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理,在欣赏沧山洱海旖旎风光的同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品尝具有悠久历史的白族“三道茶”。

在大理,品尝白族“三道茶”有三个绝好的地方:一是在古城洋人街的茶楼里,伴着优美的音乐,白族姑娘会把每道茶放在额头前,介绍其代表的人生哲理,再恭敬地放到你跟前,让你在品茶的同时,品味人生。另是在喜洲白族民居,白族姑娘会热情地为你捧上“为民肉松”、正宗的喜洲酥奶,在载歌载舞中奉上“三道茶”,并指点你品尝。再就是乘坐客轮航行在洱海上,一边陶醉在“高原明珠”、“人间蓬莱”的仙境中,一边伴随白族姑娘婀娜的舞姿,品味“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三道茶”起源于民间,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后成为大理白族招待贵宾的一种古老方式,曾是南诏国王招待国宾的茶礼。“三道茶”借茶喻世,将饮茶与茶艺、人生融为一体,茶道中饱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白族传统“三道茶”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使人有“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饮几回”的感觉,品尝“三道茶”更富含着人生先苦后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

白族“三道茶”源远流长,起源于公元世纪南诏时期,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用花椒和姜跟茶一起煮吃的习俗。到了唐南诏国中后期,佛教在大理兴起,寺庙里倡导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三道茶”,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宋、元时期到了明、清之际,白族家室多爱饮烤茶,招待客人饮甜茶,在婚事、节日期间专饮“三道茶”。明代着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到云南,在大理鸡足山过元宵节时,曾被僧众以“三道茶”招待,他在《滇游日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所谓“注茶为玩”,就是把饮茶作为一种品赏的艺术活动,也即是后人所称的茶道。如今的“三道茶”由唐代发展到明朝再到现在,内容更丰富,更多味了。

“三道茶”是从烤茶发展而成的。每当有客远道而来,好客的白族人忙把客人请进家中堂屋就坐。堂屋摆放着木架和铸铁的火盆,上面支着三角铁架。客人落坐后,家中人很快点燃栗炭火,打来清水放到三角铁架上烧涨。在烧水时,一面和客人寒暄,一面把带耳的小砂锅茶罐放在火炭边烤热,然后放进本地产的绿茶,边烤边不停抖动砂锅茶罐,让茶叶在里面不断翻身打滚,受热均匀,直到茶罐中茶叶烤脆、烤香,叶色变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这时水也烧涨了,把茶罐放在火盆边的木架上,把正翻滚的开水慢慢倒进茶罐,罐内茶叶翻腾,冒出白烟,嚓嚓作响,如雷贯耳,于是这烤茶又叫“雷响茶”。当茶水化作泡沫翻上罐口如一朵盛开的绣球花时,满屋茶香四溢,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还要重新烘烤。有趣的是,这时,执罐烤茶的人还一边抖动茶罐,一边喊“落、落、落”或“窃、窃(白族话好的意思)”,并停止倒水,待泡沫落下,再加满开水,四火稍煨火片刻,就可以把茶水倒进茶杯。只倒一点点,然后加开水兑成琥珀色,便可请客人品茶。

头道茶——“苦茶”又称“百斗茶”,香味浓郁,晶莹透亮,味苦性凉,苦中带涩,有烤茶的特殊馥郁,清心涤肠,健胃醒神补气,使人神轻气爽,一除客人远道而来的疲乏,还可去烦恼,被称之为“清苦之茶”,此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品完头道茶,主人便往砂罐内重新注满开水,接着拿出一个小碗,碗里盛有切成薄片的核桃仁、芝麻和红糖,沏入热茶时,那碗里茶水翻腾,薄仁片抖动似蝉翼。味甜气香,被人叫做二道茶——“甜茶”或“糖茶”。啜一口,顿然使人眉舒眼笑,浑身舒畅,深感甜美,寓意苦尽甜来。到第三杯时,放入少许烤香的乳扇,舀半匙蜂蜜,再加上桂皮、米花和至粒花椒调拌,客人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样既可以饮到香茶,又能品到白族特产乳扇,其味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各味俱全,便是三道茶——“回味茶”或“扇茶”。入口回味生津,爽口润喉,满口清香,使人精神爽然。如果用第三道“回味茶”来寄托人生体验,就是说生活是复杂的,凡事要多“回味”,不断进取,即使在生活幸福顺利时也不要忘记人生的悲苦。

“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个寓有哲理的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代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地皱眉砸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徒弟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砸舌品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至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年轻漂亮的白族青年便会来邀请宾客共舞,当你置身在浓郁的白族文化氛围里,定会产生你就是“美丽多情的金花”或你就是“朴实、勇敢的阿鹏”的感觉,使你的旅途增添一层梦幻的色彩。

