教徒。佛教里常讲“一念觉,众生即佛”,我们只要有一念的觉悟,就已经回归生命,生命就开始觉醒,你的生命状态就跟佛陀是一样的了,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六祖大师的体悟。佛法的修行不单单包括禅,实际上还是心的问题,是心性的问题。我们生活在社会上,都要面对很多事情和问题。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烦恼。而这些烦恼恰恰是促进我们生命回归的催化剂。

人要是没有烦恼就不知道要追寻什么,烦恼即菩提。所以佛教讲人世间是人类最好的修行道场。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人世间是苦乐参半的世界。太苦顾不上修行,太乐没心思修行,只有苦乐参半的生命状态才会不断地促使我们去追寻、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而真正通过修行达到快乐的人,是对生命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的禅修,让自己的心变得如明镜般,任何事情在镜子面前发生,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被情绪影响,这才是我们面对和解决问题时最好的心境。(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