“三道茶”的泡制和饮用过程充满了喜迎嘉宾的兴致和亲热的感情,寄寓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主宾相敬,细细品味,令人心旷神怡。“三道茶”通常只有在节日或特定的场合用于招待贵客,现今却被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已发展到茶文化层次,开发为集白族音乐、歌舞与品茗为一体的白族茶道,它以独特的魅力成为白族人民迎接海内外宾客的传统礼俗,深受海内外宾客喜爱。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三道茶”反映了白族人民的乐天自信、追求稳定和和谐的民族性格。当你来到巍巍点苍山麓,泛舟碧波荡漾的洱海,品尝每一道茶时,都伴有三、五个歌舞节目,饮茶时可边品茶边欣赏文艺节目,既有解渴歇乏之宜,又能赏心悦目地鉴赏白族歌舞。白族金花和阿鹏载歌载舞,首先跳起颇有民族特色《阿达哟》舞蹈,“阿达哟”在白族语中的意思是欢迎您到这里来。一曲舞罢,他们会为你端来小碟的红绿丝、花生米、蜜饯、果脯等,并为大家端上第一道茶。我们用刚刚学会的白族语“那为你(即谢谢)”,接过白族姑娘递过来的茶盅。白瓷蓝釉花的无耳锥形茶盅,绘有蓝蝴蝶花,构图简洁明快,给人一种清雅大方的感觉。宾客一边品茶,一边接着欣赏白族青年男女表演的《掐新娘》、《金花之歌》、《八角鼓舞》、《情歌对唱》等民族特色浓郁的歌舞。歌舞幽默、风趣,如歌如诗般地演绎着白家的民风民俗,似清泉、如甘露,予人以清新的滋润的感觉。每一个舞蹈跳得都很优美,每一支歌曲唱得都很动听,每一支乐曲演奏得都很传情。来宾在优美的白族歌舞表演中,细细品味第一道“苦茶”,慢慢咀嚼第二道“甜茶”,静静回味第三道“回味茶”,得到的是一种声、香、色、味俱全的享受。敬茶时很讲究,主人往盅里斟上两、三滴,兑入少许开水,白族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尊客例规,所以那盅内的茶水只够品一、两口。头道茶水不多,可是那味道苦中带香醇,别有一番韵味。身穿民族盛装的姑娘和小伙跳完舞蹈后,姑娘们为客人献上第一道茶。几位姑娘双手端着精致小巧的茶杯齐眉敬给客人,然后唱道:“您是远方的山鹰(对女的则称‘凤凰’),带来吉祥和幸福,翻山越岭不辞苦,飞来我家落。愿生活吉祥如意,愿日子像您的祝福,喝盅我们的白家茶,祝您也幸福。”这样,就使客人盛情难却,尽量饮之。韵味悠长的民歌、色彩斑斓的舞姿让你在品茶时对“苦”的注意力明显放松。弦歌声声,竹笛悠扬,表演又开始了。

各种白族调、对口山歌、弓琴独奏、唢呐齐奏巧妙穿插。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主人开始上第二道茶。姑娘们边敬茶边唱:“甜茶一杯敬朋友,甜茶一杯献远客,端上甜茶甜似蜜,恰似一家人。喝下甜茶话更浓,喝下甜茶情更深,喝下甜茶叙友谊,声声甜人心。”喝完第二道茶,传统舞蹈“八角鼓舞”开始了。八角鼓,八方八角,厚寸余,单面蒙皮,边缘嵌有铜钱铜玲。这种舞蹈还有一种道具叫“双飞燕”,是一副寸长的竹板,板上垂挂着彩带,舞者双手各捏一副竹板,起舞时像燕子双飞,故有此名。舞蹈中,女的用双飞燕,男的用八角鼓,男女各为双数。他们跳起了“一条街”、“打四门”、“背合背”、“心合心”、“脚钓脚”等种类繁多的花样,有单个表演、集体表演、男女交错、旋转对舞,随着八角鼓、竹板在身体各部位敲击的节奏,双膝轻轻颤动,肩、胸、腰也随之晃动。表演进入了高潮阶段,节奏加快,动作幅度增大,穿插自如,变换多姿,气氛活跃,情绪热烈。当您美滋滋品着第三道茶时,也许会听到这样内容的歌:“三道香茶敬朋友,一道香茶一道情,一道香茶一道意,客人莫嫌弃。先苦后甜话友谊,先苦后甜话友情,情深意浓话更香,亲上又加亲。”

喝“三道茶”,也是在品尝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甜中还要多回味茶,这是大理白族“三道茶”的三层境界,三种象征。酸甜苦辣,云烟过眼,成败得失,了然于心。喝“三道茶”,是一次三位一体的品尝,一次生命滋味的体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